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则的两个故事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4 22:00: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关于规则的两个故事

这个月预约了香港的医生看诊,临行前先在大陆的医院照B超。由于时间很紧,于是找了个相熟的主任级医生帮忙走后门。熟人主任径直打开与她交好的B超科主任医生的诊室门,却发觉里面是个生面孔的年轻医生。熟人主任问那年轻医生:“你知道xxx在哪个诊室吗?”年轻医生显然不认识这位主任级人马,她并不回答熟人的问话,反而义正辞严地说:“你怎么直接就进来?要是有病人在检查怎么办?你知道什么是隐私吗?”两人言语交锋了好一会儿,这时熟人主任相熟的B超科主任刚好经过,才算作罢。熟人主任跟B超科主任交代好我的事后,还是愤懑不平。她故意大声问那B超科主任:“刚刚那女的态度真恶劣,叫什么名字?她是新来的吧?”

我不知道那位年轻女医生之后会有何后果,可能也没什么,毕竟只是一场误会。但我只想说,她其实并没有做错什么,她的斥责合情合理,合乎医德,只是恰好得罪了另一科室的主任。但得罪上级的人似乎总会有点坏结果,尽管那不是其直接上司。

取B超报告后的当天,我就到了香港看诊。因为提早到了,诊所看起来并没有其他病人,却被告知不行,“约了几点就是几点”。其后看诊完毕准备离开之际,发现有些小问题没向医生问清楚,于是延续了在大陆看病的习惯,准备直接打开医生的门。就在即将扭开门之际,护士急忙过来制止。她说:“你们有什么事先跟我说,让我向医生转达,你这样进去,会打扰到病人,我也会挨骂。” 有趣的是,这两件小事恰好发生在同一天且都发生在诊室,并折射出香港和大陆的差异,一是对秩序的重视,二是对隐私的重视,当然后者要靠前者来维持。在大陆,只要认识人就很容易走后门,而在香港则是说一不二,每件小事都要按程序完成。

在大陆人眼里,港人对秩序有种近乎偏执的坚持,死板、不近人情且难以相处。商场、餐厅等公共场所配备了大量工作人员,专门负责维持秩序的,这在大陆是很少见的,大陆的商厦即使配备了足够的物管人员,也很少去顾及维持秩序。再以交通方面为例,在香港坐巴士和的士都要排队,巴士站的地上划了密密麻麻的线,以划出不同路线的巴士的排队区域。即使巴士站一个人也没有,但你没站在正确的排队区,司机也会拒绝让你上车,并提示你去排队口上车。而的士站分上客区和落客区,的士司机绝不会在落客区接客。行人都是等绿灯亮起才过马路,即便马路上并没有车,而看实际情况过马路的,通常是外地游客或外国人。正是这种井然的秩序,香港虽然道路狭窄且路上的司机都爱横冲直撞,却成为交通意外死亡率最低的亚洲城市。

秩序要靠各方共同维护,尤其是管理方责任重大。在大陆,很多时排队秩序不够好,就是管理方没有做好。比如每位顾客自觉排队,其他顾客勇于斥责插队现象,这并不足够,还需要售货员不为插队的顾客服务,这样才能在两头杜绝插队乱象。

秩序是现代法治的三大核心价值之一,也是另外两项价值——自由与公正——的基础。如果没有秩序,也就谈不上实现自由与公正。秩序的价值需要长时间才能体现,因此其价值常被忽略,甚至被视为不必要。比如说“中国式过马路”,在红灯而车少的时候过马路,不正好符合效率原则吗?无疑,就单次的过马路来看,没车的时候过马路当然节省行人的时间。但这样的话,对车流量多少的判断,等于掌握在行人个体手上,而每个人对此的判断都有所不同,这样问题又回到了

原点——设置红绿灯本来是为行人与司机该在何时通行作个准则,而“看情况过马路”相当于抛弃红绿灯的指示而由路上的每个人自行判断,长期下去,交通秩序肯定会乱套。所以考虑秩序的价值时,需要放在长的维度里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