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8 6:02: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儒家人治思想之辨析
赵勇
一国家一民族各方面各种样的生活,加进绵延不断的时间演进,历史演进,便成所谓文化。因此文化也就是此国家民族的生命。如果一个国家民族没有了文化,那就等于没有了生命。”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获得永续的生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就必须对自己的文化生命时时反省,有一个深刻的体悟。儒家思想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对中国社会的演进作用巨大,作为其政治思想最鲜明特征的“人治”思想,更是对中国几千年政治的发展影响巨大。今天中国社会正在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致力于成为一个法治国家。那么作为中国政治传统重要特征的“人治”,在这个过程中将会起着怎样的作用?我们应采取一个何种的态度来面对呢?
治病需问因,寻理需求源。要透彻明了的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就必须探究儒家“人治”思想之本来内涵和真正面目。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很注重治国者的素质,治国者的素质成为治国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这个关键环节可以概括为贤者治国。所谓贤者,司马光讲“德行高人谓之贤。”朱熹讲:“贤,有德者。”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注重君臣的自身修养,提倡为君者要有君道,为臣者要有臣道,对官吏的选拔、任用和处罚应遵循一定的准则,从而形成吏治之道和用人之道,中心思想是讲贤者治国,任贤选能,让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认为这是治国的关键环节。孔子主张“举贤才”,并且强调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他认为只有推选贤才,任用正直的人,民众才能信服,反之,任用不贤者,则民众就不会信服。孔子的任贤思想得到后世思想家的继承和发展。孟子也认为贤者治国处于关键地位,他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孟子继承了孔子“举贤才”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尊贤使能的思想,主张任用官吏要尊尚贤者,使用能者,让他们在位在职,他认为这是治国的关键。荀子也认为贤者是治国的关键,他主张“尚贤使能”,“无能不官”,“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待须臾而废”。荀子着重阐发了任贤思想,他认为应尊尚贤者,使用能人,尚贤使能是治国的关键。二程也强调治国是关键,认为“帝王之道也,以择任贤俊为本,得人而后与之同治天下。”“所谓求贤者,夫古之圣王所以能致天下之治,无它术也。……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而已。”二程认为,君主必须任贤选能,把择任贤俊作为根本大事来办,认为治国的关键就是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朱熹也强调贤者是治国的关键,他说:“贤,有德者,才,有能者。举而用之,则有司皆得其人而政益修矣。”“贤,有德者,使之在位,则足以正君而善俗。能,有才者,使之在职,则足以修政而立事。”朱熹认为这是最根本的大事,并主张举用贤才,应任用有德有能者,使之在位在职,这样,更加有利于治国安邦。以上仅列举中国古代有代表性儒家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关于贤者治国是关键的主张,从中可以看出,为了治国安邦的需要,大都提倡自身修养,倡导任贤选能,让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儒家“人治”思想的核心就是“贤者为政治国”。
历史和实践也表明,这种“贤者治国”的人治思想,对中国政治的发展和社会治理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与其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的看到,这种人治思想的弊端也是相当明显的。 第一,儒家人治思想将政治发展仅仅寄托于品质优良的贤人,不利于政治的良性发展。历史证明,儒家缺乏把政治作为独立范畴来思考的政治哲学,它的这种单纯道德治理观,一方面把管理国家归结为君主自上而下的道德示范和对人民的道德灌输,使政治民主化、决策科学化无法实现;一方面使中国的人民只是一种“道德的存在”,根本不知道也不去争取政治权利,导致长期以来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治权力,所以“人治”常常导致“官
治”“专制”。
第二,过度强调人治的作用,从而看轻法治的作用。儒家的学说从根本上来说是建立在“性善”的基础上的,认为道德的教化是根本性的,从而相对轻视了法治的作用。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认为刑罚的效果是有限的,唯有道德教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季康子问“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的时候,孔子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这种对刑罚的轻视和对道德教化的迷信,后来形成中国“阳德阴刑”“任德不任刑”,“德主刑辅”的政治思想。儒家反对滥施刑罚,这是仁爱思想的体现,值得我们赞赏。但用道德和礼法代替法律,却造成了很坏的后果,把“法”当作推行“礼”的工具,使中国的法律长期从属或者混淆在伦理思想,不利于中国法治思想的独立发展,也不利于中国法治精神传统的形成。
当下的中国正在大力建设现代公民社会,公民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法治。对于儒家“人治”思想我们究竟应该采取何种的态度?
有人主张应该全盘肯定,这种观念没有全面认识“人治”思想的弊端,没有看到其对于法治精神的否定,仅仅把希望寄托在几个贤人的身上是注定不行的。但是如果仅看到人治思想的弊端,而对其合理性不加辨析,盲目否定也是不可取的。
作为中国政治思想重要特征的人治,依然深深的影响今天,渗透在很多国人的心中。我们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应盲目否定,应当对其进行扬弃,继承其合理的精神内容。一方面我们要继承其“贤人治国”的理念,在选拔任用人才上,惟贤是举,惟贤是用。另一方面,我们要克服人治思想的弊端,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用“法治”来规范“人治”,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同时,建设现代公民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