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5 14:01:5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人间词话》中的“境界”
众所周知,《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先生极负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人间词话》的内容中,以“境界”说为核心主张,王国维先生在评述诗词作品的优劣和词人的高低得失时几乎全从“境界”出发为评价的标准。同时,“境界”一说也是《人间词话》这部美学大作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之一。下面的阅读札记中,我摘录了《人间词话》中几段围绕“境界”展开的论述,并浅谈谈我的理解。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段话大概是《人间词话》这部作品最为人所知的部分了。王国维先生在这里将词中境界划为三等,并举出了例子来说明。
在第一境中,静安先生所举的例子来自晏殊的《蝶恋花》。作为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出现过的这篇作品,我们对它的理解是比较全面的: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等待着心上人的姑娘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而第二层的境界中所印之词为柳词《蝶恋花》,表达虽受相思折磨,但仍然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真挚情感。辛弃疾的《青玉案》则是第三境界的代表,写尽寻觅之苦与寻到意中人的惊喜之复杂情绪。
在我看来,“望尽天涯路”在美学上表达的是一种孤独又不失希
望的美,“衣带渐宽”流露出对未知前程的坚韧之美,而“蓦然回首”则寓意着有意或是无意间终得收获的美。这三个境界的承接与转换,就像是一种“学者精神”——第一步怀有远大的抱负,第二部坚定信念、努力拼搏,只有这样才能收获蓦然回首时的顿悟与返璞归真。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先生在“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论述中,有言: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由此可见,王先生对于这两种境界的理解可用“优美”与“宏壮”概括。同时,这两个词语在美学中占据着极重要的命题地位。
在我的理解中,“有我之境”可集中表现为作者个人情感的投入,一字一句都是情感的倾诉,这样的表达方式更能沟通读者与作者的直接交流,从而产生心灵的契合感;“无我之境”则以物观物,看似忘“我”,实则“我”仍然“隐形”存在与物中。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美成以之入词,白仁甫以之入曲,此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者也。然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为我用。
此句之谓,主要在于阐述“有境界”的必要性。王国维先生的话
说明,“有境界”是产生名篇名句的首要条件和必要条件。作词若不在境界上用心,而只在其它方面求工,则必落下乘。
“词”作为本民族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应当以能够表现作者经由内、外在经验所获的“境界”,有了作者个人的“境界”,然后自然才会产生优秀的作品。所以“有境界”乃是称为一首好词的基本条件。
《人间词话》是一部蔚为壮观的词的历史,静安先生的笔下有关词人的天机人世,有关词的演进兴衰,也有关美学的极致思考。在这条时而婉转时而激荡的诗词之河漫溯,王国维先生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偶遇一个又一个被历史与文学铭记的名字,还是深邃的表达中感受人生境界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