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情”主题教学在苏轼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文档资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8 10:07:1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三情”主题教学在苏轼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一、选择“三情”主题教学的意义 1 “三情”主题教学 苏轼诗词,从情感分类,理想之情、兄弟之情和爱情这“三情”在其中体现得非常鲜明,每一类都有大量的经典之作。而且,针对这三种感情,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都有生动的小故事。因此,以此为切人点教学,能够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苏轼的人生并学会鉴赏苏轼作品。首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情感特征,然后再按照每首诗词的特点选择重点鉴赏的内容。“三情”主题教学以代表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为教学例子,根据学情,通过“举一反三”或“举三反一”让学生学会鉴赏。 2 情感带入的审并价值

情感带人,是一根红线,在指导学生鉴赏诗词的过程中,培养的是学生的语文能力、文学能力和文化能力。情感带人,切合诗词的文学特质。

古诗词的人文情怀表达丰富多样,无论是天地情怀、豁达情怀、浪漫情怀、淡泊情怀、失意情怀等本身在文化、思想、人格、情趣上就体现着审美价值,而诗词作者的人文情怀,借助艺术的手法融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或物象形象之中,形成诗词所呈现的独特的审美价值,对学生的理想信念、生活态度以及生活情趣,包括语言积累等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理解作品方面,高中诗词教学可以侧

重意境美、辞采美和炼字美的鉴赏指导;在培养学生情感上,注重情感的体验,体会诗人崇高的审美理想和独特、丰富、生动的审美表达,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句子要重点体会。譬如“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人扁舟”,表现的是既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又追求淡泊宁静的超远人生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理想的人生境界;“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的清新明丽和闲雅情趣,“想佳人妆楼颐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痴情……总之诗词固然有它特有的形式美、韵律美,但它承载的灵魂是诗人的审美胸怀。对学生情趣、审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审美的胸怀的培养。

3 情感分类的教学容量

“三情”教学从情感分类上选择典型作品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的研究诗词作者,根据情感主题,在教材里的课文的基础上选文,扩展同题材的诗篇,扩大阅读量。根据学情,通过学一篇或学一组以达到通一类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由于体现了归类、整合与拓展,增加了教学的容量。阅读量的增加以及相关性与系统性的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三情”主题教学实践

苏轼词,由于词品的提高、词境的扩大、词风的改变、词律的推进,?A得了“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的高度评价。就一般高中生的诗词修养水平而言,他们不可能对此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但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把苏轼词的词境、词风作为鉴赏重点,围绕教学主题,把握情感特征,选择典型作品,从整体鉴赏指导,再到分类鉴赏指导,形成教学专题。 1 专题一:苏轼形象概貌

形象概貌:一个多重价值观的诗人、一个爱民如子的官员、一个重情重义的大丈夫、一个集“书圣、文圣、词圣、情圣”为一身的大儒。

教学主题:理解旷达之情中的顿悟和感伤,理解苏词的豪放、旷达而不失婉约之风。

之所以确定这样的教学主题。是和苏轼的形象特征分不开的。苏轼儒释道三学兼通,三种学说不同的人生思考角度的融合形成了苏轼独有的、浓厚的生命意识,在词中呈现出的情感模式上就是旷达中的顿悟和感伤,

教学内容:列举能体现苏轼形象概貌、情感特征的词作和生平故事。

2 专题二:苏轼的理想之情

步骤一:结合人物生平,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体会苏轼渴望建功立业、经世济民的理想和豪放的风格。

步骤二:鉴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体会作者胸怀轻松、旷达的心情以面对自然界的风雨,政治上的风雨的感慨;赏《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体会生命孤独,漂泊无依,却坚守着高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