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2 12:39: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模型世界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的终结

电影《黑客帝国》中,强大的机器创造了一个高度仿真的虚拟世界Matrix中,用数字编码出人类认知范围内的所有事物,形成了一个数字宇宙。人类在睡眠的状态下生活在这个虚拟世界,但是却根本不自知。这个虚拟世界是严格按照人类的现实世界仿照而成的,是近乎完美的存在,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很难发现自己其实生活在一个数字的虚拟世界里。但是这套模拟的系统太过于复杂,以至于有一部分人能够觉察到其中的微妙差别从而觉醒,并创造了Zion。电影中Zion是人类现实世界最后的存在,是人类对抗机器的最后基地。但是,这个Zion就真的存在吗?就一定是真实的世界吗?谁又能确保这个Zion不会是更高智能设计的一个Matrix呢?是一个比原来母体的升级版本呢?

那么,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就真实存在吗?什么又是真实?要解决这个问题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关于世界的本原,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等问题,在人类历史上从来都是争论不休、历久弥新的。按照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不同的世界观。

唯物主义认为宇宙统一于物质,精神或意志只是物质世界的产物,是人类大脑对物质的反映或改造。唯物主义坚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应该从物质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唯物主义者对物质的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对于意志或者是精神,唯物主义认为意志对于物质世界具有能动的改造作用,但是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这样唯物主义就有了很好的自洽性,并且能够很圆满的解释人们所看到的现实世界,因而为很多人所接受。实际上,在马克思以前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唯物主义的。

与唯物主义相对的是唯心主义。按照维基百科的定义,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或现实如同精神或意志,都是根本的存在。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志的第一性,即认为物质是依赖世界而存在的。唯心主义的历史比较久远。唯心主义又可以分为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意志当作世界的本原,当作第一性,认为完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情感的产物,没有“我”则没有整个世界。客观唯心主义也认同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但是这个精神不是某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历史上关于唯心主义的一个有名的例子是记载于《六祖坛经》里的一段公案。在六祖慧能的讲经会上,风吹动经幡。一个僧人说,风动;一个僧人说,幡动。两人争论不已。禅宗六祖慧能法师站出来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同唯物主义一样,唯心主义也有着良好的自洽性,但是唯心主义往往需要作进一步的深思才能完成这种自洽,与人们的直观世界相容度不如唯物主义高,而不能为大部分人所接受。

纯粹的从抽象理论上来探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容易掉书袋,反而容易让自己掉进思想的漩涡。在我看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实质上是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的,只是二者思考出发点的差异而造成的,而且也没有绝对的唯物主义和绝对的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从自我出发,强调“我”作为独立个体与世界的关系;唯物主义是将个体置于整体下,侧重从世界范围内思考。在理论层面二者似乎是不可兼容的,但至于某一具体事件,二者只是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唯心主义只是突出了或者是强调了人的思想的重要作用,或者说是在某一特定条件下或者是范围内的决定作用。唯物主义则是强调了除

理念或者是思想之外的物质条件在一定条件或范围下的决定作用。以六祖讲经为例。禅宗说是我们的心在动,表面看是否定了现象的存在,是主观唯心主义,但是作进一步的考究,禅宗并没有否认“风和幡在动”的事实。推究禅宗的本意,谁又能说他不过是仅仅强调了心态在感知世界时的关键作用呢?这不是一种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的一种唯心论吗?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我们究竟该如何认识宇宙呢?到底是该坚持物质第一性还是意志第一性呢?或者说这个世界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呢?我们不妨绕过这个问题,以另外一种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即依赖于模型的实用主义。

这里先要引入康德有关物自体的概念。物自体,即事物本身(things in themselves)。根据康德的理论,物自体是永远不可知的,因为人不可能超越感官去认识物自体。了解这一点对于接下来的论述将会非常有用。

实用主义,引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进行解释,“实用主义的特点在于它的真理论。它的真理论实际是一种不可知论。它认为,认识来源于经验,人们所能认识的,只限于经验。至于经验的背后还有什么东西,那是不可知的,也不必问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无论怎么说,人们总是不能走出经验范围之外而有什么认识。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靠经验。所谓真理,无非就是对于经验的一种解释,对于复杂的经验解释得通。如果解释得通,它就是真理,是对于我们有用。有用就是真理。所谓客观的真理是没有的。”冯友兰先生的话很好的解释了实用主义。实用主义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就是看待事物的标准对于人是否有价值,主张哲学应该以研究世界,解决人生问题作为主题。

我们对实用主义进行一些修改,将其中有可能存在的功利主义剔除,得到一种建立在模型上的实用主义,即认为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对真实世界自体的一种模型化的反映。也就是说,我们所理解的世界不过是所有模型的集合,而这种模型不仅仅只有一种。这里以语言为例来说明这种模型论。比如说我手里拿的这根笔,汉语里我们称之为“铅笔”,但是美国人会叫它“pencil”,法国人会叫它“le crayon”,日本人会叫它“えんぴつ”。可以看到在在不同语境里有不同的模型,但是这根笔的物理实质没有发生改变。但是人们怎么表达这根铅笔,不管人们会不会各种表达它的方式,都没有改变它能写字的属性,都不妨碍我们对它的使用。我们要做的仅仅是给这东西起个名字,然后使用它就是了。换句话说,如果你把铅笔叫做锤子,把锤子叫做铅笔,也并不会妨碍他们的使用功能。起的这个名字,就相当于是建立的一个模型。我们不妨这样问一句:铅笔为什么会叫铅笔呢?

这里引用霍金给出的关于实用主义模型论的一般定义: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就是一个模型(一般是数学的模型),追问一个模型是否真实并没有意义,关键在于模型的内容是否能够跟我们对世界的观测相吻合。如果有两个模型都能和观测吻合,那么它们就同样是真实的模型,在我们处理具体问题的时候,就可以根据问题的情况来选择较为方便的模型。霍金给出了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所能采取的方法,即根据问题的情况来选择较为方便的模型,这一点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相适应。

从模型论,可以知道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似乎是有一些道理的。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世界的真实面目如何,但是我们可以自己建立一个世界的模型来模拟客观实在世界的运行,而这个模型仅仅是存在于我们的意志里,并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或许在世界本来的样子里,铅笔就是锤子,而锤子也就是铅笔。假想人类没有了意志,那么这个模型也将不复存在,这不就是“心外无物”的最好注脚吗?

再根据虚时间的概念,我们可以假想一个虚宇宙,虚宇宙与我们所存在的宇宙是相对的。我们的世界里,时间是向前的,物体是会自由下落的,而虚宇宙里时间则是向后

的,物体是自由上升的。这听起来似乎无比荒谬,但是根据超弦理论,在其他维的空间里,我们如何知道没有生命体的存在?从这一点看,这样的假设又有其存在的可能性。

可以看出模型论并不排斥客观事物的存在,甚至模型论本身也是要依赖于客观事物的存在而存在的。从这一点来说,似乎物质是第一性的。但是,依据模型论我们又可以推出,如果没有意志,也就不会有这个模型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意志似乎又是第一性的。这样的悖论却在模型论里达成了一种平衡与共存。事实上,当我们以模型论的方法来看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时,这样的悖论也就不存在了。争论世界本原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世界,而不是为了争论而争论。从唯物主义模型出发可以解释世界,从唯心主义世界也可以解释世界,这只是我们达到目的的两条不同路径。

最后我们似乎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只是宇宙大模型下衍生出来的小模型,就好比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母体Matrix,而模型论是包括了锡安Zion在内的更高级的模型。这就如同牛顿定律是相对论在宏观低速下的近似定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也是在我们所在宇宙历史里的一种近似模型。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六祖慧能的故事,你会认为是心在动还是风和幡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