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4 8:45: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析巴金《家》中觉新、觉慧形象比较 贾静
[摘 要] 觉新的性格具有封建旧家庭出身的青年特有的两面性,在理论上接受了某些新思想,对理想和爱情有追求的欲望,但在感情上未能摆脱旧家庭、旧道德的羁绊,行动软弱,更多地继承了民族性格上“委曲求全”的劣根性;觉慧的性格也具有封建旧家庭刚刚觉醒的青年特有的两面性:敢于反抗,“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成了封建家庭的叛徒,一个革命者,但又具有“幼稚”的一面,思想简单,行动或鲁莽或犹豫。他们既具有各自不同的独特个性,同时又存在着性格与思想上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性格、思想上的异同不仅体现了人类天性中二元对立的倾向,而且还表现出其内在的精神联系,觉慧是觉新的延续,一种精神上的延续与突破。相比之下,觉慧的幼稚单纯的叛逆,更是对觉新的矫枉过正。 [关键词] 高觉新 高觉慧 人物形象 比较
《家》写于1931年,原以《激流》为题在上海《时报》连载,后改为《家》,与《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它是以年轻一代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为线索,描写了、瑞玉等青年女性被封建礼教吞没的悲惨命运,控诉了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揭露了封建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热情歌颂了青年一代向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叛逆精神及其民主主义的觉醒。作者巴金就是在那样的家庭中长大的,所以他能如实地描写他的祖父和大哥:一个是“我说了算”的专制家长,一个是逆来顺受的子弟。同时,还描写了一些勾心斗角,相互倾轧,损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而在这一衰败的大家庭中有两个人——觉新、觉慧,其性格既有一脉相承之处,又有迥异之别。
我们首先看一看觉新的形象,觉新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他性格上充满了矛盾,是个“有两重人格的人”。觉新善良,待人诚恳,原是旧制度培养出来的、有较强传统观念的人。由于他处于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平共处”,他凡事采取“不抵抗主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他爱表妹梅,但当这段美好的恋情被长辈无理地扼杀后,他并不反抗,对父亲为他与李家订的亲事,也表示顺从,然后回房蒙头大哭一场,与瑞珏完了婚。祖父死后,陈姨太无端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珏在家里生小孩。觉新虽然觉得这有如“晴天霹雳”,但还是接受了,将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觉新身上虽然有着很严重的旧观念的束缚,但他又是个接受了新思想熏染的人,因此,在他心中,善恶是非是有着清楚的界限的。他也有过美好的向往,与表妹梅的相恋就是他对爱情的追求;同时,他也同情受压制的青年,如暗中帮助觉民逃婚,帮助觉慧离家出走等。新思想虽然触动了他的心灵,但封建旧观念却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他无法喘气,使他在精神上常常处于极度痛苦之中。他恨旧东西,自己也是旧礼教的牺牲品,封建大家族制度的殉葬品;但由于他受封建传统观念毒害较深,丧失了反抗能力,因此在“不抵抗主义”支配下,处处妥协,不自觉地扮演着旧东西的维护者的角色。总之,觉新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悲剧人物。他性格中的这种矛盾性,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某些时代特征。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典型人物,批评了“不抵抗主义”,指明对于封建旧制度、旧观念,反抗才是避免悲剧的惟一出路。
他为什么有这一性格特点,我们作一简单分析,从生活出发,塑造人物,这是巴金一贯的艺术追求。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类,就不能进行简单的定性和分类。当我们把觉新的性格放在形成这些弱点的具体环境中,把人类基本性格加以考察,就会发现那些相互矛盾的性格特点,实际上都是有其深刻的原因,内在的必然性。艺术的概括化,就是提示事物的特征之所以为起特征的必然性。觉新的性格主要特征是:善良忠厚、懦弱顺从、逆来顺受、得过且过。它的产生,有很深的历史根源和现实主义的社会根源。
觉新的性格集中体现了儒学的文化认同。首先,以孔子仁学思想为主体的儒学文化,把整套“礼”的血缘实质性地规定为“孝悌”消溶满足在以亲子关系为核心的人与人的世间关系中,使仁学的观念,情感和意识与世俗的伦理和日常心理综合统一,而没有把人的情感心理引导向外在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通过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的传播,渗透与人们的生活、习俗、行为和思维中,在塑造汉民族性格上留下重要痕迹。其缺点和弱点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儒家的“安知天命”,“守道安贫”的观点同庄子对世俗的“超越”和自足等结合,经常克制和压排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对形成逆来顺受,自欺欺人,得过且过的奴隶性格起到十分恶劣的作用。觉新的性格即集中体现这种特点。其次,人的性格是受一定的思想、意识、信仰、世界观的影响和制约的。“家”的观念影响深远,这种影响和制约是通过环境和教育,结合个人需要的积极活动得以实现。高觉新主要活动是“家”。作为初级社会群体,“家”对个人的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初步的作用,对人的行为的形成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封建礼教的道德观念,正是通过这样的环境作用于觉新性格。“他在爱的环境中渐渐长成”,当父亲用抓阄的婚姻使他失去自己的恋人时,他“没有反抗的思想”,为了双亲的遗命,便把扶助弟妹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高家非要我来撑门面”。温情脉脉的孝道亲子之爱的“新政”,就使觉新自觉地套上封建礼教的枷锁,把封建伦理道德视为生活的自觉理念,唯封建家长之命是从,而且以此律人,把自己的行为完全装入封建阶级思想模式。同时,他的社会角色决定了他们行为规范的特点。高家四房,他是长子长孙,没落阶段的现象通过他的性格得以反映,大家庭内部重重矛盾纠葛必然集中体现于他这个矛盾旋涡中心。他的性格的矛盾是必然的。大家庭特殊的人际关系,使他感到“不断地跟长辈冲突有什么好处呢?”他的敷衍处世乃出于无奈。
下面我们再探讨一下觉慧的形象,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觉慧,高家三少爷。他是深受作者偏爱的一个人物形象。他是一个开朗进步的新青年,有着大哥觉新的聪明和软弱,也有着二哥觉民的激情和冷静。在死气沉沉、乌云密布的高家,他犹如一道耀眼的亮光。他是一个幼稚单纯的叛逆者,更是一个情窦初开、向往美好爱情的理想主义者。
作者在小说的开头便安排觉慧的出场。二哥眼中的觉慧是胆小的、是演不好“黑狗”的、是背得很熟的台词到了台上就背不出来的。“因为我很激动。我激动的时候都是这样,我总是发抖,我的心跳得厉害??”。“二哥,你不笑我幼稚吗?”真是幼稚单纯得可爱!十七八岁的年龄,不管身处哪个时代,何等富贵的家庭,大抵不都是这样的吗?作者写出了他的真性情,给作品开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好头。
婢女鸣凤的出现奠定了觉慧悲剧爱情的基调。“觉慧望着她的背影笑了一笑”。“他的脑海里现出来一个少女的影子,但是马上又消失了??”。时不时穿插的这些句子在暗示着什么呢?由于觉慧的嬉闹,害得鸣凤因耽误时间而遭责备、呵斥、辱骂??,此时,“一张少女的面庞又在他的眼前现出来:顺受的、毫不抱怨的??”。同时,他又“看见了另一张少女的面庞,反抗的、热烈的??”,两张不同的面庞在觉慧的脑海中交替出现,不断的做着对比,他想领悟一些什么呢?其实他什么都领悟不到,他陷入了思索、不解。他其实想拯救第一张少女的面庞。“他们象鞭子一样打着他的头??”,“他不做声的站在黑暗里,观察这些事情,好象跟他完全不相干似的”。如此的矛盾,如此的困惑。年轻的觉慧有天生的正义之感,有着一腔热血,却终究不具备奋起反抗发胆量和魄力。
那张带着顺受表情的少女的面庞和这个腐朽的大家庭让觉慧有过激动、有过反抗、有过强烈的不满。“够了,这种生活我过得够了”,“大哥为什么要常常长吁短叹??”。其实他也知道,他知道一切被压抑的人们的痛苦以及痛苦的根源。这样赤裸裸的、大逆不道的言语是这个年轻人困顿过后的爆发,是发泄也好,是愤怒不满也罢,总之令人欣慰的是,他的身体里流淌着一股叛逆的血液。
提起觉慧,相信所有读过《家》的人都会刻骨铭心的记得他和美丽善良的婢女鸣凤之间纯真
浪漫的爱情。的确,这段爱情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觉慧的反叛。爱的美好既是觉慧在这个毫无希望的家庭唯一的留恋,又是造就他终生痛苦和遗憾的根本。他和鸣凤的爱是平等的。在高家的梅园,年轻的三少爷第一次慷慨激昂的对鸣凤作出爱的表白,那样振奋人心,仿佛战斗的号角已经吹响,令受惯了别人歧视的少女鸣凤燃起了生命的希望。然而,一切却又带着海誓山盟的味道,他们太年轻,他们的力量太渺小。下人的命运早已掌控在别人手中。鸣凤爱得无悔,爱得不求回报。而觉慧,爱是真的,反抗也是真的,却还是不能保护自己的所爱——矛盾!
鸣凤的自尽是悲壮的,是作为受压迫的女性反抗的最好途径。她的死在觉慧的心里又一次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随着鸣凤的死,鼎盛的高家逐渐的走向没落和毁灭。革命的大形势激荡着进步青年的心,觉慧读《新青年》,主持发起学生运动,向报刊杂志写进步稿件?? 觉慧形象之所以有血有肉,就在于他的不完美,在于他的矛盾性。“那就是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的献身热诚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 不可否认,觉慧形象对当时正在彷徨中的青年知识分子曾起过一定的启蒙作用,加强了他们与封建家庭决裂的决心和勇气,鼓励他们投身革命的洪流。然而,由于他反抗的基础是个性解放,考虑得更多的是个人的爱情幸福,他对封建大家庭的崩溃尚有某些惋惜之情,表现在对高老太爷弥留之时流露出的悲哀。不得不承认,他最后远走上海其实是大的趋势使然,他有进步思想,却没有足够进步的胆量;他有过美丽的爱情,却没有抓住爱情的能力和勇气;他同情大哥觉新,却丝毫改变不了他悲惨的命运??因此,觉慧是痛苦的,因为他的清醒和无力。
觉慧的反抗是勇敢的,却又是幼稚的。觉慧是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作家既写了觉慧性格中大胆叛逆的一面,同时也写出了他“幼稚”。觉慧的幼稚,突出地表现在他对他所反抗的敌人的腐朽性和吃人本质缺乏足够的认识,过高的估计了个人反抗的作用。高老太爷死前,为了缓和一下祖孙的矛盾,做了一个姿态,说冯家亲事不提了,觉慧就以为二哥的逃婚胜利了。于是,他带着似乎打败了千军万马的胜利豪情而归家了。觉慧的思想性格,不仅明显的带有他出身阶级的局限性,同时也带有五四时期一般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性的弱点。但是,觉慧性格的主要那个面,仍然是大胆的叛逆精神。他仍不失为20年代初期中国激进青年的典型。 那么,觉新、觉慧这两种性格是否就如人们一贯认为的互相对立呢?我们站在高处来看觉新、觉慧,我们将会发现这两个艺术典型,由于生活在同一家庭,相似时代语境中的知识分子,他们既具有各自不同的独特个性,同时又存在着性格与思想上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性格、思想上的异同不仅体现了人类天性中二元对立的倾向,而且还表现出其内在的精神联系。觉新身上虽然有着很严重的旧观念的束缚,但他又是个接受了新思想熏染的人,因此,在他心中,善恶是非是有着清楚的界限的。他也有过美好的向往,与表妹梅的相恋就是他对爱情的追求;同时,他也同情受压制的青年,如暗中帮助觉民逃婚,帮助觉慧离家出走等。新思想虽然触动了他的心灵,但封建旧观念却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他无法喘气,使他在精神上常常处于极度痛苦之中。他恨旧东西,自己也是旧礼教的牺牲品,封建大家族制度的殉葬品;但由于他受封建传统观念毒害较深,丧失了反抗能力,因此在“不抵抗主义”支配下,处处妥协,不自觉地扮演着旧东西的维护者的角色。但为了维护这个“家”,牺牲了小我,所以说觉慧是觉新的延续,一种精神上的延续与突破。相比之下,觉慧的幼稚单纯的叛逆,更是对觉新的矫枉过正。
觉新是小说中性格内涵最丰富的一个。这是一个在专制主义重压下备受精神折磨的病态灵魂,是一个为旧制度所熏陶而怯懦和忍让的人。他是旧制度下就家庭中培养成长的青年,但同时看过一些新书报,受到五四新思想的熏陶,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骄阳则又使他逆来顺受,一味奉行“作揖哲学”,客观上扮演了一个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的角色,他是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