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4 2:14: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 先秦儒家代表孔子和孟子,其观点分别见诸于《论语》和《孟子》。

2.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 《论语?阳货》:“《诗》可以 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 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 内 容 与 形 式 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5.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6. 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提出了“知言养气”说 7. “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 气 论文的悠久传统。

8. 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9. 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 论其世 也。是尚友也。” 提出了“以意逆志” 说。

10. 先秦道家代表庄子,其观点体现在《庄子》一书。

11. 教材指出:《庄子》祟尚 自然 、反对 人为 ,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2. 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 虚静 ”的精神状态。

13. 《庄子?外物》篇中说“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 得意而忘言 ”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4. 《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 意在言外 ”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教材认为: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即所谓“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2.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四科八种。“四科”具体指:奏议、 书论 、铭诔、 诗赋 。 3.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建安“七子”指的是建安时期的七位作家,他们是孔融、陈琳、 王粲 、 徐干 、阮瑀、应瑒和 刘桢。

4.《典论?论文》在论文体的不同特点时说:“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谅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5.《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 气 为主”的著名观点。 6.魏晋南北朝最著名的四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论著,按时间先后是《 典论?论文 》、《 文赋 》、《 文心雕龙 》和《 诗品 》。

7.《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 构思 为主的创作过程。 8.陆机在《文赋》中把文体分为 10 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 而绮靡”说,对诗歌抒情而不受“止乎礼义”束缚产生了巨大作用。 9.在艺术技巧方面,陆机还特别提出了几个重要的原则,即“其会意也 尚巧 ,其遣言也 遗妍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10.陆机在《文赋》中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会意”是指具体 构思 ,“遣言”是指 辞藻 ,“音声迭代”指语言的 音乐 美。

11.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 12.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 道 是其内容, 文 是其表现形式。

13.教材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所说的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的文指的是指 宇宙万物 的表现形式。如日月山川动植品类,则是万物之文。狭义的文当即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 文章 。

14.教材认为:刘勰所说的“道”,具有 儒 、 道 、 佛 三教合流的含义。

15.《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 想象 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

16.刘勰提出的“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 体裁 ,风格与作家 才性之间的关系。 17.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体”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 体裁形式 ;二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 风格特点 。“性”,是指作家的 才能 和 个性 。

18.刘勰提出个性形成有四个方面因素: 才 、 气 、 学 、 习 ,对于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刘勰能兼顾而不偏废。

19.刘勰在《体性》篇中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典雅”、“远奥”、“精约”、“显附”、“ 繁缛 ”、“ 壮丽 ”、“新奇”、“轻靡”。

20.刘勰提出“风骨”这一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 思想感情 ;“骨”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 语言表达 。 21.《文心雕龙》与《诗品》,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22.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诗歌既是人的“ 性情 摇荡”的产物,又可以反作用于的“ 性灵 ”,使之受到陶冶感化。

23.钟嵘诗论的根本主张是提倡“ 自然英旨 ” (见《诗品序》),强调感情真挚。

24.教材指出:钟嵘认为,“诗”是抒情文学,“观古今胜语,多非 补假 ,皆由 直寻 ”(见《诗品序》),他要改革“雕缋满眼”的不良诗风,祟尚清新自然。

25. 钟嵘把“ 滋味 ”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美学范畴。 味

26. 钟嵘提出了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 风骨 ”论,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 风力 ”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只有“风力”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

27.钟嵘在《诗品序》中说: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 兴 ,二曰 比 ,三曰 赋 。” 28.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部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专著是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

1.司马迁在刘安评价屈原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离骚》“ 怨 ”的特点,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更概括出“ 发愤著书 ”说,这种说法正是在他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4.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5.《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都认为汉代治《毛诗》的是毛公(亨),他是赵人.为河间王博土。《后汉书?儒林传》说,诗序为汉代 卫宏 所作。

6.教材指出:《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7.《毛诗大序》还提出了讽谏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8.《毛诗大序》说: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 风 ,二曰赋,三曰 比 ,四曰 兴 ,五曰 雅 ,六曰颂。”因而提出了“六义”说。

9、《毛诗大序》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即“情志统一”。

10、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 (《佚文》篇)

1.陈子昂的《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提出了“兴寄”和“风骨”说,这是他诗歌革新主张的纲领。

2.“ 汉魏风骨 ,晋宋莫传”、“彩丽竞繁而 兴寄 都绝”是陈子昂对晋宋以来特别是齐梁文学提出的尖锐批评。

3。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对晋宋以来特别是齐梁文学提出批评。从另一方面说,这也体现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 兴寄 ”和“ 风骨 ”,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

4.陈子昂的代表诗作《 感遇 》三十八首和著名的短诗《 登幽州台歌 》都是体现他的诗歌理想的兴寄深远、风清骨峻之作。

5.唐代皎然的诗论代表作是《 诗式 》,另有《诗仪》一卷,全书已佚,只在其他书中有所引录。

6.皎然的诗论,侧重于探讨诗歌的艺术创造规律。而他关于诗歌内在艺术规律的探讨,较为集中的,则是 意境 的创造问题。

7.皎然在<诗式>中首先探讨了诗歌创作中意与境的关系问题,认为诗歌创作都是诗人主休情意遭受外境的触发而开始,又要依赖凭借境象的描绘来抒发。

8.韩愈在《答李朔书》中还继承了孟子的“ 养气 ”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9.教材认为韩愈提出的“气盛言宜”论中的“气盛”,是指作家仁义道德修养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 精神 气质,一种 人格 境界,已不复是抽象的仁义道德教条。

10.韩愈说:“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惟 陈言 之务去”的观点,使他的古文理论高于前人。

11.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不平则鸣”论,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从实质上看是和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提出的“ 发愤著书 ”说—脉相承的。

12.教材指出:中唐的诗歌理论,较为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注重艺术审美方面的探讨,可以诗论家司空图为代表;另一种是强调作品所表现的社会内容,这可以诗人白居易为代表。

13.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长文《 与元九书 》中 14.白居易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即“文章合 为时 而著,歌诗合 为事 而作”(《与元九书》),这明显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文论思想。

15.白居易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忽视艺术要含蓄蕴藉的原则,主张要写得“其言直而切”,要“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这样写出的作品,必然会直白浅露。 16。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 “长于 思与境 偕,乃诗家之所尚者。”教材认为这是讲 意境 的基本性质。

17。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提出“思与境偕”的主张,教材认为,“思”可以理解为创作中的 神思 ,即艺术思维活动,但侧重在创作主体的 情志 意趣活动;“境”则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境”与“思”偕往,相互融汇,这就构成了作品的 意境 世界。

18.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 诗品 》的“ 滋味 ”说,但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深化。

19.司空图提出的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都是在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笼统地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

1.欧阳修晚年作《 六一诗话 》,开诗论中诗话之一体。

2.教材认为: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步趋韩愈,重申了 道 对文的重要性,认为“ 道胜 文不难自至”(《答吴充秀才书》),反对“道未足而强言”,片面追求文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