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5 19:23: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沥青类人行道面层平整度,主要依靠底层高度平整,在碾压、夯实过程中。要仔细找平修整。

(2)摊铺沥青混合料时,要严格按操作规程施作,在虚实一致的状态下碾压。 (3)对树裆不能上碾部位,底层要用小型夯具夯实达标。面层边角多,要配足人力和夯具,加快加细夯实和烫边工作。

6.5雨水口及支管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一、雨水口内支管管头外露过多或破口朝外 1.现象:

(1)雨水口池口内支管管头外露少则2~3cm,多则10余cm。 (2)支管被截断的破口外露在池口内。

2.原因分析: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不了解管头外露过长和破管口外露的害处,或因管理上的疏漏,交底不清。检查不严。

3.危害:当前对雨水口内积物的清理。还多用人工持长把折成约60度弯的铁锹掏挖,如管头外露过长将会影响下锹操作,破口朝外影响管端强度和外观质量。

4.治理方法:

(1)砌筑雨水口时,应将支管截断的破口朝向雨水口以外,用抹带砂浆做好接口;完整的管头与井墙齐平。

(2)已造成破口外露或管头外露过长,应将长出井墙的管头切齐,用高标号水泥砂浆将管口修好。

二、支管安装不直顺、反坡、错口

1.现象:支管安装横向有弯曲、错口,纵向有波浪、错口,甚至有倒坡现象。 2.原因分析:

(1)轻视对雨水口支管的施工质量,施工操作草率。

(2)一条支管分两次或三次施工,在第二或三次安装时,没有与已埋管中线对准,与纵坡取其一致,造成折弯或反坡或错口。

3.危害:支管倒坡降低泄水功能,其弯曲和错口,容易堵塞,给养护疏通造成困难。如有严重堵塞,要穿竹片进行疏通。如有弯曲和错口,竹片难以穿过。

40

4.治理方法:

(1)对雨水口支管的施工,要和小管径管道施工一样,用“四合一”稳管方法,对管道纵坡、管道直顺度、管内底高程、管内底错口等质量指标也要进行控制。

(2)如属二次以上接长,要预先测设好整段管线的中线、高程、坡度,当第二次或第三次延续接长时,应从已埋管内校核中线位置、高程、纵坡,就可避免倒坡、曲弯现象的发生。

6.6桥梁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6.6.1砼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一、混凝土浇筑 (一)、混凝土强度偏低 1.形成原因:

(1)不同规格的砂石料混堆。碎石的压碎值、针片状、级配等指标达不到要求,砂石料的含泥量过大,黄砂中含有较多的木炭、卵石、泥块等杂质,黄砂的级配差,石英含量低。

(2)砂、石料和拌和用水计量不准确或根本没有计量。 (3)混凝土拌和用水不符合要求。 (4)未按审批的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施工。 2.防治措施:

(1)对进场用砂石料进行自检优选,选用含泥量低的砂,扩大砂石料的堆放场地,并硬化、分类堆放。应用高压水泵对含泥量高的粗集料进行冲洗。

(2)现场应设置计量设备,混凝土浇筑前应测定砂石料含水量。 (3)应选择合格的拌和及养生用水。 (4)严格按审批的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施工。 (二)、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纹、裂缝 1.形成原因: (1)水泥安定性不合格。

(2)大体积混凝土未采用缓凝和降低水泥水化热的措施。

41

(3)未及时养生。

(4)同一结构物的不同位置温差大,导致混凝土凝固时因收缩后产生的收缩应力超过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或内外温差大表面抗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而产生裂缝。

(5)基础与支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不够引起的裂缝。 2.防治措施:

(1)采用安定性合格的水泥。

(2)大体积混凝土应优选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等低水化热水泥。 (3)优化配合比:改善骨料级配、降低水灰比、掺加粉煤灰等毛合材料、掺加缓凝剂。

(4)采用遮阳凉棚的降温措施施以降低混凝土水化热、推迟水化热峰值出现。

(5)及时养生。

(6)同一结构物的不同位置温差应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7)基础与支架应有较好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并应采用预压措施。 (三)、混凝土构件出现冷缝 1.形成原因:

大件混凝土分层浇筑时,混凝土浇筑间断时间较长,下一层浇筑的昆凝土已经初凝才浇筑上一层的混凝土,将导致浇筑的混凝土形成低强度的夹层。

2.防治措施:

(1)大构件混凝土分层浇筑时间较长,应增加搅拌能力。 (2)掺入缓凝剂减水剂。

(3)改善浇筑工艺以确保分层浇筑的间断时间小于前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四)、混凝土离析 1.形成原因:

(1)集料级配不合格引起混凝土离析。 (2)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大而未设置减速装置。 (3)浇筑过程中过振。 2.防治措施:

42

(1)采用级配合格的集料。

(2)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超过2m时,应设置串筒、溜槽或振动溜槽等设施,且串筒出料口下面的混凝土堆积高度不得超过1m,倾落高度超过2m时,应设置减速装置。

(3)振捣时,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再冒出气泡、表面呈现平坦、泛浆即可,不得超振。

(五)、混凝土表面有蜂窝、麻面、气孔 1.形成原因:

(1)混凝土浇筑时漏振。 (2)模板漏浆。 2.防治措施:

(1)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插入式振动器的移动间距不应超过其作 用半径的1.5倍,与侧模应保持5—10cm的距离,插入下层混凝土5-10cm的深度。

(2)表面振动器移位应能覆盖已振实部分。

(3)控制混凝土分层浇筑厚度,对于插入式及附着式振动器不宜超过300mm。 (4)模板拼接紧密,并加止水带,防止漏浆。 (六)、混凝土施工缝处理质量差 1.形成原因: (1)施工缝未凿毛。 (2)用钢筋拉毛替代凿毛。

(3)施工缝凿毛时间过早导致混凝土表面松散。 2.防治措施:

(1)应在设施工缝的先浇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后进行凿毛。 (2)凿毛后毛面应用清水洗刷干净。 (七)、混凝土漏浆、表面平整度差 1.形成原因:

(1)模板周转次数较多表面不平整。 (2)模板刚度不够而造成变形。

(3)相邻模板拼缝过宽且未做有效处理。

43

(4)模板的榫槽嵌接不紧密造成跑模。 2.防治措施:

(1)采用平整度好、刚度符合要求的模板。 (2)处理好模板拼缝。 (3)将模板的榫槽嵌接紧密。

(八)、混凝土构件表面有泌水现象,色差大 1.形成原因: (1)砂石料级配差。

(2)矿渣水泥泌水性大,导致混凝土保水性差。 (3)振捣过度。 2.防治措施:

(1)应确保砂石料具有良好的级配。 (2)采用泌水率小的水泥。 (3)振捣恰当。 (九)、混凝土表面粗糙 1、形成原因:

(1)模板设计支护不合理,走模或模板刚度不足引起变形造成混凝土跑模,表面不平整,线条不流畅。

(2)模板陈旧变形,拼装后产生间隙且施工中又未能适当填充密封,造成“纵横缝跑浆、漏浆污染相邻面甚至产生缝处不平整”,模板缝明显。同时分层厚度不一,分割浇筑时间较长造成水平浇筑层面痕迹明显。

(3)分层太厚,且存在漏振、欠振,同时模板不干净,造成表面出现气泡、麻面等现象。

(4)使用了不同品种的水泥、隔离剂或易褪色的保湿遮盖物等,造成表面色泽差异较大。

2、防治措施:

(1)严格把好混凝土原材料进场关。需要做好以下控制:

①选择同一产地、同一品牌、同一颜色的水泥、砂、碎石和外加剂等原材料,并且同一单位工程尽量采用同一批原材料。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