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8 15:12: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主要知识点:
1、天体的类型有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卫星、星际物质等。 2、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2、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见右图) 4、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月球,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5、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名称和位置示意图(见右图)
(1)距离太阳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的轨道之间。 ..(3)哈雷彗星公转周期76年,公转方向自
东向西(顺时针方向),其彗尾背向太阳延伸,离太阳越远,彗尾越短。 6、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是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7、八大行星按照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包括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 8、地球是太阳系中特殊行星的原因是存在生命。 9、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1)太阳光照稳定;
(2)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内部条件:(1)适宜的温度(原因:日地距离适中);
(2)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原因:地球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大气经过漫长的演
化);
(3)有液态水(原因: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量,地球
内部温度升高,不断产生的水汽逸出地表,形成降水,最终形成原始的海洋)。
第 1 页 共 38 页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1、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成为太阳辐射。
3、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4H→1He+能量。目前太阳正处于稳定旺盛的中年期。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2)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来源于太阳能。
5、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即太阳的外部结构),从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P10..
图1.10) 6、太阳活动最主要的标志是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由于黑子的温度比光球表面其他地方低,才显得暗一些)、耀斑(出现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 7、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是11年。 8、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干扰大气中的电离层,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短暂的中断; (2)使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 (3)两极地区出现极光; (4)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考试说明要求: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2、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3、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4、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并理解其成因。 主要知识点:
1、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北逆南顺。(见右图) 2、地球自转周期:
真正周期是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太阳日,为24小时。 3、地球自转速度(P14图1.16)
(1)角速度约为15°/小时,南北极角速度为零,地表其他各地角速度相等; (2)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线速度为零。
第 2 页 共 38 页
4、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P14图1.17) 5、地球公转周期
真正周期是恒星年,为365日6时9分10秒;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是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
6、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太阳运
动到近日点的时间是1月初,运动到远日点的时间是7月初。 7、地球公转速度:近日点速度较快,远日点速度较慢。
8、赤道平面指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黄道平面指地球公转轨道平面。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做黄赤交角,目前为23°26′。(P15图1.18,注意图中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的位置以及黄赤交角的度数) 9、二分二至产生的原因 地轴的空间指向 一定时间不变 →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 二分二至
黄赤交角的大小 10、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
请在下图中注出二分二至及日期、地球公转方向、地球自转方向:二分二至如何判断?
(1)根据地轴倾斜方向判断左倾左冬;(2)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判断春→夏→秋→冬。 1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 3 页 共 38 页
(1)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2)产生地方时;
(3)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没有偏转。 12、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13、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1)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2)地球的自转运动。
14、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它把经过的纬线分割为昼弧和夜弧。(P16图1.19) 15、昼夜交替的周期:太阳日,为24小时。
16、地方时产生的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来说,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间就有了早迟之分。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时间要早。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17、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180°经线为“国际日界线”。(P17图1.20)
18、区时的计算
(1)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减,东加西减。 例如:东八区为8点,东九区为9点,东二区为2点。
(2)分别在东时区和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加,东加西减。 例如:东八区为20点,西五区为7点。
19、我国统一采用“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东经120°的地方时。 20、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昼夜长短的变化; (3)产生四季更替和五带。
21、春秋分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P19图1.23c) 春秋分日:(1)全球昼夜平分;(2)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22、夏至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P19图1.23a)
夏至日:(1)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
时间上:产生四季 空间上:产生五带 昼夜长短变化(反映日照时间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反映太阳辐射强弱)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黄赤交角 第 4 页 共 38 页
(2)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3、冬至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P19图1.23b)
冬至日:(1)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南半球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4、天文上的四季
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春秋季是过渡季节。 25、气候统计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26、五带的划分(P20图1.24)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考试说明要求:
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主要知识点:
1、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有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液、气体传播)和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之分。
2、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P21图1.25,P22图1.26)
(注意横、纵波速度变化特点,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壳、地幔、地核(内核、外核)、软流层、岩石圈的位置)
2、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3、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在上地幔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4、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其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5、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6、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P22图1.27) 7、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9、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第 5 页 共 3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