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意义1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8:33:2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函授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试论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意义 姓名 严举文 学号 10101141014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年级 2010级 层次 专升本 教学点 武威函授站 交论文时间 2011年 9 月 17 日

评 语 成绩__________ 评阅教师__________ 备注:论文成绩采取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进行评阅

1

目 录

论文摘要??????????????????????? 3 引言????????????????????????? 4 一、家庭和社会环境是生成悲剧的根源。????????? 4 二、封建礼教及宿命论注定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5 三、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宝黛爱情的基础,也是宝黛爱情美的魅力之所在。?????????????????????? 5 四、宝黛感情产生嫌隙的根源——宝玉的软弱多情。???? 6 五、性格的独特性、缺陷性注定宝黛爱情是个悲剧。???? 7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8

2

论文摘要

《红楼梦》以宝黛钗的爱情婚姻为重要线索 ,摆脱了才子佳人小说大团圆的俗套 ,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和贾宝玉、薛宝钗的婚姻悲剧 ,展现给读者的是贾宝玉那没有婚姻的爱情和没有爱情的婚姻 ,深刻揭露了封建家族的黑暗和腐败 ,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制度 ,体现出鲜明的社会意义。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全书的中心情节,本文拟在探究宝黛钗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爱情 悲剧 必然性 社会根源

3

试论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意义

每次读《红楼梦》,总是为“宝、黛、钗”的爱情悲剧而扼腕叹息,为黛玉的死叹息,为宝钗“得到人却得不到心”叹息,为宝玉的最终出家而叹息,为前世已经注定的孽缘而叹息。宿命论的不可更改是宝黛钗最大的悲剧:事情终究无可挽回,因此其中的感情纠葛,由始而终都被一种悲剧的氛围所笼罩。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集中表现了封建腐朽的旧思想与宝黛的新思想的种种不协调,从众多像花一样的女儿们的悲惨命运中,让人们看到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主义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因此,对宝黛爱情悲剧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则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家庭和社会环境是生成悲剧的根源。

“弃黛留钗”最终是在封建家长的手中决定的。宝黛之恋在两个层次上与封建旧制发生矛盾:一是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二是促成宝黛之恋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他们不肯放弃自己的追求而与封建旧势力对峙着;而封建家庭要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又决不可能允许这种恋爱存在和发展下去,这个冲突毫无调和余地。作为外祖母的贾母并非不心疼林黛玉,但她选择孙儿媳妇终究要考虑整个家族的利益。林黛玉羸弱的身体、孤傲的脾性以及自定终身的越轨行为,贾母是不能喜欢的。她要给贾宝玉说亲,曾托过清虚观的张道士,后来又留意打量过薛宝琴,这些迹象表明她就是没有选择林黛玉的意思。她所以一时不能对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爱断然干预,主要是怕伤害了贾宝玉。随着贾家境况的恶化,家长要把贾宝玉引上封建正路以挽救家庭颓局的希望日益明确和强烈,此时,薛宝钗成为最佳人选。

薛宝钗出身于“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皇商家庭;而林黛玉则是出身于一个“书香之族”,且“母早亡,父远离,又无兄弟姐妹”、“本是无依无靠而来”的,薛宝钗的家庭背景、品格、才能等都很符合封建家长的要求。贾母与王夫人处心积虑筹划一场骗局,无非是为了联络有亲的四大家族,亲上加亲,便于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而且宝钗和宝玉联姻,贾宝玉也会在宝钗的朝夕规劝下,逐渐改掉“痴”、“狂”的性格,走上他们所期盼的科举仕途、荣宗耀祖的道路。就这样,封建家长们最终抛弃了黛玉而选择了宝钗,造成了宝黛钗三人的悲剧。

在封建社会,婚姻不是男女双方自己的事情,封建贵族为了家族的利益,不惜牺牲有情人的爱情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可见,是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宗法制度、婚姻制度和封建的伦理道德等等扼杀了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也造成了宝

4

玉和宝钗无爱婚姻的悲剧。

二、封建礼教及宿命论注定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红楼梦》所描述的“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故事内容,“金玉姻缘”指的是贾宝玉和薛宝钗,“木石前盟”指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好像人的命运上天自有安排,冥冥之中早有定数。贾宝玉就曾说过,我偏不信什么“金玉姻缘”,偏信“木石前盟”。“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其内容的丰富,包含了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美感的深处,结晶了几乎全部的矛盾和冲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林黛玉代表的“木”字和薛宝钗代表的“金”字,可以从中国文化底蕴来看:木近水,金近火,阴柔与阳刚,寂寞与活溢,虚无与实有,悲观与乐观,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宇宙人生两种不同的本质认识的体现。林黛玉体寒,虽多愁善感,可激情似火;而薛宝钗体有热毒,却“藏愚守拙”、“不关已事,高高挂起”。所谓“门当户对”、“包办婚姻”的封建意识至今桎梏着人们的心灵。薛林两人作为两种对立的审美规范,人格理想和宇宙精神的化身,贾宝玉在爱情婚姻的天平上,他的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他虽然深爱林黛玉,但他的力量是弱小的,贾府从上到下,一起来蒙骗他,他爱林黛玉已到痴迷的状态,在被蒙蔽的情况下,他是无法与封建的婚姻制度相抗衡的。

三、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宝黛爱情的基础,也是宝黛爱情美的魅力之所在。

林黛玉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姐妹,只身一人投靠外祖母—贾母,在贾府寄人篱下,可她时时处处维护着自己的人格尊严,所谓“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风刀剑霜严相逼”,正是她生活处境的写照。她孤独、寂寞,所幸的是,她与贾宝玉志趣相投,她所追求的是一种诗意的生活,不为名不为利,而贾宝玉不喜读书,不愿按家长的意愿走为官的仕途道路,而林黛玉正合他的心意。他们爱情的发展,正是两颗心的碰撞、沟通、彼此认同的过程。他们每天或读书或写诗,过着一种诗情画意的生活,而这就为他们的婚姻留下了隐患。

在贾府那样的大家庭,选择儿媳妇还是要讲门弟出身,根基家业的,而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就不喜欢林黛玉作她的儿媳妇,从她是那样恼恨晴雯就可以看得出。而林家既有钟鼎之家的底子,又有书香门弟的特色,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的官再小,财产也应是少不了的。当年贾琏陪着年幼的林黛玉回江南,在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死后,竟然没有给林黛玉留下任何财产,这是不合情理的,也很令人奇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