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9 0:49: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二章 第4节 免疫调节

一、教材分析

《免疫调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4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明确免疫系统对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贡献,江面以作为一种调节方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知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知道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理解特异性免疫作用的基本原理。 2.能力目标:

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结合,培养学生“科学为社会、科学为大众”的意识;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养成“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对于毛细吸管怎么用都不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研磨和过滤等操作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纸层析法是首次接触,需要教师指导并借助动画给予直观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节内容,初步把握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学生分组讨论。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以“问题探讨”引入,引起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课前布置学生阅读课本并收集有关艾滋病及其防治方面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和讨论。

1、以艾滋病问题为切入口,围绕艾滋病问题的讨论而逐步展开。着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艾滋病的发现、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主要病症及其危害。 (2)目前全球及我国艾滋病的发展现状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3)艾滋病传播有哪些途径?

(4)我们应如何对待艾滋病病人?面对艾滋病,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5)你知道世界艾滋病日吗?历年的主题是什么?开展世界艾滋病运动有什么意义? 通过以上交流和讨论,使学生能对艾滋病知识有更多的了解,认识到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以及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是HIV的受害者,需要得到我们的关爱。

2、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艾滋病的病因是什么?艾滋病的死因是什么?为什么艾滋病病人最后往往是患不同的疾病而死亡?为什么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揭示艾滋病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关系,引入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学习。

探究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阅读教材,学生总结:

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我们吃的食物中含有病原体,吸入的气体中含有病原体,周围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但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得病,这是为什么?人被HIV感染后,也并不立即得病,一般有几年时间的潜伏期,这是什么原因?这些都与人体免疫的防卫功能有关。 探究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学生阅读教材P36有关内容,总结: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非特异性免疫 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呈现教材P37体液免疫示意图,思考:

1、在此过程中吞噬细胞起了什么作用?吞噬细胞属于哪道防线? 2、记忆细胞起到什么作用?是在上图中加以体现。 3、什么是抗原?什么是抗体?抗体是那里产生的? 学生讨论并回答填写学案案,教师归纳:

通过体液免疫机体只能消灭体液的病原体,如果病原体侵入了细胞,抗体就无能为力了,消灭这些病原体通过什么途径呢? 呈现教材P37细胞免疫示意图讲解,然后归纳:

教师归纳一下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既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例如,进入体内的细菌外毒素,需要有特异的抗毒素与它结合,才能使它丧失毒性,因此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是胞内寄生菌,也就是寄生在宿主细胞内,而抗体是不能进入宿主细胞内的,这就需要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