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复习练习:第一部分大气第Ⅰ课时作业基础全面自检含答案解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1 14:11: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基础全面自检]自查短板,为第Ⅱ课时锁定努力方向

(2018·江西宜春模拟)太阳辐射中被绿色植物用来进行光合作用的那部分能量称为光合有效辐射,简称PAR,它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产品质量。读太湖地区太阳总辐射(Q)与PAR的多年月平均值变化曲线图,回答1~2题。

1.太湖地区太阳总辐射(Q)与PAR的季节变化特点是( ) A.Q值夏秋季节大,冬春季节小 B.PAR值冬春季节大,夏秋季节小 C.Q值比PAR值季节变化更大 D.Q值与PAR值在同一个月达到最大值

2.造成太湖地区太阳总辐射(Q)6月和8月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高度 C.天气状况

B.白昼长短 D.地面反射率

解析:1.C 2.C 第1题,读图,春季是3~5月,夏季是6~8月,依次类推,Q值春夏季节大,秋冬季节小,A错。PAR值秋冬季节小,春夏季节大,B错。Q值比PAR值季节变化更大,C对。Q值8月份最大,PAR值7月份最大,Q值与PAR值达到最大值月份不同,D错。第2题,太湖地区6月是梅雨天气,天空云量多。8月是伏旱天气,天空云量少。所以影响太阳总辐射(Q)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天气状况,C对。太湖地区6月的太阳高度较高,白昼较长,但Q值低于8月,故太阳高度和白昼长短不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因素,地面反射率差异小,不是主要因素,A、B、D错。

(2018·辽宁模拟)“水寒效应”是指由于水汽蒸发而引起体感温度低于实际温度的现象;“风寒效应”是指因风引起体感温度较实际气温低的现象。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水寒效应”“风寒效应”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A.“水寒效应”是通过潜热输送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中,体温并不一定降低 B.“水寒效应”与“温室效应”一样,都是关注大气温度

C.“风寒效应”通过大气运动将身体周围热空气带走,体温并不一定降低 D.“风寒效应”与“水寒效应”一样,都会使人体温度下降 4.对下列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身体潮湿时散失的体热比干燥时多,是因为“风寒效应”在起作用 B.冲锋衣与羽绒服都能防寒,是因为克服了“水寒效应”

1

C.初到上海生活的东北人冬季会感觉更冷,是因为“水寒效应”

D.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1816年大爆发致使当地这一年无夏天,是因为有“风寒效应”

解析:3.C 4.C 第3题,根据材料,“水寒效应”是指由于水汽蒸发而引起体感温度低于实际温度的现象,不是通过潜热输送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中;“水寒效应”与“温室效应”都是关注大气温度,但结果相反,并不一样;“风寒效应”通过大气运动将身体周围的保温空气带走,被新来的冷空气所代替,风速越大感觉越冷,但体温并不一定降低。第4题,身体潮湿时散失的体热比干燥时多,是因为“水寒效应”在起作用;冲锋衣与羽绒服都能防寒,是因为克服了“风寒效应”;初到上海生活的东北人冬季会感觉更冷,是因为“水寒效应”;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1816年大爆发致使当地这一年无夏天,是因为大气中火山灰削弱了太阳辐射。

(2019届高三·合肥质检)如图为安徽省某日14时和20时天气形势图。据此完成5~6题。

5.从14时到20时,合肥( ) A.风向变化较小,风力变小 B.风向变得相反,风力变大 C.风向变化较小,风力变大 D.风向变得相反,风力变小 6.根据图示信息推测( ) A.14时宿州气温比合肥高 B.14时宿州降水比合肥少 C.20时合肥空气质量好转 D.20时黄山受冷气团控制

解析:5.C 6.C 第5题,比较图上14时与20时安徽省等压线分布可知,等压线走向相近且气压变化趋势相同,说明从14时到20时,合肥风向变化较小,B、D错;但20时等压线密度大于14时,等压距相同,故风力变大,A错、C对。第6题,14时,宿州位于冷锋锋后、冷气团一侧,气温较低、降水较多,合肥则位于冷锋锋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降水较少,A、B错;20时,冷锋已经经过合肥,其带来的大风天气刮走了大气污染物,合肥空气质量好转,C对;20时,黄山位于冷锋锋前,受暖气团控制,D错。

(2019届高三·山西太原测评)“回南天”是指初春时节冷空气退却,暖湿空气迅速增强,致使当地气温回升,空气湿度接近饱和,低温物体表面水珠密布的一种天气现象。据此完成7~9题。

7.我国最容易出现“回南天”的区域是( ) A.华北地区 C.西北地区

2

B.江淮地区 D.华南地区

8.可能加强“回南天”现象的天气系统是( ) A.台风 C.冷锋

9.“回南天”结束后,我国( ) A.长江流域即将进入伏旱 B.华北地区将迎来多风沙天气 C.江淮地区即将迎来梅雨 D.东北地区将进入多雷雨季节

解析:7.D 8.B 9.B 第7题,本题主要考查季风环流对我国的影响。根据定义,“回南天”是在初春时节冷空气退却,暖湿空气迅速增强的影响下形成的,结合夏季风开始影响我国的时间,可推断该天气易发生在我国纬度较低的华南地区。第8题,本题主要考查锋面活动对天气的影响。如果冷暖空气势力相当,并在华南地区徘徊形成准静止锋,将使得“回南天”时间较长,B对。一般来讲,初春时节不可能有台风,A错;冷锋影响下,冷空气很快驱走暖空气,结束“回南天”现象,C错;反气旋控制下,天气晴朗,不会形成“回南天”现象,D错。第9题,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典型天气活动的时空规律。“回南天”结束时应为春季。春季,华北地区多风沙天气,B对;江淮地区梅雨发生在初夏,为6月份;长江流域的伏旱和东北地区的多雷雨天气发生在7、8月份。

如图为甲、乙、丙、丁四种气候资料统计图,读图回答10~11题。

B.准静止锋 D.反气旋

10.图中甲、乙、丙、丁四种气候成因相同的一组是( ) A.甲和乙 C.丙和丁

B.乙和丙 D.甲和丙

11.下列关于四种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气候类型只出现在亚洲 ②乙气候类型在各大洲均有分布 ③丙气候类型分布在大陆东岸 ④丁气候类型在欧洲分布最广

A.①②

3

B.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