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诊断学》理论教学大纲(影像)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9/20 9:43:4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医学影像诊断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使用) I前言 《医学影像

诊断学》,包括传统X线、数字化X线成像(DR)、计算机体层摄影(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成像等,介入放射学和超声诊断为独立教学课程。本课程就是利用上述各种成像技术进行诊断的一门临床学科。传统的X线诊断是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础,也是本学科讲授的重要内容,CT诊断在国内已经较为普及,且诊断价值较大,因此扩大了这部分内容的比重。对目前应用日趋广泛的MRI也将部分章节介绍。总论部分重点讲授各种成像技术的原理、图象特点、检查技术、分析与诊断方法及应用价值与限度。各论部分授课顺序均按照统一的方式进行,即各个系统的检查方法、正常表现、基本病变、疾病诊断。重点讲授正常、基本病变及疾病诊断。各系统讲授重点根据最常用的检查手段有所不同,如呼吸系统以X线及CT为主,骨关节系统以普通X线为主,中枢神经系统以CT、MRI为主。通过教学内容的实施,使学生能初步独立分

析主要影像学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及腹部能初步独立分析CT及MRI征象。教学方法上,常规使用多媒体教学,配讲议。要重点突出的课堂讲解。除此,每次理论课后都有相应学时的实验课直观教学,充分利用视、听教材如X线片、CT片、MRI片、录象、标本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的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大纲,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和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 总教学参考学时数为240学时,理论与实验比值为1:1,即理论授课116学时,实验116学时,分两个学期授课。 四 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吴恩惠,2版,2006年

正文 第一章 总论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对X线、CT及MRI的成像原理,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的讲解。让学生知道各种疾病应选择哪种影像学检查;讲述X线、CT及MRI的图像特点,让学生知道不同灰阶所表示的 意义。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医学影像学100多年的发展使,近况及最新进展。 (二)了解X线成像原理,掌握X线的特性和检查方法。 (三)熟悉医学影像学的内容及组成。 1

II

(四)熟悉X线的产生、特性。X线及CT成像原理,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 (五)掌握普通X线、CT、MRI的图像特点,不同灰阶所表示的意义。分析病变要点。 (六)了解数字X线、图像存挡与传输系统(PACS)及DSA的原理、临床应用等。

三 教学内容 (一)概论(X线的发现、医学影像学的发

展史、医学影像学内容)。 (二)X线的产生和特性 (三)X线的成像原理。 (四)X线图像特点 (五)X线的分析与诊断 (六) 数字X线成像CR、DR、DF。 (七)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概念、临床应用)。 (八) 计算机体层成像(CT)。前言、CT的成像原理、CT设备、CT进展、CT图像特点、CT 值、窗宽和窗位、CT的阅片与诊断、CT的临床应用。 (九) 磁共振成像(MRI)。概念、磁共振成像装置组成、磁共振成像原理、磁共振成像特点、 磁共振的特殊成像技术、磁共振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