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5 7:06: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中的若干问题
武清区杨村三中 石学全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聚焦课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得到了高度关注。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能否落实新课程理念,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关键取决于老师如何在教学理念支持下进行教学设计及其教学实施。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在近几年来发展迅猛,它已经摆脱了传统的教学设计理念,受教学论、学习论、系统科学、传播学的启发,地理教学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不断出现,现代教学设计的研究已经成为广大地理教师关注的热点。
一、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突出准确性和可测性。
教学目标设计是地理教学设计的原点。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的预期行为结果,因此决定了教学目标有四大基本特征:首先是指向性,既规定教学活动的运动方向;其次是选择性,既要求教学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媒体手段的选择必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再次是整合性,它要求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个要素所发挥的作用和功能都应服务和服从于教学目标;最后是可测性,既课后对学生的行为结果能进行测量,并对本堂课的目标达成度进行正确评价。由此可见,地理教学设计首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突出准确性和可测性。教学目标设计的准确性必须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通过准确解读课程标准来把握教学要求,并围绕教学要求设计教学目标。
如果我们对课程标准解读不准确,对教学要求研究不透彻,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要求不明确,我们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将产生极大的偏差,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07年曾经听过我们一位高中地理教师的一堂课,内容是《地球的运动》中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听课过程中觉得教师对地方时差的教学不到位,学生没有很好掌握地方时的产生的原因以及地方时的计算,课后我在黑板上随手画了夏至日阳光照射地球的侧视图,让学生在图中经线上标注时间,结果没有学生能够完成该项任务。为此找该老师了解情况,并且查阅了教学设计,发现该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对地方时差教学目标的定位是“了解地方时差”,并围绕目标设计了教学活动,同时了解到该目标设计是从《高中地理优秀教案》一书照搬过来,而非通过对课程标准深刻解读而来。实际上课程标准对地方时差的学习要求是:知识层次上要求“理解地方时差产生的原因”,技能层次上要求“会计算地方时”。教学目标设计上的一字之差导致教学活动设计的偏差的事例枚不胜举,其结果是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可见教学目标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原点,其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科学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有效性。 (一)、科学设计地理课堂教学信息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根据传播学的理论,传播不仅与信息的意义相关,而且与信息的形式和结构也有密切的关系。信息的合理结构是有效传播的必要条件,而无序的信息由于缺乏结构易被遗忘。例如:要求学生识记和理解世界洋流分布,可设计以下三种方案。(1)要求学生识记和理解世界每个洋流的具体分布;(2)根据世界洋流分布图,讲解世界洋流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要求理解记忆洋流的分布;(3)采用多媒体技术,将世界洋流的形成原因和洋流的分布制作成动画,设计小步子问题让学生根据图象探究世界洋流的形成和分布。
经过实践比较,方案(3)的效果最好。这个案例也说明,合理的信息结构有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这是因为:方案(1)对于学生而言,所接受的信息是一种无序和缺乏结构的信息,易被遗忘;对于方案(2)的要求而言,揭示了一种规律,凡满足条件的知识易被掌握;对于方案(3),由于改变了信息形式,即由语言信息结合图像信息,成为视听信息,同时学生必须主动探究,因此学习的达成度就更高了。 (二)、科学设计学生探究环节,构建以生为本的有效课堂。
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从许多学习论方面的典型案例或思想得到启发。首先我们可以看美国坦普尔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M?希尔伯曼的一项教育心理学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为:教师讲授:5% ;学生阅读:10% ;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 ;学生讨论:50% ;学生实践:70%;学生教别人:90%。从这个研究中可以看出,只有通过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其次,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曾经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思想。这一思想是把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1)现有的发展水平,即指“学生现在能够独立完成的智力任务”。(2)“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即目前暂时不能独立完成,但在教师或家长的指点下,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其智力任务。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将“最近发展区”转化成为发展水平。其教学要领包括以下两项。一是在课堂上有步骤、分层次地向学生展示知识结构。在两个层次间设置思考题,引起学生求知欲望,并经过一番努力找到正确答案。二是针对学生智力水平层次不同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目标和相应的练习题,这样就使水平较差的学生建立信心,成绩好的学生更加努力。从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思想中,我们得到的启发是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不能是盲目的无序的探究,应该是有指向性的有效探究,因此学生的探究环节的设计必须具有科学性,否则同样是无效的教学。
在《大气的运动》一节中关于“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在要求学生通过理解教材、查阅资料、研究图象的基础上,设计以下小步子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质疑:
①大气产生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冷热不均)
②为什么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 ③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水平气压差异)
④假如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的方向如何?(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
⑤地转偏向力又将对以上大气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什么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方向偏至与等压线平行) ⑥近地面大气运动还要与地面产生摩擦,这将对大气水平运动产生什么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方向偏至与等压线有一个交角)
这种设计避免了一种困境:一下子将一个大而无边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无所适从。同时分层次小步子问题更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起到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三、精心设计重点难点的突破,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高中地理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都属于高度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科学的大量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涉及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论,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特征。由于让学生掌握地理科学的问题需要自然科学的大量知识和技能以及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论来实现,对于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而言,这些学
科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论是相对超前的,所以高中地理教学往往一开始就让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高难度的体验,可能对地理学科产生畏惧感,也让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可能泯灭在学科难度的体验中。
如何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设计中就应该体现“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的原则,这也成为完成教学任务,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我们在地理教学设计的时候,针对众多难点的课时体系,一方面可以提炼核心问题、分层次小步子层层剖析;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几何地图”教学法突破难点。例如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中,可以紧紧抓住“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描述季节?”两个核心问题进行追根溯源式探究的设计;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中,在多和杂的知识点中,紧紧抓住了“地球上有哪些水体?地球上的水如何存在?”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学习有针对性、让学生学习有方法、并有可能有“完成”和“成功”的体验。运用“几何地图”教学法,可以把复杂的区域问题展现在简单的几何地图上。例如在《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教学设计中,如何突破山地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中,“山地自然带谱分布规律与地理纬度之间的关系”这一难点,许多老师就采用几何地图教学法进行突破:将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的山地自然带分布简图和赤道至北极的自然带纬度地带性分布简图进行比较;同时将北纬45度附近的阿尔卑斯山的山地自然带分布简图和北纬45度至北极的自然带纬度地带性分布简图进行比较,让学生寻找规律,得出结论。又如:我们在进行洋流分布规律教学设计时,我们完全可以设计成:引导学生读“世界洋流分布图”,
要求学生转绘成洋流分布模式简图,并从局部到整体,逐步得出洋流的分布规律:
1.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2.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3.南极大陆外围的西风漂流环绕南极大陆由西向东流动。
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几何地图”教学法,对帮助学生构建区域知识的基本框架十分有效。
随着地理教学改革的深入,进一步开展地理教学设计研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转换为教学实践,减少和克服地理教学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强和提
高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具有重要意义。探究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掌握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又是提高地理教学设计质量、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