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楚源集团:绿色发展探新路 - 图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7:54:2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石首楚源集团:绿色发展探新路

楚源集团员工正在维修环保监控设施

楚源集团近期新建的污水处理设施

楚源集团定期召开环保联系会议

楚源集团组织员工开展环保安全设施使用培训

楚源集团组织开展事故应急演练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还提出了实现“美丽中国”的路径,即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我国环保治理的重点领域,化工行业如何通过狠抓节能减排、推行清洁生产来实现绿色发展?如何通过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让我们头上的天更蓝、身边的水更清、脚下的草更绿,周围的环境更美?在这些方面,楚源高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们从确立长期目标、建立长效机制入手,把节能减排、环保治理的目标写进企业发展战略,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部过程,落实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印刻在每一名员工的脑海中;建立了卓有成效的环保控管体系,形成了环保治理的长效机制,成为我国化工行业节能环保、绿色发展的出色践行者。近日,我们第三次来到楚源集团,专访了公司董事长杨志成。 建章建制,树规立矩作保障

环保治理,一时一事易,持之以恒难。在我国,淮河流域、太湖流域的治理都出现了边治理、边污染,先治理、后反弹的问题。杨志成认为,除了利益上的短视外,主要是缺乏一种制度上的刚性约束和长效机制。为了防止环保治理出现热一阵、冷一阵的现象,楚源集团在开展环保治理的同时,重点加强了制度建设。杨志成说:“我们从发展战略到具体项目,从长期目标到短期任务,都层层建立规章制度。通过树规立矩,为环保治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其实,楚源集团对环保治理的认识走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阶段;增加环保手段、建立环保制度,也是经历了一个从缺啥补啥、需啥订啥到总体规划、制度保障的过程。2001年,楚源集团耗资3000多万元建成的第一座污水处理厂投产,成为当时全国同行业中第一个现代化的污水处理厂。那时,少数员工对环保治理的重要意义还认识不足,行动上也不太积极,导致污水处理厂运行不太规范。为此,楚源集团制定了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制度,对每一个工作流程和工艺都提出了详细要求。他们还规定,凡不按运行管理制度操作者,一律追究责任,使污水处理厂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规范运行。初战告捷,楚源集团感到了制度的威力,尝到了制度的甜头。从此,企业的环保治理工作推进到哪里,环保制度就跟进到哪里、保障到哪里。他们陆续出台了《尾气排放管理规定》、《固体废物管理制度》、《噪音管理规定》、《清污分流管理规定》等,各项环保制度也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偏到全,渐渐丰富和健全起来。后来,楚源集团把这些规章制度收集整理,汇编成为《楚源环保管理制度》,使企业的环保治理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近些年来,节能减排、环保治理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环境保护也

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环保理念的不断增强、环保思维观点的不断更新,环保治理要求和考核标准的不断提高,楚源集团的环保制度也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完善。2010年,他们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把环境保护作为一个独立章节,强调环境保护是企业生存的根基、发展的命脉,要加强“三废”治理和资源的综合利用。他们对公司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问题进行了科学分析,制定了“十二五”环保目标、任务和措施。主要内容有:废气、废水、废渣的综合回收率要达到60%,主要原辅材料的消耗要降低20%;发展新兴产业和的循环经济,新上项目以高产出、高科技含量、低能耗的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为主,建设绿色化工企业和资源节约型企业;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楚源集团“十二五”环保目标、任务和措施的制定,为企业环保的中长期战略进行了制度化设计。以这个规划为指导,楚源集团本着“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对公司的环保制度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从组织机构到管理模式,从“三废”治理的各项措施到应该遵循的法律法规,从内部环境的整治到外部环境的融合,他们都一一作了梳理整理,形成了一套立意高远、涵盖广泛、措施完备的环保治理管理制度,成为楚源集团环保工作的制度保障和行动指南。 教育培训,提高认识换“脑筋”

在楚源集团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因环保工作缺失而带来的教训。可是,在企业加强环保治理工作的过程中,还是有少数员工不理解。他们有的认为,在环保治理上投入大量资金,得不偿失。还有的认为,既然上级有要求,那就应付检查,走个过场算了。杨志成说:“这说明,在如何对待环保治理上,员工之中还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要想把我们既定的环保战略和规章制度贯彻执行下去,就必须要开展教育培训,让员工们转变观念换脑筋。”

为了让员工们重视环保治理工作,提高接受教育培训的主动性,楚源集团首先从营造氛围入手。他们利用一切宣传手段,大会讲、小会说,在《楚源报》、楚源广播站等企业宣传阵地上开设专栏,进行专题宣讲,连车间的橱窗、黑板报也一起上阵。他们在企业大门口树立了一幅高3米、长25米的巨幅标语牌,上面写着“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是楚源两件天大的事”的标语。他们在厂区和车间的龙门架、电线杆上张贴标牌,上面写着许多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的警言警语。如“不是企业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企业”;“保护环境,利企利民”;“创造和谐生态环境,视环保为企业生命”等。这些大幅标语和警言警语,既给员工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又让大家耳濡目染受到教育,使环保理念逐渐在员工心中扎下根来。为了增强教育培训的权威性和说服力,杨志成还三下武汉,向湖北省环保局的领导求教,并请来了环保专家给员工们讲课,传授环保知识。

楚源集团对员工们开展教育培训,既重氛围、重形式,更重内容。他们结合

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企业实际,认真制订教育培训计划,提出了需要重点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一是环保的作用和意义,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二是环保的规章和制度,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三是制度的贯彻和执行,解决“怎么做”的问题。这三个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而且,对这三方面问题的学习,不同部门和岗位的侧重点各有不同。集团人力资源部与环保部每年年初制定一个年度培训计划,根据计划有张有弛地组织培训,对新进企业的员工,环保教育与三级安全教育一同进行,让他们一进厂就树立牢固的环境意识;对生产一线的员工,每周必须参加两次环保培训;对环保专业管理从业人员,一年要进行50课时以上的专业充电。培训授课的老师,既有内部的环保中高层管理人员,也有政府环保等部门外聘人员。每次培训,楚源集团都编印培训资料,标注了重点难点,便于员工学习。为了保证培训效果,集团环保部门对每一次培训都作了详细的记录,时间、地点、内容、参加人员一目了然。培训后,他们还要组织考试。考试不合格的员工要参加补训,补训后补考,直到合格为止。除内部培训外,楚源集团还选派部分人员,参加国家、省等环保机构组织的学习,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

现在,环保教育培训已成为楚源集团环保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式各样坚持不断的教育培训,楚源集团将环保治理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员工的大脑,为后续环保工作的展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狠抓落实,强化监管织网络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楚源集团制定了目标清晰的绿色发展战略,建设了规模庞大的环保设备体系,制定了内容具体的环保规章制度,开展了系统有序的员工培训教育。杨志成说:“环保治理的关键在于落实。我们现在目标有了,规矩定了,又开展了教育培训,如果不能执行,那就都成了一纸空文、一句空话。”有感于此,楚源集团狠抓环保治理工作的执行落实,强化环保治理工作的监管,努力编织一个纠偏防差的网络。

要狠抓落实,就要努力提高执行力。楚源集团在多年的实践中,通过强化监管、纠偏防差,摸索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执行模式。一是强化领导,实施环保“一把手”工程。他们规定,环保工作由各级“一把手”牵头负责,并建立了一个责任体系:集团总裁对全集团的环保工作负总责;集团各部门及各子公司部门车间的部长(经理、主任)对所在部门车间的环保工作负主责。这个由各级“一把手”层层负责的责任体系,形成了环保的高压态势。二是科学分工,明确各个岗位的环保职责。为保证环保工作的有效展开,楚源集团及各子公司成立了环境保护委员会,设立了专职的环保部,配备了相应的技术、设备和人员,并制定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集团及各子公司环境保护委员会每年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制定环保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然后层层分解,落实到岗位和个人。三是严格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