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详细习题及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5 14:01: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残留沉积:是指大陆架上那些与现代海洋环境不相适应的沉积。即外陆架上广布着以砂为主的沉积,而内陆架上的沉积物却以粉沙和泥为主。

生物礁:生物原地生长堆积形成的抗浪块体。抗浪块体中的大部分生物保持生长生态特征(35%),地貌上呈明显的凸起,高:宽之比大于1:30为生态礁,小于1:30为地层礁。

浊流: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 湖泊:是陆地上的积水洼地,包括湖盆和水体两部分。

沼泽:指地面异常潮湿、植物大量生长,并有大量泥炭堆积的地方。沼泽地区的潜水面位于地面附近,土层常年处于过湿状态。如果地表土层中的水分只是季节性处于过饱和状态,则称为沼泽化阶段。

负荷地质作用:地表的松散堆积物和岩块等由于自身的重量,并在各种外因触发下产生运动所引起的地质作用称负荷地质作用或块体运动。

板块:组成地球表面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一些活动的、周围被大洋中脊、海沟和水平断层所分割的“板块”构成。 二、简述题

1、论述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 答:⑴、地球的内部圈层

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状态,地球内部有圈层由外向内分三层:地壳、地幔、地核。莫霍面以上为地壳;古登堡面以上至莫霍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

地壳是固体地球的最外圈层,由岩石组成,是相对刚性的外壳。其下届为莫霍面与地幔分开。陆壳具有双层结构,其分界面称为康拉德面。上层主要由氧硅铝等组成,称为硅铝层。其主要岩石为酸性岩浆岩和变质岩,故又称为花岗岩质层。岩石密度平均2.7g/cm3。下层主要成分是氧硅铁镁,称硅镁层。岩石主要是基性岩浆岩,又称为玄武质层,岩石密度平均3.0g/cm3。大洋地壳缺少硅铝层,只有硅镁层,为单层结构,厚度变化在5-8km之间,平均厚度6km,大洋地壳最薄处不足0.5km。

地幔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厚度2880km,平均密度4.5g/cm3,以1000km为界(雷波帝面)将其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从地表至250km深度划分两个带,0—70km为A带,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部分,通常称岩石

圈。70-250km为B带,岩石接近熔点,但并未完全熔化,只有10%左右的熔融物质,物质可以缓慢流动和对流,岩石强度降低,故又称软流圈。

地核以古登堡面与地幔为界限。由2880km至地心为地核。地核又根据4640km和5120km深度划分为外核、过度层和内核三个圈层。

⑵、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三个圈层。大气圈是指环绕地球的最外面的一个圈层,由大气组成。物质成分:以N、O为主,占98.5%,其次为CO2、水气和固体杂质。水圈:由地球表层的水体组成。组成水圈的水体包括海洋、冰川、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以及矿物中的结晶水。生物圈:是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动地带构成的圈层。生物的生活范围:陆地的表面、水体的上层、地表以下的土壤和岩石的裂隙内。某些深海底和大气中都发现有生命活动迹象。

2、简述整合、不整合类型及形成过程。

答:整合接触是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一致,时代连续。这种接触关系反映出缓慢持续的地壳下降,也可能有未露出水面的局部上升,但是沉积作用连续。

不整合按其不同情况又可进一步分为两种情况。

平行不整合:这种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一致,但地层时代不连续。反映地壳有一次显著的升降运动,也叫假整合。其形成过程:下降接受沉积→上升成陆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角度不整合:这种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呈斜交关系,地层时代不连续,不整合面上下地层古生物不连续。其形成过程:下降接受沉积→水平挤压,产生褶皱或断裂,上升成陆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3、简述正、逆断层造成的地层重复与缺失情况。

答:正断层造成地层的重复和缺失情况如下:⑴、当断层的倾向与岩层的倾向相反时,造成地层缺失;⑵、当断层的倾向与岩层的倾向相同时:①断层的倾角>地层倾角,地层缺失;②断层的倾角<地层倾角,地层重复。

逆断层造成地层的重复和缺失情况如下:⑴、当断层的倾向与岩层的倾向相反时,逆断层造成地层重复;⑵、当断层的倾向与岩层的倾向相同时:①断层的倾角>地层倾角,地层重复;②断层的倾角<地层倾角,地层缺失。

4、简述正断层的组合形式及各种断层组合特点。

答:正断层组合形式包括阶梯状断层、地堑、地垒、环状断层、放射状断层、

雁列式断层、块断型断层。

阶梯状断层: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倾向相同而又互相平行的正断层组成,其下盘依次下降呈阶梯状。

地堑: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走向大致平行而且性质相同的断层组合而成的,其中间断块相对下降、两边断块相对上升。

地垒: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走向大致平行而且性质相同的断层组而成的,其中间断块相对上升、两边断块相对下降。

环状断层:若干条弧形或半环状断层围绕着一个中心成同心圆状排列,称环状断层。

放射状断层:若干条断层自一个中心成辐射状排列,即构成放射状断层。 雁列式断层:若干条呈斜向错列展布的正断层构成雁列式断层。

块断型断层:两组方向不同的大中型正断层相互切割时,构成方格或菱形断块或方格网式组合,称为块断型断层。

5、简述逆断层的组合形式及各种断层组合特点。

答:逆断层组合形式包括阶梯状断层、地堑、地垒、环状断层、放射状断层、雁列式断层、块断型断层。

叠瓦构造: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产状一致的逆断层组成,其老地层依次叠覆于新地层之上,形如叠瓦,称为叠瓦状构造。

对冲式逆断层:是由两条或两组相反倾向的断层自两侧向一个中心逆冲的断层组合。

背冲式逆断层:是由两条或两组相向倾向的断层自中心向两侧逆冲的断层组合。

楔冲断层:逆冲体一侧与老地层之间为逆断层接触关系,另一侧的新地层发育正断层,实际上为正断层和逆断层的组合。 6、简述物理风化作用的方式及其产物特点。

答:物理风化作用方式包括:⑴、岩石释重引起剥落或崩解作用;⑵、岩石、矿物的热胀冷缩发生剥离作用;⑶、岩石空隙中水的冻结与融化引起冰劈作用;⑷、岩石空隙中盐类结晶与潮解-结晶撑裂作用。

物理风化作用是一种纯机械破碎作用,它使完整的岩石在原地破碎成大小不等、棱角显著、没有层次的乱石堆,碎屑成分与下伏基岩一致。

7、简述化学风化作用的方式及其产物特点。

答:⑴、氧化作用;⑵、水溶液的作用。水溶液的作用可进一步细分为①溶解作用;②水化(水合)作用;③水解作用;④碳酸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改变了母岩的结构、构造,并形成新矿物。经过彻底的化学风化作用后,比较活泼的元素随水流失,只有稳定的元素残留下来形成新矿物。 8、论述风化作用影响因素在风化作用中所起的作用。

答: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包括: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岩性因素、岩石结构和构造因素和地质构造因素。

气候因素包括降水量、气温、地表植被发育状况等。潮湿气候区化学风化作用强烈,岩石风化作用彻底;干旱气候区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

地形因素:朝阳面温差大,风化强,而背阳面则相反;地形高的地段,一般来说水位低,生物稀少,以机械风化为主;地形低的地段水分充足,生物繁盛,以化学风化和生物化学风化为主。

岩性因素:不同矿物的抗风化能力顺序,岩浆岩中结晶早的矿物容易风化,后结晶的矿物不易风化。所以,石英是自然界中抗风化能力最强的矿物。 岩石结构和构造因素:细粒、等粒的岩石抵抗机械风化能力强;而化学风化中等粒结构和胶结疏松的岩石有利于水溶液的渗透和生物活动,有利于化学风化作用。不等粒结构岩石孔渗性差,溶液不容易渗透,不利于化学风化。另一方面颗粒之间结构稳定性差,有利于机械风化。

地质构造因素:断层或节理发育地带,岩石容易风化,形成沟谷或低地。纵横交错的断层与节理将岩石分割成若干岩块,其棱角部位风化作用强而逐渐圆滑。随着风化作用的继续进行,岩块像卷心菜一样的呈卷层状脱落,这种现象称为球状风化。

9、论述河流的侵蚀作用。

答:河流的侵蚀作用有溶蚀、冲蚀和磨蚀作用,但以机械的冲蚀作用为主。河流侵蚀河床,使其不断加深的作用称下蚀作用。河流侵蚀谷坡使河谷不断扩宽的作用称侧蚀作用。

⑴、下蚀作用

河流的上游和山区河流,河水向下侵蚀河床的能力强,形成谷坡高度远大于谷底宽度的深谷,其横剖面呈“V”形,故称“V”形谷。

下蚀作用在加深河谷的同时,还有向源头方向发展的趋势,这种向源头使河流延伸的侵蚀作用称向源侵蚀作用。

河流的向源侵蚀作用,使河谷不断向源头发展,加长河谷,直至分水岭。若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先发展到分水岭,将迫使分水岭向另一侧转移,把另一侧侵蚀能力较弱的水系上游或其支流袭夺过来。这种现象叫河流的袭夺。

当河流袭夺现象发生后,被袭夺河的上游或支流以急转弯的形式流入新的水系,袭夺处的这个急转弯称袭夺弯。被袭夺的河流称为断头河。

由于组成各段河床岩石的软硬程度、构造破碎程度不同,下蚀作用存在差异,差异下蚀作用使河流在有些地段出现急流险滩,甚至是高悬瀑布。

河水不断冲击断破坏瀑布陡坎下部的岩石,使之逐渐被掏空,形成壁龛,随着壁龛的不断扩大,其上部的岩石不断崩塌,使瀑布后退,其结果是瀑布最终消失。

河流的下蚀作用的极限称为侵蚀基准面。入海的河流通常以海平面作为侵蚀基准面。支流进入主流河面可作为支流的侵蚀基准面。

⑵、河流的侧蚀作用

河道在转弯处,主流线因惯性而偏向凹岸,使凹岸一侧水体壅塞,水面高于凸岸,迫使凹岸的水体下沉形成底流,并沿河底返回凸岸一侧。水流流不断掏蚀和冲蚀凹岸,使凹岸侧逐渐后退。跨落下来碎屑或岩块被底流带向凸岸沉积,从而凹岸被侵蚀后退,凸岸一侧不断向前延伸。河道越来越弯曲。

当相邻两个凹岸相距很近时,洪水期水流冲溃曲颈直接流入下一河弯,这种现象叫河流的截弯取直,被遗弃的弯曲河道称牛轭湖。 ⑶、地壳抬升期河流下蚀作用形成的地形地貌

河流阶地:地壳抬升后河床降低,原河漫滩相对抬高,因此,河流阶地发育说明本地区地壳经历了上升运动。阶地越多,上升的次数越多;阶地上升的高度越大,地壳抬升的幅度越大。

夷平面:地壳长期保持稳定或处于缓慢的沉降状态,地表高地遭受剥蚀,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