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祖先甲骨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7:21: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土的层位和附近的地理环境不相符合的。不过这块字骨并非占卜用骨,因为它使用未经整治的天然牛肋骨刻成,骨面上也未有占卜的灼痕。字骨上的文字为习刻是毫无疑义的。

其二,1953年9月,同是在二里冈工地,于开挖的探沟T30东端深50公分的商代二里冈期灰层内发现了第二块字骨。这块扁圆形的字骨,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鉴定,认为是被锯下来的牛肱骨的关节部分。在骨上凸起的一面刻一“ㄓ”字[23]。

其三,1954年4月,郑州二里冈又“掘获一条有小孔的薄骨片,上端刻有一字”,文字难以辨识[24]。报告简略,不知其详。 其四,1989年秋,在郑州商城内的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的发掘中,发现了一件两端锯过的动物肢骨,经现场擦洗,发现在近一端正面有2个刻划文字。字骨发现于二里冈上层时期的地层中,时代应为二里冈上层。两字作“”状,刻痕较浅,转折处无棱角,刀锋不甚明显,估计这与刻划工具有关。从结构来看,两字确是有意刻划而成[25]。据甲骨学家王宇信先生鉴定考释,此二字可释为“玉弜”[26]。 其五,1990年夏,在郑州商城内的郑州电力学校清理J3外侧的夯土坑H10时,在填土中发现一片残骨片,上面有切锯痕迹,正面呈不规则形状,但表面十分光滑,背面凹凸不平,估计是用动物的肩胛骨做成的。骨料正面上部中间部位发现有2个刻划文字,两字作“”状,刻痕较浅,折转处刀锋不甚明显。该字骨的第一个字与水利局工地发现的字骨的第二字为同一字,两个工地仅相距数百米[27]。此二字以王宇信先生之释应为“弜玉”。

郑州地区出土商代早期甲骨文字一览表 發現時間 出土地時代 點 1 1953年4二裏岡 商代早牛肋骨 月 期 …又土羊,乙丑貞,從,受…七月 ㄓ 質料 甲骨文字刻劃內容 2 1953年9二裏岡 商代早牛肱骨 月 期 3 1954年4二裏岡 商代早不詳 月 期 不詳 4 1989年秋 商城內 商代早動物肢骨 玉弜 期 5 1990年夏 商城內 商代早動物肩胛弜玉 期 骨 以上这四片商代早期的字骨(未见字甲),都是习刻文字。其中以字多的第一片为最重要,因为可以连字成句,有与商代晚期甲骨文字比较的价值。该字骨所用的干支纪日、卜官所用的以日、事、月为顺序的卜辞文法,都被晚商甲骨文所继承和沿用。甚至辞中表现的祭祀祖先“相土”时所用的祭祀方法、祭祀用牲,都与晚商甲骨卜辞所用相一致。今后,若能在郑州地区发现早商甲骨文的话,其文辞形式也一定会是这种模式的。第二片中的“ㄓ”字,也是晚商甲骨文中常见的一个祭祀的名称:“侑”。第四、第五片字体稍显草率,不过其中有两个字竟然相同,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应该说这两片字骨的发现并非

偶然,它说明在这一地区这个字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它已经有了一定的流通和交流功能。对于这两片甲骨刻字的形制和性质,杨育彬先生有过这样的判断:“这两片字骨所用刀具较钝,刻痕较浅,笔锋不明显,波折圆缓,反映了一定的原始性。其字体不同于祭祀时用于记录的规范文字,或可认为是流行在民间的一种手写体。”[28]至于商代早期能否发现大批有史料价值的甲骨占卜刻辞文字,至今还是个谜。我们且期待着今后考古工作者手中的那把神奇的手铲吧。 五、山东地区产生契刻文字的可能性推测

在山东地区的一些新石器时代或夏商时代遗址中,陆续有一些早于殷墟的占卜甲骨契刻文字的情况出现,为探索甲骨文的由来提供了一些可以参考的线索。

1.桓台史家岳石文化甲骨文字

山东省桓台县史家岳石文化遗址[29]甲骨文字,是发现于东夷部族的甲骨文字材料。时代超出了商代的范围,相当于先商时期。不仅如此,在同一遗址和附近的唐山遗址中,还发现了时代属于商代的甲骨文字。这也是第一次在商朝都城之外发现的商代文字。这说明,在这个地区从先商时代(岳石文化时期)直到商代晚期都有占卜刻辞的传统习俗。

史家遗址出土的2片岳石文化卜骨,均系羊肩胛骨,保持了羊肩胛骨的原貌,未有任何修整的痕迹,具有早期卜骨的特征。两片卜骨均已残破,大部分兆纹已失,仅留部分刻纹,刻文刻划较深,刀痕明显,残断处仍留有烧灼痕迹,既经烧灼,知是卜骨,上刻文字即可称为卜

辞。关于卜骨的时代,因有明确的地层关系,为岳石文化晚期,距今3500年左右,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先商时代甲骨文字。另有5片商代晚期的甲骨文字分别出自史家遗址和唐山遗址,出自地层、祭祀坑和灰坑之中,均为甲壳残片,字体细小,清晰可辨,有钻有凿,较为进步。这些甲骨文字的具体情况详见下表: 山东桓台史家、唐山遗址所出甲骨文字一览表 序號 出土地點原編號 及層位 1 史家遺址96HSF1H:嶽石文羊肩胛一面刻“∧蔔”二字,F1 232 化晚期 骨 隸釋為“六蔔”;另面刻“×”三字,不釋。 2 史家遺址96HSF1H:嶽石文羊肩胛刻三字,一字為“∧”,F1 226 化晚期 骨 隸定為“”字,即“幸”字;另二字不釋。 3 史家遺址96HST7T7 4 ⑦:21 商代晚龜甲殼 刻一字“亖”,即兆序期 四。 時代 質料 甲骨刻劃文字內容 史家遺址96HST7T7 ⑦:20 商代晚龜甲殼 刻兆紋“丫”,另面刻期 “丨”劃。 5 史家遺址96HSH17:商代晚龜甲殼 刻“—”劃 H7 8 期 6 唐山遺址96HTH4:1 商代晚龜甲殼 刻7字,由右向左為“H4 期 ┃5”字,刻“∧蔔”,釋為“六蔔”。 7 唐山遺址96HTH4:2 商代晚龜甲殼 刻“丨”劃,另面刻一H4 期 鳥形字,不釋。 (该表取自张光明《山东桓台史家遗址发掘收获的再认识》[30]一文,但略有不同)

在山东地区发现时代较早的甲骨文,并非偶然的事情。自从大汶口文化的一些遗址中发现了陶尊刻划符号以后,古文字学界普遍认为,最早的汉字可能就出现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善于制陶、喜欢音乐的东夷民族手中。近些年来的考古发现也无不为这一观点增加证据。 2.山东大汶口文化陶器刻划符号

1960年山东莒县陵阳河、诸城前寨两遗址中发现了大汶口文化陶尊文字6例5种[31]。后来又在莒县陵阳河、大朱家村、杭头等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尊上陆续有所发现[32]。对于这些陶文,著名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生前曾作过较多的研究,考释出其中的主要文字的音义来,并认为这是一种很进步的文字,在大汶口文化区域里已经广泛使用,由此可将我国的文明时期上推至6000年前的炎帝、少昊时代[33]。新的大汶口陶文材料发表以后,著名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在唐先生的基础之上又考释出其中的一些文字,并作了系统的研究,认为从结构上看与甲骨金文接近;见于特定器物的特定位置,与金文在器物上的位置相似;是相当程度抽象化的象形,不能视作如实的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