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诊断学名词解释(1)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4:13:2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膀胱结核:早期改变不明显,有时可见到膀胱边缘稍粗糙。晚期膀胱挛缩变形,容积缩小,边缘不规则。当病变侵及对侧输尿管口引起狭窄时,则出现该侧肾盂及输尿管积水。 13. 何为骨折对位不良和对线不良?

答:骨折端向内、外、前、后方向的移位,统称为横向移位或侧方移位。纵向移位则包括重叠(缩短)移位和分离移位。重叠移位常必然伴有侧方移位。一侧断端围绕该骨纵轴向内或向外回旋,称为旋转移位。横向移位、纵向移位及旋转移位统称为对位不良。

骨折两端纵轴不再在同一直线上,而形成大小不等的交角时,称为成角移位。而成角移位则又称为对线不良。 14. 脊椎结核的X线表现。

答:最常见腰椎﹥胸椎﹥颈椎﹥骶椎,多累及相邻两个椎体,附件受累少。椎体结核主要是干酪性骨炎,引起松质骨破坏。X线:① 椎体破坏、变形:塌陷,变扁或呈楔形;② 椎间隙变窄:软骨板破坏,侵入椎间盘,甚至消失,椎体互相嵌入融合。病变扩展侵及周围,常出现后突畸形。③ 椎旁冷脓肿:表现为局限性梭形肿块。病变在破坏骨质时产生大量干酪样物质,流入脊椎周围软组织中形成脓肿。 15. 良、恶性骨肿瘤的X线鉴别诊断要点。

答:(1)生长情况:良性生长缓慢,不侵及临近组织,但可引起压迫移位,无转移。恶性生长迅速,易侵及临近软组织,有转移。

(2)局部骨变化:良性呈膨胀性改变,边界清晰锐利,骨皮质变薄完整,破坏区周围反应性骨硬化。恶性呈浸润性骨破坏,边缘模糊,无硬化,骨皮质无膨胀,虫蚀状破坏、中断,有瘤骨。

(3)骨膜增生:良性一般无骨膜增生,病理骨折后可出现,骨膜新生骨连续,无破坏、中断。恶性多形态的骨膜增生,并可被骨瘤破坏、中断形成袖口征。

(4)软组织改变:良性多无肿胀及肿块影。恶性软组织块影边缘多模糊不清,其内可有瘤骨或钙化。 16. 骨肉瘤的X线表现。

答:骨肉瘤X线基本表现为长骨干骺端好发,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多见。骨质浸润性破坏、肿瘤骨形成、肿瘤软骨钙化、骨膜反应及骨膜三角、软组织肿块。其中骨破坏区或软组织块内出现肿瘤骨,为诊断骨肉瘤较特异的X线征象。X线表现大致可分为成骨型,溶骨性和混合性。

成骨型以肿瘤骨形成为特征;溶骨型以骨的溶解、破坏为特征,易引起病理性骨折;混合型多见,兼有上两型的特征。

17. 化脓性骨髓炎的X线表现。

答:骨髓、骨和骨膜的化脓性炎症。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血行感染、邻近蔓延、随外伤进入等3种途径入侵所致,血行感染为主要途径。病变常见于长管状骨,依序好发于胫骨、股骨、肱骨及桡骨。细菌常由干骺端侵入,在此繁殖后,形成局部脓肿。若细菌毒力小或者机体的敏感性不高,则骨脓肿可局限化,形成慢性骨脓肿。否则,病变向骨干方向蔓延发展,可以波及整个骨干。儿童的骨骺软骨板对化脓性感染具有阻力,所以感染一般不直接穿过骨骺进入关节。在成人中由于缺乏这种阻力,故可直接侵入关节引起化脓性关节炎。

X线表现:(1)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早期仅表现为软组织肿胀,约两周后于干骺端出现小片状、分散的、边缘模糊的骨质破坏区,继而蔓延至全骨干,并可见死骨,急性期病变以骨质破坏为主,但同时亦可见少量骨膜新生骨,病程越长骨膜增生越趋明显。(2)慢性骨髓炎是以大量的骨质增生为主,可形成包壳,同时可见残存的骨质破坏区,有死骨、死腔及瘘管、窦道形成,骨胳轮廓增粗变形,骨髓腔可以闭塞。 18. 脑出血的CT和MR演变规律。

答:脑出血的CT演变规律:出血后即显示高密度;10~14天呈等密度;2周后呈低密度,逐渐液化形成软化灶。

脑出血的MRI演变规律:① 急性早期(24小时内):T1WI血肿以等信号为主,可略低或略高信号,T2WI呈等或略高信号,周围无明显水肿带。② 急性期(1-3天):T1WI仍为等信号,T2WI略高信号,周围有水肿带。③ 亚急性期(3天-2周):T1WI与T2WI均为高信号,周围伴水肿。④ 慢性早期(10天-3周):T1WI与T2WI均为高信号,但周围水肿带消失,血肿边缘含铁血黄素沉着,表现为T2WI低信号。⑤ 慢性期(3周以上):T1WI与T2WI血肿均为高信号,血肿周围含铁血黄素低信号环更加明显。 19. 简述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的CT鉴别诊断要点。

鉴别点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病史

有明确外伤史 有外伤史或无明确外伤史

陷入昏迷者无中间清醒期 可有中间清醒期

临床特点 形态 范围 边界

梭形 新月形、镰刀形

较局限,一般不跨越颅缝,可跨越中线 较广泛,常跨越颅缝蔓延,不跨越中线 与脑组织分界清晰 分界欠清晰

相对较轻 较重

占位效应

大小、范围变化 复查基本无变化 常有变化 20. 缺血性脑梗死的典型CT和MR表现。

答:典型CT表现:脑血管闭塞后24小时内,CT可无阳性发现。以后则出现与闭塞血管分布范围一致的低或混杂密度区,累及髓质和皮质,多为楔形和不整形,边缘不清。1~2周后边缘变清楚,2~3周后病灶变成等密度,与脑水肿消失和巨噬细胞反应有关。4~6周则变为边缘清楚,近于脑脊液密度的软化灶,病侧脑室扩大。脑梗塞3天至6周时于低密度区中可出现脑回状、斑片状或环状增强,多在皮质,也见于髓质。

典型MRI表现:急性及亚急性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脑回肿胀,脑沟变浅,可伴占位效应、脑疝;慢性期病灶仍呈长T1、长T2信号,可类似脑脊液信号,局部脑组织萎缩,脑沟加深,大的病灶可伴负占位效应。FLAIR较T2WI发现脑梗塞病灶更敏感,均反映血管源性水肿,6-12h方能发现脑梗塞;DWI反映细胞毒性水肿,在缺血发作2h即能发现脑梗塞,能更早发现脑梗塞。 21. 脑膜瘤的典型CT和MR表现。

答:典型CT表现:平扫约60%脑膜瘤呈均一略高密度肿块,约30%肿瘤呈均一等密度肿块。肿瘤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广基与颅内板或硬脑膜相连,白质塌陷、变形并与颅内板距离加大,肿瘤处脑池、脑沟封闭,相邻脑池和脑沟扩大。较大脑膜瘤有明显占位,瘤周脑水肿较轻。骨窗观察,可发现肿瘤引起的内板局限性骨增生、弥漫性骨增生或骨破坏。增强检查,脑膜瘤血供丰富,不具血脑屏障,有明显均一强化。

典型MRI表现:平扫检查,绝大多数脑膜瘤具有脑外肿瘤特征,即灰白质界面塌陷并向内移位,脑质与肿瘤间有含有CSF的间隙或血管。T1WI上,多数肿瘤呈等信号,少数为低信号;在T2WI上,常为等或高信号。无论T1WI或T2WI,肿瘤信号常不均一,表现为颗粒状、斑点状或轮辐状,其与瘤内含血管、钙化、囊变及纤维性间隔有关。增强检查,脑膜瘤有明显强化,常为相对均匀强化,而囊变、坏死或出血部分无强化。60%脑膜瘤显示肿瘤相邻硬膜有强化,即脑膜尾征。 22. 如何鉴别脑内肿瘤和脑外肿瘤?

答:脑外肿瘤常呈现以下表现:① 肿瘤有一宽底部,紧贴于颅骨内面;② 肿瘤邻近蛛网膜下腔(脑池)增宽,或在脑池、脑沟内有异常信号;③ 邻近脑白质受挤压且向脑室方向移动;④ 肿瘤的脑室缘附近有裂隙状脑脊液信号,系脑池或脑沟向脑室方向移位所致。此外,脑外肿瘤可以呈现\假包膜\征象,但并非脑外肿瘤所特有,部分脑内肿瘤亦可有此征象。通常,邻近颅骨有变化以脑外肿瘤为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