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9 13:18: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教 学 大 纲
课程代码:D1112008
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史》
适用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
哲学教研室制 2012年12月
《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D1112008 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史》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适用专业:思政(本科)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总 学 时:51学时(讲授48学时;实践3学时) 学 分:3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西方哲学史》 平行课程:《中国传统文化讲座》、《宗教概论》 后续课程:《现代西方哲学评价》、《中国政治思想史》
课程简介:《中国哲学史》课程以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演进历程为中心,以对每一学派、每一哲学家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为揭示的重点,以每一学派、每一哲学家围绕其基本问题所给出的理论回答为主要内容,讲授先秦至近代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情况。
推荐教材:《中国哲学史》,郭齐勇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参考书目:
1.《中国哲学史新编》,劳思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中国哲学的历程》刘学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中国哲学史》(四册),任继愈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中国哲学大纲》(上、下册),罗光著,台北:商务印书馆,1967年版。 5.《简明中国哲学史》,杨荣国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6.《中国哲学史稿》(上、下册),孙叔平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中国哲学史》(新编四册),罗思光著,台北:三民书局,1981年版。
8.《中国哲学史))(上下册),萧萐父、李锦全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9.《中国哲学史新编》(修订本六册),冯友兰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0.《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冯契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1.《中国哲学发展史》(七册),任继愈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2.《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3.《中国哲学通史》(五卷),杨宪邦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4.《两汉思想史》(三卷),徐复观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两汉思想史》,祝瑞开著,上海:上海占籍出版社,1989年版。 16.《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17.《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8.《魏晋玄学史》,许抗生、李中华等合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889年 19.《隋唐佛教》,郭朋著,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版。
20.《宋明理学研究》,张立文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 21.《宋明理学史》(上、下卷),侯外庐等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2.《宋明理学》,陈来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3.《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著,上海:民智书局,1929年版。 24.《中国近代哲学史》,侯外庐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25.《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历程》,冯契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6.《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徐复观著,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27.《中国哲学史上的人性问题》,傅云龙著,北京:求是出版社,1982年。
二、课程总目标
《中国哲学史》课程力求通过对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历史发展过程的讲解,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中国哲学史上各学派、各哲学家的理论,还要使学生掌握进行哲学思考得方式、方法,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陶冶他们的生活情趣和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
(一)绪论:哲学的根本问题和中国哲学的特点(2学时)
通过对“爱智”一词的解析和对苏格拉底提出的根本问题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哲学是什么,并进一步使学生明确中国哲学的根本问题及其特点,为具体展开讨论中国哲学史上的各家思想打下基础。 1.“爱智”的含义 2.哲学的根本问题 2.1苏格拉底的问题 2.2.人是什么?
2.3. 宇宙论和形而上学问题 2.4. 社会共同体的治理问题 3. 中国哲学的根本问题及其特点
(二)孔子与儒学的兴起(2学时)
通过对周室宗法制度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孔子的“礼”及其所向往的秩序;通过对孔子所言“义”与“仁”的解析,使学生了解孔子为其所向往的秩序和生活建立了怎样的基础。 1.孔子其人及《论语》
2.孔子之“礼”与周室封建宗法制度 2.1. 孔子之“礼” 2.2. 周室封建宗法制度 2.3 “礼”与秩序 3.孔子之“义” 3.1.“义”的概念
3.2.“义”与“礼”的关系 4.孔子之“仁” 4.1.“仁”的概念 4.2.“仁”与“礼”
5.“正名”观念与孔子的政治思想
(三)孟子与儒学的发展(4学时)
通过文本解读使学生理解孟子对“性”的认识及性善说的内涵,掌握儒家对人之为人的认识——人是人伦关系中的人,并进而掌握儒家理想的生活和社会秩序及儒家的王道政治理想。 1.孟子其人其书 2.性善论
2.1.孟子时期的几种人性论 2.2.孟子之“性”的内涵 2.3.“四端”之心
3.人伦关系中的人——仁义礼智的内涵 4.儒家的德治.王道政治理想 4.1.儒家对“政”的理解 4.2.儒家理想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