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21:33:4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常用天水方言考释
【内容提要】本文就一些常用的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天水方言做了考释和介绍。 【关键词】天水方言;考释
甘肃天水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方言的文化积淀十分厚实。许多至今仍广泛使用的方言词汇,在大量古代典籍和诗词曲语中,尤其是宋元以来的白话文学作品中都可以经常阅读到,如《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儒林外史》、《红楼梦》等。这些常用方言词汇,其表情达意的准确生动,刻画事物的形象传神,句式结构的简洁明快,语言韵律的悦耳上口,以及用字的浅显通俗,不仅极大地满足了人们日常交际的需要,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量,成为天水人语言交际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我们应该在学好普通话的基础上,多多关注天水方言,积极收集、整理、介绍一些常用方言,并通过认真研究,总结天水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使我们这些长期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天水人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使广大外地朋友也能更多地了解和掌握常用天水方言的形、音、义,从而更好地促进天水的对外开放和沟通交流,有效地推广和使用普通话。这也是学习研究天水方言的最终目的之一。 下面笔者仅就一些常用天水方言略做考释和介绍: 一、单音节天水方言
罨,现代汉语读yǎn(掩)。用作名词时,指捕鸟、捕鱼的网,用作动词时,既指用罨逋取,如左思《蜀都赋》:“罨翡翠。”也有敷、覆盖的意思。医疗方法中有“热罨”、“冷罨”,即热敷法、冷敷法。在天水方言中,“罨”读àn(暗),有堵住、遮住或封闭起来等义。如:“罨着嘴笑”,“放到罐子里罨住,免得跑味”。有时特指用手把药送到嘴里吞服的动作,例《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三回:“先将符药一把罨在口内,急把酒来大呷半碗。”天水方言现仍常用此义。
碴,读chā(插)天水方言指烹饪食品的一种方法,即边煮边搅,多用于加工粘稠的食品,有煮、熬的意思。如:“把面撒到开水锅里,再馇一会儿就熟了。”又,“今天是腊月八,中午咱馇点稀米饭吃吧!”(稀米饭即天水人的腊八粥。)另外,天水人常说“馇浆水”的“馇”亦当为此字,即指用开水将苦苣菜或芹菜之类的绿叶菜略煮之后投入浆水之中使其发酵变酸的制作方法。
搊,读chōu(抽),本义指用手指弹奏乐器。《新唐书?礼乐志十一》:“旧以木拨弹,乐工裴神符初以手弹……后人习为搊琵琶。”天水方言读cōu(“凑”的阴平声调),指用手搀扶。比如,“他喝多了点,让人搊着回家了。”《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一回:“我搊你去,倒
1
把我二只脚*(足字旁一茶叶的茶,读“cā”音)在雪里,把人的鞋也跐泥了。”又,“连忙搊住他一只胳膊,不曾跌下来。”
遄,读chuán(传),指往来频繁而急速。《易经》:“以事遄往”。也指迅速,快。《诗经?邶风?泉水》:“遄臻于卫”(迅速地回到卫国)。又,《诗经?鄘风?相鼠》:“胡不遄死”(为什么不快点死呢)。天水方言至今仍保留并使用“遄死”一词,不过读作duān(端),意思是快死,迅速死,为民间口语诅咒骂人的词语,表示对某人已厌烦憎恨到了极点。在口语交际中,经常与长短的“短”字混用,应注意区分。
瀽,读jiǎn(简),形声字。指祭祀死人礼毕,在地上浇酒或汤的动作,后来引申泛指泼(水)或倾倒(液体)。该词在宋元时的口语中已多用。如,关汉卿著名的元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第三折窦娥道:“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与儿吃……”张国宾《玉台镜》第三折:“便瀽到一两瓮香醪在地,浇到百十个公服朝衣”。天水方言现在仍把“倒水”、“倒酒”叫“瀽水”、 “瀽酒”。
简,天水方言用作形容词。一是形容人的嗅觉特别灵敏,如:“他这人鼻子简得很,一点啥味道都能闻着。”二是形容味道鲜美(多指烹饪饭菜的味道鲜美),比如:“大嫂用新蒜苗炝的浆水,味道才简的哩!”“这条鱼烧得真格简得很。”
敨,读tǒu(“透”的上声调)。天水方言作动词,一是指把包着或卷着的东西打开,引申为把隐匿的事情揭摆出来,多用于贬义,含有挑拨搬弄是非、制造矛盾之义。如:“敨是非”、“敨问题”等。二是颤动、抖动,如“天太冷了,冻得人敨哩”。也指抖动衣、被、包袱等,使附着的东西抖落下来。如“把衣服上的灰尘敨干净。”“床单落了好多土,好好敨一敨。” 抈,读wó(“窝”的阳平声调),折的意思。《说文?桂馥注》:“太玄羡,上九,车轴折,其衡抈。”(按,今人谓手折物为抈。本此)由此可见,“抈”是比较古的汉字。天水方言仍常用,如“抈断” 、“抈弯”、“ 抈树枝”等。现代汉语已不收此字,天水口语仍保留使用。 二、双音节天水方言
埝(niàn念)渠,天水方言专指小河沟,小水渠。“埝”与“堤”义同。章晋墀、王乔年《河工要义》中有“堤、埝二字,名异实同,皆积土而成,障水不使旁溢之谓也,故河工通用之”的话,说白了,“埝”就是防水筑的堤,“埝渠”就是人工构筑的有堤埂的河沟水渠。至今,人们还习惯把村落附近的小河沟、小水渠叫“埝渠”。如:“这条埝渠已干涸多年了。” 捻拢,本指演奏弦乐的手法。捻是用手指搓弦,拢是手指在
弦上上下按捺。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欧阳修《木兰花》“慢捻轻拢,玉指纤纤嫩剥葱”等,描写的就是这种弹奏指法。天水方言引申其义,与现代汉语的“修理” 、“整治”意思大体相同。一是指修理,如“电视出了点毛病,让他一捻拢就好了。”“房子老漏
2
雨,趁天晴赶紧找人捻拢以下。”二是指为了管束、惩罚、打击等,使吃苦头:“这家伙不听话,你替我好好捻拢一下。”“那人心术不正,喜欢在背后捻拢人,你要提防着点。”这里“捻拢”就是收拾、整治的意思。有人说“捻拢”即“捏弄”的音转,亦通。
下数,在天水方言中,“下”读作hā(哈)。“下数”的表义较为灵活,常与否定副词“没”连用。“没下数”,既可以指做事没有计划、没有条理、没有规矩、没有标准或尺度;也可以指对事情心中没有数;还可以指对某一具体物品不知数量、稀里糊涂。如:“他这人做事从来都是想到那做到那,根本没下数。”“这孩子不知天高地厚,简直没一点下数。”“你别以为他不啃声就没下数了,其实,人家心里清楚着哩。”
一刬(chàn,忏,天水方言读作càn灿)。表示范围的副词,即完全、全部、都、统统、一概等义。如“家具一刬新的”,“这里是一刬的新楼房”。天水有一句最流行的歇后语“狗看星宿——一刬明”,比喻什么都看不明白,什么都搞不清楚。古代诗词曲语中比较常见,例《桃花女》剧四:“只见茫茫荡荡,一刬都是荆榛草莽。”《竹叶舟》剧一:“一刬是贝阙珠宫,霞径云衢。”天水方言仍保留此义并经常使用。
准究,即依照一定的标准仔细推究。天水方言常说“没处准究”,其表义比较灵活,即可表示所说的话因可信度较差,而没法听信;也可表示所做的事因为多变,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无法照办。比如:“他的话根本没处准究,你也别太当真了。”“小两口的事真是没处准究,局外人最好不要掺和。”
攒劲,在天水方言中表义特别灵活。一可形容人很有力气。“那人真格攒劲过火,二百斤的粮包扛上连大气都不喘。”二可形容人很有才干,能力特别出众。“他在同龄人当中可算最攒劲的一个,功成名就,步步高升。”三可形容人长得漂亮,容貌好看。“这姐妹俩长得攒劲,很招人喜欢。”四可形容人身体健壮,精力充沛。“老王头都七十多的人了,还是背不驼,腰不弯,身板硬朗,人攒劲得很。”这种方言词的多义性,既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又增加了正确理解和使用的难度,应注意辨析并准确运用。 三、三音节天水方言
隔空子,即抽空,瞅时间。用以形容人善于把握时间,能巧妙利用时间而见缝插针的一种麻利、机灵、迅速,是天水方言中较富传神的口语之一。如:“尽管平时工作忙,可她总是隔空子看点书,来充实自己。”“他这人比较散漫,说是在上班,隔空子就不见人影了。” 怪剌剌,指人的衣着打扮或言行举止与众不同,让人感到怪异或不好意思,难为情。《金瓶梅词话》:“媳妇子什么样子怪剌剌的,不好。”又,“街上人看着,怪剌剌的,真难为情。” 两耽了,形容事情没做成,两头都给耽搁了,哪一头也没沾上边。《金瓶梅词话》:“我只说你收了出去,谁知你也没收,就两耽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