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溶解现象胡君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2/19 15:30:5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六章溶解现象胡君

第六章溶解现象:学习的基础是对概念的准确把握

本章是常州中考命题中必考的重点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考点命题,溶液的特征、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涵义及应用、物质的分离、溶液的配制以及溶液的有关计算.特别是溶液计算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题在中考命题中都会涉及。

最近几年试题中结合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和科技应用等方面的命题逐渐增多,一些反映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图像题、开放题、学科内综合题也经常出现。

溶液这一章的内容在中考命题中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概念部分,二是计算部分,对概念的准确理解也是计算的依据。

演绎法、质量守恒法、关系式法、图示法,隔离分析法是解答本章有关计算的重要方法和策略,解题时灵活运用,不要死套公式,乱套解法,记住“解题有法,但无定法。”

1溶液

记住溶液的四个特征:

①是混合物(至少有两种物质,冰和水混合就不是混合物当然也就不是溶液); ②任何溶液都是均一的(溶液的任何地方的所有性质(当然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是一样的); ③都是稳定的(只要外界的条件(温度、气压、湿度等)不变,溶液就永远不变); ④物质必须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聚集的小颗粒不是分子也不是离子,他们比分子离子大多了)。

2乳浊液

静置上浮的就是乳浊液。(以聚集的小液滴形式分散到水中) 如:牛奶、油水混合物、豆浆、奶昔

3悬浊液

静置下沉分层的就是悬浊液。(这个“悬”字就是开始悬在水中,静置后就下沉的意思。以聚集的小颗粒分散到水中) 如:泥水、浑浊的石灰水、果粒橙

4乳化(乳化现象)

就是用一种东西(乳化剂)把大的油滴(油滴很大的,因为肉眼就可以看到)切割成小油滴(还是油滴,比分子大多了)分散到水中,形成暂时的相对均匀的乳浊液。

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叫乳化作用。 厨房洗洁精洗盘子。

1 / 4

第六章溶解现象胡君

5溶质、溶剂

被别人溶解的叫溶质,能溶解别人的叫溶剂。只要有水,水就是溶剂,如果不说溶剂是谁,那就是水!

“挨揍的叫溶质,揍人的叫溶剂,只要有水在,就是揍人的主,不知道被谁揍,那一定是被水揍了!”

白酒(溶质是酒精溶剂是水)

硫酸铜溶液(溶质是硫酸铜溶剂是水) 碘酒(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不是酒))

过量的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溶质是硫酸亚铁溶剂是水)

将铁放入过量的硫酸铜溶液中(溶质是硫酸亚铁和硫酸铜,溶剂是水)

6稀溶液的性质

①溶液比水的沸点高。

应用:高海拔地区用盐水煮鸡蛋;被热汤烫伤比开水烫伤更严重。 ②溶液凝固点比水低。

应用:下雪天,街道上撒盐(防止路面结冰);北方往汽车水箱里加乙二醇等防冻液(防止水箱结冰)。建筑工地往混凝土中加食盐(放结冰)

③部分溶液可以导电。溶液中有阴阳离子且可以自由移动才可以导电。(有且自由)(酒精溶液、蔗糖溶液不导电、固体食盐也不导电)

7溶解时能量变化

溶解放热,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生石灰(氧化钙)不算溶解,它是与水反应放热,是化学变化)。对氢氧化钠自身来说它是放热,它所处的环境(就是整个溶液)温度就会升高,不是它自身温度升高。

溶解吸热,温度下降:硝酸铵固体。把它放入水中,水的温度(也就是溶液的温度)会降低。(因为水中热量被硝酸铵吸走了。)

8溶质质量分数(ω)

就是之前我们在数学中学过的浓度、质量百分比、质量百分含量。

所有的计算最终都要用到这个公式,所以结题过程中找分子(溶质质量)和分母(溶液质量)成为计算的关键。 9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①这两个概念是有前提的:两个“一定”

就是“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就是说如果这两个“一定”有一个变化了,那么饱就可能变成了不饱,不饱也可能变成了饱。 所以说这两个概念的时候一定要有前提。

②判断方法:在一定温度下。该溶液中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果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溶质与溶液共存,那么这种溶液就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否则是不饱和溶液。(简单的说就是,继续加溶质,剩了原来就是饱的,不剩的原来就是不饱的。) ③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④饱与不饱与溶液“浓”“稀”没有关系(没有关系就是没有关系,你要硬说有关系,那就是饱和不一定是浓的,也可能是稀的;反之,不饱和不一定是稀的,也能是浓的!)

2 / 4

第六章溶解现象胡君

10浓溶液与稀溶液

这一对概念只是一个感性表述,只是个人感官上的认识。 浓与稀是相对的,每个人的认识不同而已。

11溶解性

就是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溶解的能力。

既然是能力,那就是物质的本身属性,很难改变的。

表示物质溶解性的词:极易溶、易溶、能容(可溶)、不易溶、微溶、难溶(不溶)

影响因素: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

举例:盐易溶于水却不易溶于汽油,油脂易溶于汽油而不易溶于水。蔗糖和食盐都易溶于水,但在同温同量溶剂情况下,所能溶解的最大量不同。

12溶解度

①溶解度是用来准确表述物质溶解性的;

②凡是带“度”字的,都是一些数值,溶解度也不例外。

③溶解度的数值必须与温度“一一对应”否则就是没有意义的,就是不对的; ④固体溶解度概念有四要素: a在某一温度下;

b在100g溶剂里(溶剂通常就是水,就是100g,不能是其他数值,如果是也要先划成100g);

c溶液的状态一定是饱和的,才可以说是不是溶解度;

d所用单位必须是克,不能吨,也不能是千克,哪怕数值再大,也要用克。 ⑤说溶解度必须同时说温度,否则就是错的;

⑥影响因素: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外因:温度(对于气体,影响外因是温度和压强)。

13溶解度曲线

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一条平滑曲线。

1.点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即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对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 温度在横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在纵坐标上可以找到。 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根据已知温度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温度;

(3)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