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化州市春节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 17:16: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广东省化州市春节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目 录

摘要

一、实践目的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地点

四、调查方式

五、调查背景

六、调查内容

七、个人建议

关于广东省化州市春节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张书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 要

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建设新农村包括经济和文化建设。基于响应党的号召这个目的,寒假期间,和家里人一起过春节的同时,我通过观察和访问村民和亲朋好友,了解家乡的春节风俗习惯,有正穷节吃艾籺、年廿六,七做籺吃、年晚张贴春联,守岁分压岁钱、年廿三,送灶君,扫灰尘、做年例,睇大戏、春节派利是,拜年舞狮子。并对这些风俗习惯做了详细的调查。由于年例是化州的一个重要的特色节日,所以重点介绍了家乡的年例,包括年例是什么,年例举行的时间,怎样做年例,怎样庆贺年例,特性,年例经历的变化,对待年例的看法,在年例上所花费的费用。最后,对家乡的发展提出个人的建议。

关键词:化州市 春节风俗习惯 年例

一、实践目的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我的家乡呢?通过对化州市的调查反映近年来的发展面貌,从而体现出化州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生活和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化州以后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并为将来化州的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二、调查时间

2012年1月25号至2月25号。

三、调查地点

广东省化州市杨梅镇,良光镇等。

四、调查方式

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和访问亲戚朋友,我对家乡的几个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

五、调查背景

化橘红之乡——化州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鉴江中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10°21′-- 110°45′、北纬21°29′-- 22°13′,总面积2354平方公里,地形狭长,状若坐狮,地势由北向南倾斜。耕地面积65.9万亩,林地面积161万亩,果园面积90万亩,淡水鱼塘面积10万亩,地处亚热带,地理环境条件优越,是中国著名的南菜北运基地之一,北与广西北流县交界,南与广东省吴川接壤,东与高州市和茂名市茂南区相连,西与广西陆川县及广东省廉江市毗邻。矿产资源丰富,据初步探明,金属和非金属矿20多种。其中,的钛矿储量位居全国前列。化州市辖5个街道:东山、河西、下郭、石湾、南盛。17个镇:丽岗、宝圩、同庆、长岐、杨梅、良光、笪桥、新安、官桥、中垌、平定、文楼、林尘、合江、江湖、那务、播扬。

六、调查内容

(一)通过调查,化州市的春节风俗习惯有如下: 1,正穷节吃艾籺

(1)正穷节:农历正月最后一天为“正穷节”,即正月结束的意思。化州“正穷节”还有另一层含义,因本地“正”与“蒸”同音,“正穷”即“蒸穷”,是将穷苦病患从人世间“蒸发掉”之意。

(2)艾籺:人们从田野里采摘艾菜,拿回家中洗净、晒干,搓成茸状,放进锅中煮熟,搓干水,伴以米粉、红糖搓匀,做成艾籺。这天,乡间户户饮艾茶、插艾花、吃艾籺。因艾有去尘排积、镇灾驱邪的作用,故艾籺也称“正穷”,吃了“正穷”,可使身体健康,无病少痛,人们非常喜欢吃。 2,年廿六、七做籺吃

(1)原因:相传,从前化州本是一片荒芜之地,五谷不生,后来来了一群躲避战乱的人,见此处丘陵连绵,了无烽烟,便扎根开荒种作,繁衍生息。人们初时只能种些薯类等杂粮,聊以充饥。为充分利用粮食,人们便将杂粮用木槌捣成粉,加水搅成糊状蒸煮,令其体积增加几倍,成为木薯糊、玉米糊之类的食物。再后来,人们已成功地在这块土地上种上了稻谷,并连连获得好收成。为庆祝丰收,也为调换口味,人们便按先前之方法,将米捣成粉,并配以蔬菜之类简单的馅料,做成了有一定形状和一定味道的食物,这就是“籺”了。初时,人们还只是用梗米(俗称“粘米”)粉做,后来发现糯米粉黏性更强、造型更易,口感更佳,便专门用糯米粉做籺,年复一年,渐成风俗。

(2)化州糯米籺式样有:煮汤籺、菜包籺、寿桃籺、水籺、糖心糍、糖板籺、槌挞籺、灰水粽、艾籺、糯米糍、发籺等。各种籺都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吃法、不同的味道。每年到了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或二十七,我市民间都有做籺吃的习惯,一来表示送旧迎新,二来可准备一些以“摆年”(即将籺放在家中跨越新旧两年),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生活美好。

3,年晚张贴春联,守岁分压岁钱

3

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是除夕,化州地区称年晚或年三十晚。这一天,农村的生产活动基本停止,家家户户开始贴春联、门神,门额上贴上利是,灶头、水缸、猪栏、牛栏、谷桶等也要开始贴上一张小红纸,以示吉利。还搞一些祭祀活动,备办鸡、猪肉、鱼等酒菜,烧纸烧香祭祠堂、庙宇、社稷、祖宗、灶君等。除夕晚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团圆饭基本上是一年之中最丰盛的一顿。外出的人一般都回家过年晚,与家人团聚吃年饭。吃时,若家里有人外出未归时,则要给外出的人留下1个座位和1副碗筷,以寄托思念之情,团圆饭也要剩些到第二天(即第二年)。团年饭的菜式多样,但一定要有鱼,表示年年有余的意思。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祭祖宗。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当晚,长辈要给孩子分压岁钱,还要在家中摆上一些生蒜、蘑菇、甘蔗、糯米、煎堆、果品、蒸糖笼等,此谓“摆年”,都是表示来年多福多寿、甜甜美美、平安幸福的意思。此外,家中每间房子还要点上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守岁。直到交年时分,家家燃放烟花炮竹,以示除旧迎新。 4,年廿三,送灶君,扫灰尘

(1)灶君: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祭灶,是一项在我市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灶王爷像上大多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化州地区俗称“小年晚”,也称“祭灶节”,家家户户备办茶酒、素菜、果品、甜品,在厨房中烧纸敬祭灶君,送其升天,然后从里到外清洁卫生、打扫灰尘。

(2)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大庭小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街小巷,各家各户洋溢着忙忙碌碌、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我国春节,俗称“新年”、“阴历年”,是我国汉族人民最隆盛的节日。据了解,殷商时,每年的首日是从农历十二月开始,秦朝和汉初则从农历十月始。汉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历”,规定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后,采用阳历纪年,以阳历元月一日为岁首,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沿用至今。 5,做年例,睇大戏

(1)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我市俗称“年例”。但各地区的年例日却各地有所不同,大体上是从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底止,也有些地方是在农历二月份的,其余一些“翻秋”年例则每个月都有,年例节一般一个村庄为同一天,少数两天。也有附近数条村庄的年例节都是在同一日的。年例节多集中在元宵节前后。年例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