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张爱玲的精神世界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17:59: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谈论张爱玲的精神世界

作者:黄程祎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6期

摘 要:张爱玲的散文脍炙人口,她散文的语言更是“高度集中的精美雕塑”。本文从张爱玲散文语言的本色率真、比喻修辞和在俗中现雅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从而感悟张爱玲在世俗中超脱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散文 语言本色 在世俗中超脱

散文是历来就有的文学样式,在现代文学史上也取得较高的成就,散文创作兴旺、名家众多。张爱玲,-一个世俗而又响亮的名字,

代表着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具有瞩目成就的作家之一。张爱玲的散文创作时间跨度很长。最早的《迟暮》创作于1933年,最晚的《忆西风》创作于1994年,几十年间佚散于报章杂志的篇什以及作者为自己的小说集和其他著作写的序跋,大约有十余篇。由此可见,和她的小说一样,张爱玲散文创作的繁荣时期是在四十年代。她散文的内容的世俗化,生活化,是一个精心营造的世界,里面充满趣味,亲切怡人。张爱玲散文的这种独特的文化与艺术气质,奠定了她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张爱玲的散文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她散文中那独特的语言是功不可没的。周芬伶认为张爱玲是语言炼金师:“张爱玲的散文结构是解甲归田式的自由散漫,文字却是高度集中的精美雕塑。”(1)喜欢读张爱玲的散文就是喜欢她那轻灵的文字与充满睿智的语句,以及在这些灵动的文字背后蕴藏着的一颗超脱的慈悲心,张爱玲散文中的精彩语录俯拾即是。

本文论述所及也就以《流言》为主,同时兼及其他篇目。对“流言”这一书名,张爱玲解释说:‘Writen on Water', 意为‘水上写的字’,说它不持久,但是又希望它像谣言传得一样快。(2)张爱玲的《流言》果然如谣言一样扩散着,但又比谣言更震慑人心、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让人悸动不已,她散文之魅力,散发出沁人的馨香,在世俗的尘埃中开出花来,让人回味再回味,回首再回首,惘然如梦。

张爱玲的散文充满了生活情趣、并且走进了世俗。大量记录了客观世界在作者个人生动感觉中的瞬间感受和印象,显示出了作者在捕捉感官印象时的精细和敏捷。“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因为宽容,所以率性,因此铸就了张爱玲的散文语言如此的独立特行:

一、散文的语言本色率直,不加掩饰,突现率真的精神世界。

张爱玲的散文创作是对自己人生世界的反映。散文集《流言》里都是从日常的世俗生活中采撷琐碎平凡的题材,里面谈吃,谈穿,谈钱,谈艺术,谈女人,谈自己的生活等,对这些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事她都怀着一种热情的喜好,一种强烈的表现欲,用独语式的方式来表达。事实上,世俗的人生实际上已被作者提升到了表现人生本来面目的一条必由之路。张爱玲的散文喜用独语式的方式来表达,就像是“一个‘月落如金盆’的夜晚,有人嘁嘁切切絮絮叨叨告诉你听的罢”。(3)因为是独语,因为是夜凉如水时向知已诉说衷情,所以语言都是本色率真的。如“所以活在中国就有这样可爱:脏与乱与忧伤之中,到处会发现珍贵的东西,使人高兴一上午,一天,一生一世。”(4)敢于公开说祖国脏、乱、忧伤的人,向来都不多吧。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张爱玲却不是一味的悲伤与自怨自艾,仍然发现其中的可爱之处、珍贵之处,并且享受其中的乐趣。 “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5)这句从女人身上概括出来的话真是名言,一语成谶,不但过去、现在适用,将来肯定也不会过时。“年纪轻的时候,倒是敢说话,可是没有人理睬他。到了中年,在社会上有了地位,说出话来有相当分量,谁都乐意听他的,可是正在努力的学做人,一味的唯唯否否,出言吐语,切忌生冷,总拣那烂熟的,人云亦云。等到年纪大了,退休之后,比较不负责任,可以言论自由了,不幸老年人总是唠叨的居多,听得人不耐烦,任是人情人理的话,也当做耳边风。这是人生一大悲劇。”(6)读到此段,每每觉得切中要害、而又带点人生的无可奈何,就像我们走着跟祖辈同样的路,看着同样的风景,犯着同样的错误!这也是张爱玲散文语言本色,不加掩饰,不带任何功利性,忠实于率真思想的最好体现之一。

只有思想超脱的人才可以做到在写作中本色率直,张爱玲的散文集篇篇入俗事、入俗世。正如止庵说的:张爱玲的所有散文,主人公都是张爱玲自己,这里有她一生的经历与感受。正是我们常说的“言为心声”、“文品即人品”。张爱玲自称是一个俗人,她不避其嫌地给自已冠戴上许多“俗气”的头衔:“学会了拜金主义\这名词,我就坚持我是拜金主义者”,“每一次看到小市民的字样我就局促地想到自己,仿佛胸前佩着这样的红绸字条。”(7)当真是俗得坦荡,大声地宣告着这种大部分人内心敢想不敢言的真实想法。“我自己有-个恶俗不堪的名字,明知其俗而不打算换-个”可是世上有用的人往往是俗人。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为一个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寻找实际的人生。“(8)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很容易,张爱玲从不讳言自己身上的小市民色彩,她身上挥之不去的市民性直接催生了她散文中的俗趣。在乘电车的时候,她目不转睛地欣赏年轻人的衣着,看他脚上套的红绿相间的女士短袜,看他把象牙烟斗拆下又装好。从对俗世生活的描写,可以看出张爱玲喜欢人生安稳的一面。“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又如,他们多是注重人生的斗争,而忽略和谐的一面。其实,人是为了要求和谐的一面才斗争的。”(9) 至此我们可以分明地感受到-位非常真实、 非常率直、乃至非常率真、像一个不会撒谎与靠好听的语言去讨好别人的如天真孩童般时时忠于自己真实情感的作家。

然而她又是一个生活在战乱年代的“乱世”之人。“ 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10) 感时伤世与她沉重的身世之感交融在一起,使她在沉迷于寻常生活的乐趣的同时,又不能忘怀生于末世。她在散文中总是忠于这种展现本色、展现真实的思想。这一切表现在散文中则是她那些描写“生命的欢悦”的篇章总不时露出一层包涵无常、孤独、荒京等等感受的“苍凉的底色”。翻一翻《流言》,几乎每篇都能觅到一些如寒冷一样孤独苍凉的句子。它们散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于描写穿衣吃饭的乐趣中, 象吹过秋日枫林的阵阵微风,于丝丝的凉意中令人更觉红叶的灿烂哀婉,使“生命的欢悦”愈发楚楚动人。“在没有人 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11) “可爱又可哀的年月呵!”(12)“生命 也是这样的罢,它有它的图案,我们惟有临摹。”(13) “总之,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缩小又缩小的、怯怯的愿望,我总觉得有无限的惨伤。”(14) “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15) 这种人生享乐的无常意识,是一个生于乱世的知识分子的情怀寄托,它虽然是经由作者平静如水的语言文字道出,却已经将现代都市、世俗凡尘的声色犬马文化享乐主义提升到生命哲学的境界,从而赋予张爱玲散文一种苍凉美。张爱玲喜欢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日子。所以她在《自己的文章》中谈到“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16) 言为心声。张爱玲不矫情,不撇清,她写生活的情趣更有一种清新的气息,生活的艺术是直逼世俗的;她写世事充满苍凉感,希冀于人有所启示。

二、散文的语言中绝妙的比喻,显现幽默与洞悉-切的睿智精神世界。

谈到比喻的运用,人们都推钱钟书和张爱玲。钱钟书式的比喻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调侃,而张爱玲的比喻是站在女性角度,以旁观者的身份冷静的述说。周芬伶的《在艳异的空气中一张 爱玲的散文魅力》中说:“她的语言像缠枝莲花一样,东开一朵,西开一朵,令人日不暇给,往往在紧要关头冒出一个绝妙的譬喻。”(17)如果说这些比喻是“冒”出来的话,那也绝对是才露尖尖角的清新奇妙的小荷。张爱玲的比喻堪称一绝,它们像一颗颗明珠,给她的文章添上了一抹抹耀眼的亮色。张爱玲的散文语言中之所以常常充满新奇巧妙的比喻,归根到底于她是一个幽默的人。她的幽默又缘于她对生活的感悟异于常人、对世间万物的超凡洞察力一张 爱玲的童年与青春时代是由父母的迁居、分居、复合、离婚这条主线贯穿起来的,被父亲打过、软禁过直至逃离父亲的家;跟随母亲生活、又“看得出我母亲是为我牺牲了很多,而且一直怀疑着我是否值得这些牺牲。我也怀疑着。”、“这时候,母亲的家不复是柔和的了。”(18),她的童年是不快乐的:青年时代,又遇到胡兰成,心灵又再次受了重重的打击。生命给予了张爱玲许多的不能承受之轻。因为敏感,所以早慧;因为经历,所以懂得;因为痛过,所以洞悉。还记得张爱玲说过“人生有飞扬,我飞扬不起来;人生有热闹,可是我热闹不起来。我可以逃离一切,但我逃不出这生命的苍凉。苍凉是飞扬与热闹之中的安稳与真实。”(19)。“她两脚悬空,兢兢业业坐着,满脸的心虚,像红木高椅坐着的告帮穷亲戚,迎着风,张嘴微笑,笑得舌头都发了凉。”(20) 区区几十字,作者就勾勒出了老母亲受宠若惊的窘态,可是扑面而来的却是一种心酸之感。 这些字里行问透出的苍凉的人生况味,透彻心肺,幽幽地穿透了辽远的时空,直至今日今时,还为无数人所痴迷回味。张爱玲又是何以安放这从心灵深处、从天地深处释放出来的苍凉之感呢?人情练达即文章。张爱玲选择了当一名冷静的叙述者,通过比喻,以幽默、诙谐、睿智来还击生命予她周遭的一切。因此,她的比喻是绝对的经典黑色幽默: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21)这是她第一次参加《西风》杂志三周年征文比赛时、才18岁那年写的那篇《天才梦》结尾的一句比喻,堪称妙到极致,体现了她驾驭语言的高超技能。这个比喻把生命的悲喜醒目地展示给人们,给那些在幸福的云雾里沉睡的人们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