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骨折等9个常见病种(手术)早期康复诊疗原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20:19: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四肢骨折等9个常见病种(手术)

早期康复诊疗原则

基本原则

在疾病早期规范开展康复诊疗,可以有效避免或减轻患者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降低家庭与社会的负担。早期康复诊疗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 患者安全原则。保证患者安全是开展早期康复

诊疗

的核心要求。康复诊疗活动应当由康复医师和具备执业资质的康复治疗师实施。康复治疗过程中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了解治疗效果,避免引起病情加重、不良反应及出现新损伤等情况。

二、循序渐进原则。康复治疗的方法、强度、时间、频

度等剂量参数应当从小到大,合理递增。

三、个体化诊疗原则。应当全面了解患者基本信息、病情及专科治疗情况、功能障碍范围及程度等,制订个体化的康复诊疗方案。

四、多学科合作原则。康复专业人员与其他临床专科医

务人员应当充分沟通,建立团队工作模式,综合专科优势,共同制订实施康复诊疗方案,提高患者整体治疗效果。

四肢骨折早期康复诊疗原则

一、首次诊疗时间

骨科临床处置完成后24小时内。 二、康复评定内容

(一)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意识、生命体征、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了解患者总体治疗情况。

(二)康复专科评定。评定骨折部位的疼痛、肿胀情况,肢体神经功能和循环功能,在不影响骨折稳定性的前提下评定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等。根据病情评定患者的转移、站立、步行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三、康复治疗

根据评定结果并结合病情,视情开展以下康复治疗。 (一)体位摆放与处理。

(二)防治并发症,特别是深静脉血栓、关节粘连、肌肉萎缩、肌腱萎缩和骨化性肌炎等。

(三)骨折局部治疗。消肿、止痛、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根据骨折部位及固定方法,实施骨折部位的等长收缩运动和相邻关节主动或被动运动。

(四)根据患者病情,适时开展转移、负重及步行训练,必要时进行辅助器具的使用指导。

四、注意事项

(一)根据骨折固定方式,制定患肢负重时间进度表。 (二)康复治疗不应引起患者明显疼痛,运动量应当循序渐进。

(三)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或并发症时,应当调整或暂停康复治疗:生命体征不稳定、发热、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骨折固定不稳定、伴发不宜康复治疗的疾病以及患者不配合等。

运动创伤早期康复诊疗原则

一、首次诊疗时间

临床专科处置完成后24小时内。 二、康复评定内容

(一)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意识、生命体征、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了解患者总体治疗情况。

(二)康复专科评定。评定损伤部位的疼痛、肿胀情况,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神经功能状况等。根据病情评定患者的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三、康复治疗

根据评定结果并结合病情,视情开展以下康复治疗。

(一)体位摆放与处理。

(二)防治并发症,特别是深静脉血栓、关节粘连、肌肉萎缩、肌腱萎缩和骨化性肌炎等。

(三)局部治疗。消肿、止痛、促进损伤部位的愈合。根据损伤部位及固定方法,实施肌力训练和关节主动或被动运动。

(四)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运动能力、本体感觉、负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必要时配置辅助器具。

四、注意事项

(一)根据组织损伤和愈合情况进行康复治疗,准确把握关节活动范围和牵伸强度,避免二次损伤。

(二)康复治疗不应引起患者明显疼痛,运动量应循序渐进。

髋/膝关节置换早期康复诊疗原则

一、首次诊疗时间

关节置换术后24小时内。鼓励在手术前根据病情开展适宜的康复诊疗及宣教。

二、康复评定内容

(一)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意识、生命体征、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了解患者总体治疗情况。

(二)康复专科评定。评定手术部位的疼痛、肿胀情况,肢体神经功能和循环功能,在不影响关节稳定性的前提下评定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等。根据病情评定患者的转移、站立、步行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三、康复治疗

根据评定结果并结合病情,视情开展以下康复治疗。 (一)体位摆放与处理。

(二)防治并发症,特别是预防假体松动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三)手术部位治疗。消肿、止痛、促进伤口愈合。根据手术方式和假体类型,实施肌力训练和关节主动或被动运动。

(四)根据患者病情,适时开展转移、负重及步行训练,必要时进行辅助器具的使用指导。

四、注意事项

(一)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应当保持手术关节轻度外展,避免易引发假体脱位的体位和动作。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应当保持手术关节伸直,膝后不垫枕。

(二)根据手术方式和假体类型,确定患肢负重时间进度。

(三)康复治疗不应当引起患者明显疼痛,运动量应当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