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8 13:39: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注释】①常平:官仓名。
(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解析】本题考查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可根据句子的结构和语感来进行划分。“曰”“以”是标志性的虚词,可以作为划分的标准。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曾巩出任越州通判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B.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嘱咐百姓编制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况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 C.曾巩调任洪州时,不仅积极备战瘟疫,而且还未雨绸缪处理好了过境的朝廷军队的招待问题,使城中百姓免遭干扰。
D.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曾巩把他引荐给欧阳修。但王安石得志后,竟然疏远了曾巩,将他视为陌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项从“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可知应是曾巩和王安石疏远。
(3)从选文可以看出,曾巩为官时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请你就其中一方面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
【答案】示例:①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②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③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江西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信息筛选的能力。此类题目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的分析能力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要求根据某一特定的要求到文中搜寻筛选提取信息,找出原句即可。如“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每发辄得盗”等。
第11页
(4)有人说曾巩不是诗人,但在诗里却更体现了他的“全人”。请根据选文,判断下列这首诗是否为他所作?写出你的判断理由。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答案】是。本诗借柳借风狂舞讽刺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体现了诗人耿直、不屑与小人为伍的高尚品德。这与选文中王安石得势前后曾巩表现出的品德是一致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体现的对比分析能力。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够综合运用分析。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讽刺趋炎附势的小人,符合文言文中王安石的表现,所以可以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
第12页
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6.【2017·台州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春夜喜雨
杜 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乙】喜雨亭记
苏 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②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③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
第13页
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④,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⑤,虽欲优游⑥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注释】①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府。苏轼曾做过凤翔府判官,于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到任。②弥:满。弥月,整月。③忭:高兴,欢乐。④荐饥:连年饥荒。⑤二三子:你们。⑥优游:悠闲自得。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当春乃发生 三日乃止 ..B.雨麦于岐山之阳 优游以乐于此亭者 ..C.以名其年 始旱而赐之以雨 ..D.予至扶风之明年 以属客而告之 ..
【解析】本题考查对一词多义词的理解与掌握。A项中“乃”的意思分别解释为“就”和“才”;B项中“于”都是“在”的意思;C项中“以”的用法分别是“表目的,可译为来”和“介词,用”;D项中“之”的用法分别是“结构助词,的”和“代词,代指这件事”。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官 吏 相 与 庆 于 庭 / 商 贾 相 与 歌 于 市 / 农 夫 相 与 忭 于 野
【解析】本题考查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可通过结构分层和对称来解答,抓住“官吏”“商贾”“农夫”这三个关键词断句。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
【答案】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本题一要注意“雨”字
第14页
( B )
有词类活用的现象,要翻译成“下雨”才准确;二要注意古代的“阳”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不要混淆。
(4)【甲】【乙】文虽都写“喜雨”,但雨的特点却有异同,相同点是雨都能__润泽(滋润)__万物、愉悦百姓,不同点是【甲】文的雨来得早且细,【乙】文的雨来得__迟而猛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比分析能力。通读全文内容,注意两文中雨的特点的异同,疏通文意,归纳概括出能体现雨特点的句子,如“润物细无声”“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皆雨之赐也”,可知,相同点是雨都能润泽万物。据此作答即可。
(5)下列文章与【乙】文表达的主旨最接近的一项是 A.韩愈《马说》 B.张岱《湖心亭看雪》 C.欧阳修《醉翁亭记》 D.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与【乙】文表达的主旨最接近的一项应该是C项,也就是欧阳修《醉翁亭记》。《喜雨亭记》突出表现了苏轼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这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旨“与民同乐”有共通之处。 参考译文:
【乙】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便用敌人的名字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
第15页
(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