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4 12:54: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考试说明要求:

1、知道人口增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 主要知识点: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

2、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征比较(P2图1.2) 历史时期 人口增长特征 人口变化的原因 生产力水平低下,死亡率高 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医疗条件得到改善,死亡率有所下降 生产力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医疗水平空前提高 农业革命之前 人口增长极为缓慢 农业革命期间 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 工业革命以后 人口增长迅速 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3、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平衡的。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人口增长比较(P3图1.4) 发达 国家 发展中国家 典型国家 俄罗斯、德国、日本 印度、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很快 孟加拉国 人口增长 缓慢 原因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转变等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 人口问题 人口老龄化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数量过多 控制人口 对策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P6图1.6)

人口模式 原始型 特 点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第 16 页 共 38 页

传统型 现代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死亡率的转变。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有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等。

8、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即主要为传统型),世界是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我国是现代型。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考试说明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主要知识点: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原因 欧洲的殖二战前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人口从发展中二战后 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加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迁移路线 1.欧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意义 在客观上开发了旧大陆(欧美洲、大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洲、非洲、洋洲等新亚洲) 大陆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2.南亚、南欧、拉丁美洲、西欧、北调整了劳动力空非洲人到西亚亚洲、非洲美、西亚、间分布不均的状打工; 北非 况 3.南欧、非洲等 人到西欧。 4、二战后,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由于西欧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移民;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人口迁出地区;西亚和北非地区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5、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是由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如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等)、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不得不大批迁移。 6、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P9图1.8) 迁移原因 迁移特点 迁移方向 第 17 页 共 38 页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1.计划经济体制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东部到西北、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内地到沿海、山区到平原、改革开放的政策 自发迁移 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8、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此外,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个人动机和需求,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

9、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1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11、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的劳动力。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考试说明要求:

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主要知识点:

1、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它的制约因素包括: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而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3、合理人口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考试说明要求:

第 18 页 共 38 页

结合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解释其形成原因。 主要知识点:

1、城市形态指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2、城市形态类型(P18图2.1) 类型 分布地区 举例 团块状 平原地区 成都、合肥、华盛顿 条带状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组团状 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 重庆 3、城市用地可以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4、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其之间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5、主要功能区的比较 占用城市土地面积 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住宅区 土地利用方式(占40%~60%) 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位于商业区 占用土地相对较少 交通便捷的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一个城市通常具有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地价较低,污染较少 区位特点 功能区特点 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和低级住宅的分化;两者呈背向发展 经济活动频繁;建筑物高大稠密 (CBD) 专业化程度高,集聚性强,城市内部工业区相互集聚形成工业区 工业区 一个或多个工业区 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6、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7、不同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是不相同的,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P22图2.7)

8、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9、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P23图2.8)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第 19 页 共 38 页

OA段商业活动付租能力最强; AB段住宅活动付租能力最强; BC段工业活动付租能力最强。

10、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有: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等。

1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考试说明要求:

1、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

2、知道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比较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主要知识点:

1、城市等级是按照城市人口规模划分的,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工矿区等。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是城市等级越低,服务种类就越少,服务范围就越小;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就越多,服务范围就越大。 3、城市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4、分析上海为什么城市等级高,服务范围广? 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5、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是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第三节 城市化

考试说明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1、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第 20 页 共 3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