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5 2:36: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写作背景: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日益激化,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同资产阶级展开了英勇斗争,大规模的工人运动不断涌现,著名的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8年开始的英国工人参加的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运动,在全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这个时期的工人运动还停留在早期的自发阶段。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出现能够正确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理论,当时的工人运动还没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结合起来。工人运动的这种已经开始组织起来,但还没有走上自觉道路的状况,就迫切要求社会提供一种能够指导工人运动的社会主义理论,以推动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当时社会上的社会主义理论不是反动的、保守的就是空想的、非科学的。就是当时最有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学说,也是脱离工人运动,因而也是不能指导工人运动的。 《提纲》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正是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在《提纲》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历

.

.

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提纲》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马克思提出,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不满。该文是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提纲》从总的方面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论述了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阐明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 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

.

.

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 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阐明了实践是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旧唯物主义不能从实践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去认识和理解事物现实、感性,也就是不能把作为认识的事物来源和基础的实践当作检验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此岸性”是借用康德用语,康德讲:“现象世界”为“此岸性”,马克思讲“思维的此岸性”指人能认识现实世界。在这理,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作为检验人的思维真理性的客观标准。)

.

.

三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不了解革命实践的伟大作用,不能正 确说明人和环境、人和教育的关系,导致唯心史观。在《提纲》中,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揭示了人与社会环境相统一的现实基础。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重要论断: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是指 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 19 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後,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指出

.

.

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局限性,阐明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 的正确途径。分三层意思:第一,指出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唯物主义出发点及历史局限性。“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世界被二重化”是指宗教把世界分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两部分。第二,是揭示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宗教的本质。第三,指出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必须对“世俗家庭”在实践中进行革命改造。“神圣家族”是意大利一幅名画的题目,是由圣母玛丽亚、圣父约瑟和圣子耶稣等组成的家族)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指出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 出发,而又陷入唯心史观的认识根源。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强调研究自然和人。但是他的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他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费尔巴哈脱离人的社会实践去理解、看待感性,实际上这样的感性只能是从抽象的人的感性,与黑格尔的抽象的“理念”在性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该提纲中,马克思还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 论,特别是其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并给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界说,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此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故人的本质也是具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