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心得-精品作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16:59: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心得

我校科研课题《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是经泸州市2010年度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立项的小学数学基础教育研究课题。本课题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们是人们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小学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和图形与位置等。孩子们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推理等一系列活动,能发展其空间想象能力。经过两年时间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所做工作

为使课题顺利结题并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我们数学课题组按当初制订的研究计划,正常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 在2011年3月份召开了课题组成员会议。会上一是简介了课题立项情况。二是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分工,比如填写《小学几何知识与方法教学实践指南》一览表的分工:一二年级由王瑜负责,三四年级由费家群负责,五六年级由唐云华负责填写。三是讨论并通过了该学期实施课题研究事宜:(1)确定上研讨课的对象,小街子小学的费家群上“轴对称图形”,泸天化小学的教师上“千米,毫米”的认识;五一假期后在小街子小学进行。(2)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教研会议。四是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理论培训,使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明确研究

目标、懂得研究方法、选准突破口,保证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研究心得

近期,我们通过对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学习过程、作业、试卷分析调查,总结出如下几点问题:(1)孩子们不重视推导过程,死记公式,面对问题不能变通。(2)孩子们对操作很有兴趣,但却不能建立操作实感、生活实例与图形表象的有机联系。(3)空间想象能力差,对于较抽象或较复杂的问题有畏难、浮躁情绪,缺乏探索精神。针对以上分析,我们从老师的教学角度进行了反思。第一,在进行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学生操作时间不够,老师演示过多,并没有真正激活孩子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第二,由于受成人思维影响,各种图形出现的形式比较单一,外延不够,所以学生没有足够的感性材料支撑,形成的表象不稳固,和现实物体、各种变式图形没有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容易养成死记公式的习惯。第三,课堂仍没有摆脱传统的接受型模式,本来应该十分有趣的课堂显得死气沉沉,没有形成“空间与图形”学习中不断探索和积极进取的氛围。那么“空间与图形”教学中什么样的教学策略能激活孩子们的思维,发展孩子的空间感,如何让孩子饶有兴趣又高效地探索呢?我们摸索着,尝试着。

现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其中表象是操作或观察活动中所学内容在学习者头脑中形成的相应形象,它是知识

结构向学生认知结构转化的中介,是学生抽象概念的基础。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对图形表象的建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说明“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策略: 第一,联系生活场景――丰富的感知材料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几何图形,这是学生学习理解空间与图形的重要资源。如教学“垂直与平行”中,学生通过双杠、单杠、跑道、跳高等的观察,先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再根据感性认识找出这些实物的外形特征,形成对“垂直与平行”的直观认识。教学中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运动生活有机融合,既建立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建立起图形的鲜明表象,更引发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思考。 第二,“动手操作”策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思维水平较低。“动手操作”策略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借助操作进行比较、分析与综合,从而抽象出事物本质,获得对概念、法则及关系的理解,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各种图形特征、面积公式推导等空间与图形方面的大部分问题都应由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进行感知。操作活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认知图形的操作活动。这一部分的操作活动主要是通过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图形表象,并根据这种表象抽象出图形特征。(2)测量活动。测量活动中教师特别注重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式。比如在“步测”中,首先孩子选择出了最佳测量工具为软米尺,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