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习题集 -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6 9:09:1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37、施行无瘢痕灸换炷再灸时,艾炷一般燃剩( )A、1/3 B、1/2 C、2/5 D、2/3 E、3/4

38、疮疡久溃不敛应选择的灸法是( )A、隔姜灸B、隔蒜灸C、隔盐灸D、隔附子饼灸E、回旋灸 39、无瘢痕灸施灸前,先在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涂少量凡士林的目的是( ) A、导热作用B、有利于艾炷的粘附C、保护皮肤D、润滑皮肤E、隔热作用 40、不宜选用瘢痕灸的病证是( )A、眩晕B、瘰疬C、瘿瘤D、肺痨E、哮喘 41、用隔盐灸治疗中风脱证,施灸时的壮数是( )

A、1~2壮B、3~5壮C、6~8壮D、8~10壮E、连续施灸,不计壮数

42、实施隔附子饼灸时,最佳的调和剂为( )A、酒精B、麻油C、黄酒D、醋E、温水 43、隔姜灸后局部皮肤最理想的表现是( )

A、皮肤出现轻微水疱B、皮肤出现大片发红C、皮肤如正常颜色D、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疱E、皮肤感觉温热,未见红晕

44、温针灸最多可连续灸( )A、2~5壮B、6~7壮C、8~9壮D、13~15壮E、10~12壮 45、下列关于温针灸效果评价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施灸的部位准确,患者局部皮肤感到灼热、轻微疼痛B、无烫伤,符合操作要求,并取得预期效果C、患者对灸法操作满意,达到了预期效果D、施灸过程中患者体位舒适,精神放松,有安全感,愿意配合E、施灸过程中无意外情况发生,症状缓解

46、太乙针是( )A、一种药艾条B、一种温针C、特制的毫针D、一种配合符咒的针法E、悬起灸 47、属于实按灸的是( )A、太乙针灸B、温和灸C、雀啄灸D、温针灸E、化脓灸

48、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方法是( )A、艾条灸B、温针灸C、雷火神针D、温和灸E、实按灸 49、小二天灸时,药物贴敷的时间是( )

A、0.5小时B、1~3小时C、4~5小时D、6~8小时E、9~10小时

50、瘢痕灸适用于( )A、哮喘B、虚寒轻证C、风寒湿痹D、泄泻E、脱证

51、慎用灸法的病证是( )A、寒邪束表B、阳虚暴脱C、寒滞经络D、阴虚发热E、瘀血阻滞 52、临床上施灸的程序是( )

A、先下后上,先阴后阳B、先下后上,先阳后阴C、先上后下,先阴后阳D、先下后上,先阳后阴E、先上后下,不分阴阳

53、瘢痕灸的禁忌部位是( )A、腰B、四肢C、关节活动处D、胸背E、腹 54、“明灸”是指( )A、直接灸B、间接灸C、艾条灸D、天灸E、灯草灸

55、瘢痕灸施术后出现无菌性化脓现象的时间是( )A、1天B、3天C、7天D、10天E、14天 56、针刺意外发生气胸时,抢救处理措施错误的是( )

A、立即起针B、俯卧位休息C、少量慢速输氧D、胸腔减压E、服用镇咳、消炎药物 57、电针时连续波中的密波频率每秒的次数是( )

A、2~5次B、15~25次C、26~45次D、50~100次E、110~125次 58、针刺前准备工作正确的是( )

A、针检修合格的,可直接用煮沸法消毒B、为便于操作,操作者可直接接触针身C、针刺体位只需患者舒适D、患者针刺穴位处的皮肤可用75%的酒精消毒E、使用一次性针具不用检修 59、水针用于面部穴位注射的剂量为每穴( )

A、1~2ml B、0.7~0.8 ml C、0.3~0.5 ml D、0.1~0.2 ml E、0.01~0.05 ml

60、适宜进行穴位注射的部位是( )A、关节腔B、脊髓腔C、血管腔D、腰臀部E、神经干 61、治疗小儿痄腮、惊风应选用( )A、隔姜灸B、隔蒜灸C、灯草灸D、隔附子饼灸E、回旋灸 B1型题

A、仰卧位B、俯伏坐位C、俯卧位D、侧伏坐位E、仰靠坐位 1、针刺双侧环跳时体位宜为( )

2、针刺单侧听宫及迎香穴时体位宜为( ) 3、针刺双侧风池时体位宜为( ) 4、针刺天突时体位宜为( )

A、指切进针法B、夹持进针法C、提捏进针法D、舒张进针法E、单手进针法 5、针刺印堂时宜选( ) 6、针刺中脘时宜选( ) 7、针刺环跳时宜选( )

A、隔蒜灸B、隔姜灸C、隔盐灸D、细辛灸E、隔附子灸 8、治疗疮疡久溃不敛宜选( ) 9、治疗未溃疮疡宜选( )

10、治疗蛇蝎毒虫所伤宜选( )

A、隔蒜灸B、非化脓灸C、化脓灸D、灯火灸E、隔附子灸 11、治疗小儿痄腮宜选( ) 12、治疗皮肤疣常选( ) 13、治疗小儿惊风宜选( )

A、反刺B、旋刺C、点刺D、条刺E、隔刺

14、皮肤针叩刺时,逆着经络血脉流注的方向进行,排列式弹刺,此叩刺形式为( )

15、皮肤针叩刺时,沿着弹刺前进方向,顺着肌肤纹理由上往下,由内向外,按着直线向前叩打的方法为( )

16、皮肤针叩刺时,沿着人体身躯和肢臂等进行旋周弹刺,此叩刺形式为( )

17、皮肤针叩刺时,循着经脉流注和顺着肌肉纹理方向,进行间隔跳跃式弹刺,此叩刺形式为( )

18、皮肤针叩刺时,在一个腧穴部位,反复由轻至重弹刺,至腧穴局部皮肤红晕,微出血为止,此叩刺形式为( ) X型题

1、临床不宜立即进行针刺的情况是( )

A、过于饥饿B、气虚血亏C、过度疲劳D、皮肤瘙痒E、胸胁疼痛

2、妊娠期妇女禁止针刺的腧穴是( )A、大椎B、曲池C、三阴交D、足三里E、合谷 3、毫针的结构包括( )A、针尖B、针杆C、针柄D、针尾E、针根

4、若体弱、虚证、肌肉少的患者针刺时,宜选用的毫针是( )A、细针B、粗针C、短针D、长针E大针

5、若患者针刺时取仰靠坐位,则适合取穴的部位是( )A、颜面B、上胸部C、项背D、颈前E、腹部 6、双手进针法包括( )A、指切进针法B、夹持进针法C、针管进针法D、提捏进针法E、舒张进针法 7、宜选用浅刺的病证有( )A、里证B、阳证C、表证D、虚证E、实证 8、针刺意外包括( )A、滞针B、弯针C、气胸D、断针E、晕针 9、电针操作正确的是( )

A、通电前各旋钮调零位B、手术中切皮镇痛用高频连续波C、正极接主穴,负极接配穴D、电流输出逐渐增大E、心脏区域不可左右跨接电极

10、早孕禁针的腧穴是( )A、三阴交B、合谷C、后溪D、昆仑E、至阴

11、电针使用秘波的作用是( )A、止痛B、镇静C、缓解肌肉痉挛D、提高神经兴奋E、缓解血管痉挛 12、针刺宜浅的情况有( )A、形盛体壮B、形瘦体弱C、四肢、臀、腹D、阳证E、新病

13、捻转补法的操作要点是( )A、捻转角度小B、操作时间长C、用力轻D、频率慢E、慢出针 14、灸法的作用有( )A、扶阳固脱B、开窍泻热C、温经散寒D、消瘀散结E、防病保健

15、捻转泻法的操作要点是( )A、捻转角度大B、操作时间长C、用力重D、频率快E、快出针 16、适宜进行穴位埋线的部位是( )

A、骨骼B、骨骼与肌肉之间C、肌层D、肌肉与皮下组织之间E、皮下组织

17、基本行针手法有( )A、提插法B、捻转法C、弹柄法D、摇柄法E、震颤发 18、容易引起流产的穴位是( )A、中脘B、合谷C、曲池D、三阴交E、外关 19、针刺手法练习是在指力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有( )

A、速刺的练习B、刮柄法的练习C、捻转的练习D、弹柄法的练习E、提插的练习

20、临床常选用的针刺角度为( )A、90°B、60°C、45°D、30°E、15° 21、捻转补泻法中泻法的操作要点是( )

A、捻转角度大B、频率慢C、用力重D、时间长E、拇指向后,食指向前 22、影响针刺补泻效果的因素有( )

A、患者的年龄B、患者的形体C、腧穴的特性D、机能状态E、施术手法 23、影响针刺深度的因素有( )

A、患者的体质B、患者的年龄C、具体病情D、腧穴所在部位E、得气与否 24、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的病证是( )

A、慢性病B、疼痛性疾病C、顽固性疾病D、痉挛性疾病E、外感病 25、导致晕针发生的原因有( )

A、体质虚弱B、针尖带钩C、精神过度紧张D、针身弯曲E、过度疲劳饥饿 26、对首次针刺者,预防晕针发生的主要方法为( )

A、手法轻B、取穴少C、卧位D、消除顾虑E、不宜提插捻转 27、预防针刺形成血肿的方法是( )

A、出针后按压针孔B、避免针尖弯曲带钩C、避开血管针刺D、点刺不留针E、不用提插法行针 28、妊娠妇女不宜针刺的部位是( )A、头颈部B、肩背部C、腰部D、骶部E、腹部 29、晕针的一般症状是( )A、头痛B、头晕C、精神疲倦D、四肢厥冷E、脉微欲绝 30、针刺练习包括( )A、持针姿势B、手法C、押手D、指力E、力贯针尖 31、针刺头维、太阳、下关、颊车、听宫、翳风等穴时,可以选择的体位是( ) A、仰卧位B、侧卧位C、俯伏坐位D、仰靠坐位E、俯卧位

32、针刺宜深的情况有( )A、形盛体壮B、形瘦体弱C、四肢、臀、腹D、阳证E、新病

33、得气时,操作者针下的感觉是( )A、重胀B、沉紧C、沿经感传D、如鱼吞钩饵之浮沉E、空虚 34、行针的辅助手法有( )A、循法B、刮柄法C、提插法D、行针法E、捻转法

35、在行针中,应用刮柄法的作用是( )A、行气B、补虚泻实C、扶正祛邪D、促使得气E、激发经气 36、提插补泻法中补法的操作要点是( )

A、先浅后深B、轻插重提C、重插轻提D、先深后浅E、轻插轻提 37、形成弯针的原因主要是( )

A、精神过度紧张B、患者针刺过程变更体位C、针刺手法过猛D、针尖弯曲带钩E、针下碰到坚硬组织 38、针刺过程中若出现弯针,此时不可再行( )A、呼吸B、提插C、捻转D、出针E、局部肌肉松解 39、形成血肿的原因主要是( )

A、精神过度紧张B、刺伤血管C、大失血之后D、针尖弯曲带钩E、针下碰到坚硬组织

40、影响针刺深度的因素是( )A、患者体质B、患者年龄C、病情D、针刺部位E、患者体位 41、影响针刺方向的因素是( )

A、患者体位B、针刺的部位C、经脉循行的方向D、患者体质E、腧穴的特点 42、一旦出现晕针,应采取的首要措施是( )

A、针刺人中等穴B、吸氧C、立即停止针刺D、将针迅速起出E、灸关元等穴 43、预防滞针的发生措施有( )

A、避免留针时间延长B、消除患者紧张情绪C、不宜用强刺激手法D、禁止提插、捻转E、避免单向捻转 44、对尿潴留的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应注意( )

A、针刺方向、角度B、针刺深度C、不可捻转D、不可提插E、不可留针 45、疾徐补泻的操作方法是( )

A、徐徐进针,徐徐出针为补B、疾速进针,徐徐出针为泻C、徐徐进针,疾速出针为补D、疾速进针,疾速出针为泻E、徐徐进针,疾速出针为泻 46、呼吸补泻的操作方法是( )

A、患者吸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B、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C、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补D、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泻E、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

47、穴位埋线的正常术后反应是( )

A、局部红肿热痛B、局部红肿、瘙痒、发热C、局部神经痛D、局部脂肪液化E、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多核细胞计数的增高

48、化脓灸法禁用部位包括( )A、面部B、关节活动处C、乳头D、孕妇腰骶部E、大血管处 49、常用的灸法主要有( )A、直接灸B、艾条灸C、艾炷灸D、温针灸E、间接灸 50、施灸顺序正确的是( )

A、先上后下B、先阳后阴C、先背部,后腹部D、先头部,后四肢E、施灸壮数先少后多 51、艾炷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B、无瘢痕灸一般要灸2~5壮,以局部皮肤灸至红晕、充血为度C、瘢痕灸临床常用于肺痨、瘰疬、瘿瘤、初起的肿疡等病证D、隔盐灸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E、瘢痕灸一般要灸7~9壮,直至局部皮肤起疱 第九章 拔罐疗法 (一)选择题 A1型题

1、拔罐疗法在古代最早被称之为( )A、吸筒疗法B、火罐C、火罐气D、角法E、拔罐子 2、晋代医家介绍用牛角制罐拔脓是在下列哪一本著作中( ) A、《肘后备急方》B、《外台秘要》C、《本草纲目》D、《黄帝内经》E、《古今录验方》 3、古籍著作中详细介绍火罐的出处、形态、适应病证的是( ) A、《肘后备急方》B、《外台秘要》C、《本草纲目拾遗》D、《黄帝内经》E、《古今录验方》 4、拔罐疗法研究的中医理论观点的基础是( )

A、阴阳五行B、脏腑经络C、藏象学说D、整体观念E、精气学说 5、不属于抽气罐范围的是( )

A、注射器抽气罐B、空气唧筒抽气罐C、橡皮球排气抽气罐D、电动吸引抽气罐E、挤压排气罐 6、自动罐的优点是可避免负压过大造成的疼痛感,主要适用于( ) A、拔水药罐者B、初学者C、操作熟练者D、拔火罐者E、拔微罐者

7、胃脘痛患者拔罐常选用的穴位是( )A、中脘B、阿是穴C、印堂D、手三里E、合谷 8、腰背痛、胁肋痛患者按顺序纵横排列拔罐时,一般排灌( )个 A、1~3个B、4~6个C、7~8个D、9~11个E、12~13个 9、留罐又称坐罐,即拔罐后留置的时间是( )

A、2~3分钟B、5~7分钟C、10~15分钟D、16~20分钟E、30分钟 10、针罐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针罐是将针刺与拔罐相结合的一种方法B、针罐时先针刺得气留针,再以针为中心点拔罐C、针罐留置10~15分钟D、最后先起罐再起针E、多用于实热瘀血证 11、不属于拔罐适应证的是( )

A、外感风寒之头痛B、腰背酸痛C、溃疡破溃处D、脘腹胀满E、腹痛泄泻 12、患者出现晕罐先兆时处理不正确的是( )

A、取平卧位B、取下重拔C、轻者适量喂水D、轻者静卧片刻E、及时起罐 13、拔罐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以下处理措施中错误的是( )

A、烫伤小水疱可待自行吸收B、晕罐先兆症状较轻者静卧片刻即可C、晕罐严重者按人中、合谷、内关、足三里急救D、烫伤大水疱用普通针挑破即可E、晕罐时应及时起罐 14、对平衡火罐法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平衡火罐源于火罐疗法B、自1984年起用于临床C、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D、配合热疗、推拿手法E、对亚健康状态调节作用较差

15、闪罐遵循的循环手法是( )

A、拔——留——拔B、拔——推——留C、留——拔——留D、留——推——拔E、拔——留——推 B1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