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家生死观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4/28 6:59: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儒家生死观

作者:张珊

来源:《山东青年》2019年第06期

摘 要:生命是我们生而有之、生而存之、生而伴之的。对于生命的探讨从5000年前就已经开始,尤其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入世态度来说,其生命观更是中国人民立身存世的根本向导。本文从尊重生命、死而不朽、存顺没宁三个维度来浅谈儒家的生死观,审视生命的价值,积极入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尊重生命

《易大传》里面讲,“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义”天下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呢?那就是生生不息。生生不息,这就是所谓《周易》之道,《周易》的一本一体,它就是变动不居、生生不息,不断地繁衍出新的东西,所以,天是乾元,它有大生之德;地是坤元,它有广生之德,这种广大悉备的生命创造精神,它其实赋予了我们人类。所以我们人如何的和天地精神相匹配、相配合、相媲美,我们人效法天地,德配天地,宏大天性,全面地发挥天地赋给人的秉性和潜能,那就是我们就有一种刚健自强,自强不息的一种精神,这就是儒家的尊生、重生,主动的一个传统,所以《中庸》里面说,圣人可以做到“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和天地鼎足而参,和天地相参。人类的理性,所可以设想的天道,那是宇宙万物,人类生命的本源,那时我们人的价值源头,一旦我们充分的护持,我们自己的生命理性,我们就能够全面地发挥,天赋给我们的潜能,我们以平等的精神,接纳宇宙间一切的存在,万事万物,我们尊重别人的东西,别人的价值,尊重他物,尊重他人的存在,我们就可以各说其信,我们最终可以通过“正德、利用、厚生”,“立德立功立言”积极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奋勇拼搏,在现世,在凡俗的生活中,来实现人的价值、人的意义,所以儒家的仁学,儒家的志士仁人,他是用仁爱的仁,来界定我们天地人的人,所以,“仁者 仁也”所以人在一定意义上他就是生命的感通,宋儒把它讲成像桃仁、杏仁这样的一个生命,中医讲麻痺不仁,那是不能感通,所以儒家他是要和天地人物我相互地感通。那么我们的生命的前人是种子,它是生命的一个创造精神的源头,这是我们在这个意义上讲仁爱,仁爱是一种感通,我感同身受,人家有难我感同身受,汶川地震我们大家去援助,我们心向往之,这个是我们一种感同身受,另外“仁”德,它又是自己决定自己的道德,自己给自己下命令,“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在这样一个推己及人,推行爱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地站立起来,这是我们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这是怨不得人家的,也不是用外在的力量所以能够实现的,所以儒家哲学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生哲学,或者是生命哲学,易学的精髓就是“生生”两个字,或者我们讲尊重生命 重视生命,这就是肯定了宇宙和人生的一种本然的一种存在一种关系,他都属于一种生生不已,变动不居,不守故常,日新又新,这也就是我们儒家讲的一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就是用道德实践的精神来回应天地乾坤父母这个生生之德。所以这就是把生和死、动和静把它统一了起来,把创造性和继承性统一了起来,我们来论天地宇宙这个大生命,然后我们来体悟我们自己的本性,我们来护持大我,来使人格向上发展,虽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不离开现实世界,但是又能够超越现实世界的种种限制,把人的精神提扬到人与物 人与己 物与我的那种相分立的一个境界,这就是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一旦我们体悟到这个道,那么立马去死也是值得的,所以在生死之间,儒家和佛教和某些西方哲学它还是有所不同,它的不同在于,他不是着重于死亡意识,不是从生命意识的自我否定出发,不是通过建构死亡意识的曲折周章,来接近形而上的世界,相反它是通过正向的顺向的正视生命,来正视死亡,它以强烈的生命意识来参透死亡意识。所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是孔夫子的体悟,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孟子的体悟,孔子还讲“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都是用生来界定死,用积极的热烈的人生实践,审视生命的有限性,来赋予有限的人生以无限的价值和意义。 二、死而不朽

追求生命的不朽,是儒家的生死观的一个重要的内涵,过去有所谓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转·襄公三十四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高的意义,活着最高的意义,在于他是作为一个道德的人活着,他有益于他人和社会,他是一个德性的存在,一个德性的一个世界,至于是否能立事功,建功立业,那要看外在的条件。客观的条件,有时候不是取决于自己,至于我是不是能够立下文字,作为一个文人,立下一些言立下一些文,那是更其次的事情,所以儒家坚持独立人格,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绝不会苟且偷生,绝不和黑暗的势力同流合污,“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君子没有在吃完一顿饭短的时间来离开仁德,在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这是孔子所说,曾子讲“士不可不弘毅”《论语·泰伯》,这是来自论语中所记载曾子的话,作为一个世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是最活跃的一个知识人,他可以在战国的时候出卖知识,曾子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他说士不可不弘大刚毅,儒家在道德价值和其他的价值发生冲突的时候,他要做一个选择,“仁已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所以这样一种承担,儒家他有自己道德的要求,崇高的人格理想,热忱的救世情怀,坚定的生活信念,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其实儒释道,在这一个方面都是通的,救民于水火之中,“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熊掌和鱼不可得兼,舍生取义也。我们当然,面对这种选择的时候,那我们从容赴死,为了民族的大义,所以我们虽然生,活着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在它不能兼得的时候,舍生取义,他说“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欲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孟子·告子上》),我们对于生,对于死,我们当然想生,我们当然要避死,但是处在一个民族国家至上的 利益面前,要我们做这種选择的时候,义无反顾作出牺牲生命的选择。前面我们讲,儒家非常尊重生命,不要你做无谓的牺牲,不要轻易的去毁伤自己的身体发肤,这里我们讲,儒家讲的是其实这也是包括我们共产党人在内的志士仁人,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处在民族的国家危亡之际,他们所做的一种生命的选择,或者死亡的选择。荀子也说了和孟子同样类似的话,他说“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孟子·告子上》人最厌恶的是死,但是我们有时候还要选择死,在不可以生,而可以死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死,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孟子讲的“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大丈夫精神,还有曾子讲的“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荀子讲的“从道不从军”文天祥讲的“时穷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节乃现,生死安足论”“孔曰成仁 孟曰取义 惟其意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可以无愧”(《衣带赞》)文天祥死要死得其所,孟子讲“尽其道而死者 正命也 桎梏死者 非正道也。”为道义而死那是正命,犯罪而死,那叫桎梏死者,不是正名。所以我们看儒家孔曾孟荀他们讲的是生命是可贵的,但是有比生命更可贵的,道义节操品格,民族的精神 民族的利益,为了后者所有的祸患都不可躲避,绝不躲避,所以在道义和个人利益之间,儒家的价值取向从来是非常鲜明的,这样生命的价值转化为死亡的价值,生命的承担转化为 死亡的承担,不因害怕死亡而偷生,不因威胁利诱而苟活,生命通过死亡的得以延续,所谓老子所说的死而不亡者(寿)就是这个意思,生命通过死亡的以延续,人有限性的动物,他可以变成无限性,个体自由人格独立可以得到极大的彰显,而后世的人对于这些志士仁人怀念憧憬,这就使有限变成了无限,所以死亡的意义和价值问题根本上它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因此《左传》里面多次记录的是死而不朽 死且不朽死生之意死又何求。《论语》中记载的是死而无悔,死而后已,《孝经》中所记载的是死生之意,还有大家熟悉的是,“士可杀不可辱”所以在儒家属于生命哲学价值哲学人生意义的范畴,儒家绝不躲避逃避死亡,而是以自己的方式来追求死而不亡,“死而不亡者寿”,老子讲什么是长寿呢,死而不亡者是最大的寿,和儒家一样,所以是死而不朽。 三、存顺没宁

实际上包含儒释道的生死智慧,活着我们是存顺的,张载说“高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富贵福泽,贫贱忧戚这都是天赋给你的,赋给我的,天在宝贵着你,宝贵着我,是你成就为你,使我成就为我的手段,天赋给我们的一些艰难曲折,它是宝贵着我们的一些手段一些过程,活着的时候我们真诚地去爱别人,这就是侍奉宇宙乾坤父母,因为我和他人他物都是宇宙乾坤父母的孩子,死了我们就得到安宁,因为我们活着的时候我们无愧于天,仰无愧于天,俯不作于人,所以我们死了是非常的安宁,得到了安宁,张载又说《易传》里面讲”原始返终,故知生死之说“,《周易系辞传》原始而知生,我们的生是有源头的,然后我们求其终而知死是必然的,张载集中地强调了《周易系辞传》里面讲到的生死的终极根据的求说,我们只有明了了天地之道,我们才能考察生命的起源、归宿和究竟,而死亡是对生命终极的复归。另一方面,他也解读了孔子对子路问鬼神、问生死的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对民间的信仰,是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所以,他说,我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呢?我们积极的去事奉人,尽职分和责任吧,我们干什么要迷信鬼神呢?但是大家迷信鬼神,他也是存而不论,孔子只有对天有一个最高的信仰,对于民间的信仰存而不论,张载所说的”存顺没宁“,是一种平宁的生死态度,又是一种超越的精神境界,所以儒家在尊重生命重生的前提下 尊生的前提下,在价值冲突和紧张的场合,追求死而不朽,以一种“猛志固常在”的心态,抗拒生命的被压制 被扭曲,但是在凡俗的生活中,儒学通过主张“存顺没宁”的恬淡 平静的回归自然。所以,这和佛家和道家的解脱和达观是一样的,佛家主張“了生死”,既然生死能了什么东西放不下?“庄子妻死,鼓盆而歌”他借骷髅托梦说人死了,没有牵累了,没有劳碌了,安逸地和天地一样长久,这超过了难免为王的一种快乐,庄子外天下外物,然后达到不死不生个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