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无罪推定原则”-王影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 10:10: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目 录

一.摘要???????????????????? (2) 二.正文

(一)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内涵???????????(2) 1.无罪推定原则概念的形成及意义?????????(2) 2.无罪推定原则的历史渊源????????????(3) (二)无罪推定原则的规则及价值分析????????(4) 1.“控方举证”规则???????????????(4) 2.“沉默权”规则????????????????(4) 3.“疑罪从无”规则???????????????(5) (三)无罪推定原则对司法诉讼过程中的指导作用???(5) 1.督促司法诉讼过程中对于证据收集的严格要求???(5) 2.切实保障犯罪嫌疑人在未被判有罪之前的一切权利?(6) (四)我国对无罪推定原则的适用情况????????(6) 1.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的立法现状?????????(6) 2.我国刑事诉讼法在无罪推定原则中的欠缺?????(7) 结论??????????????????????(8) 参考文献????????????????????(9)

1

论无罪推定原则

摘要:无罪推定,是有罪推定的对称,滥觞于古罗马诉讼中的“有疑,为被

告人利益”之原则,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任何被怀疑为犯罪或者受到刑事控告的人在未经司法程序最终确认为有罪之前,在法律上应假定其无罪或者推定其无罪。

在现代社会,无罪推定原则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司法原则之一,并承载起体现和尊重人权之重任。在我国,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作了重要修订。新的刑事诉讼法吸收了无罪推定等先进的思想,确立了疑罪从无的处理原则,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刑事司法活动中对涉案人员有罪推定的历史。随着2004年我国宪法修正案“尊重和保护人权”宪法原则的确立,在此背景下深化对无罪推定原则的认识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内涵、无罪推定原则的规则及价值、无罪推定原则对司法诉讼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和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的适用情况等四大部分来做一次肤浅的探讨。

关键词:无罪推定原则 疑罪从无 沉默权 人权 正文:

一、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内涵

(一)无罪推定原则概念的形成及意义

所谓无罪推定,主要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经法定程序判决有罪之前,应当假定或认定为无罪的人。无罪推定是由意大利的法学家贝卡利亚最早提出的,并于1789年被法国《人权宣言》所采纳。《联合国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均采用了无罪推定的原则,也是现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刑法或者刑事诉讼法

2

中确立或承认的一项基本原则,堪称一项公认的重要“国际刑事司法准则”。无罪推定的核心精神和基本含义是:任何被指控犯罪的人,在依法被法院证明有罪 之前,应该推定其无罪;应当把被告视为诉讼的主体,并在诉讼中享有相应的诉讼权利;同时,被指控有罪的人不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证明被告人有罪是起诉方或公诉机关的责任,证明责任由控诉方承担;判定被告人有罪,必须是法院确信被告人犯罪已经确定无疑,若控方的证据不足以证明被告人有罪,法院应做出有利于被告人的判决。

在刑事诉讼活动中,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和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事实上和诉讼地位上是不平等的,这就可能产生冤假错案,而无罪推定原则使国家侦查、检察机关的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使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与国家侦查、检察机关在诉讼活动中进1行平等地对抗成为可能,从而有利于保证诉讼活动的公平性,实现司法公正。

(二)无罪推定原则的历史渊源

无罪推定原则的核心是保障人权的履行。在奴隶社会时期,法典公开宣扬人生生来不平等,种性之间的差异更是不可逾越,所以根本谈不上用以保障公民权力的无罪推定这一原则确立。到了封建社会,形成了以土地所有权为根本依托的封建社会。以中世纪法兰西王国的法律制度为例,当时存在着四种法院;这四种法院的管辖也是以封建割据为管辖,在王室或贵族的领地内,贵族们享有绝对的司法权,法院不是保障人权的公平之所,而是封建大地主贵族们用于镇压人们的工具,所以人们根本无权利可言,也根本谈不上无罪推定的人权待遇。

无罪推定真正意义上的萌芽是在英国。公元1164年国王亨利二世发布克拉灵顿敕令废除神明裁判代之陪审制。公元1164年,亨利二世又发布诏令将配甚至扩大到重大的刑事案件,规定陪审员不仅要证明事实存在,而且还必须向法院提出控告,请求法院将被告逮捕审判,这就是说在陪审团没有足够证据形成一致意见,被告人是无罪的,即无罪推定。[1]英国在一六九五年宣布原种叛国案的被告人可以请求辩护律师为其辩护,一八三六年又颁布法令,取消对辩护的各种限制,并规定对任何案件的预审或审判阶段的被告人都享有辩护权,标志着英国

[1] 杰主编:《刑事诉讼法》湖南大学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联合出版第88页。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