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变迁背景下省域副中心城市群众体育的发展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8 19:19: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城市变迁背景下省域副中心城市群众体育的发展研究

作者:陈志凌 孙娟

来源:《中国学校体育》2015年第03期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城市变迁的视角审视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与群众体育发展的逻辑关系,指出二者之间不可分割的共生关系和互为助力的事实。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省域副中心城市群众体育的发展面临4个方面的主要问题:1)体育本土资源利用不足,特色群众体育项目缺失;2)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群众体育产业发展受阻;3)体育场馆服务定位不科学,群众体育锻炼保障不足;4)城市居民体育意识不强,体育人口生成受限。建议:1)培养自觉文化和体育意识;2)优化体育产业结构;3)合理设计体育场馆设施;4)精心打造特色运动项目。

关键词:省域副中心城市;群众体育;城市文化;跨越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7662(2015)03-0001-07

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设立是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对未来我国城市的发展规划意义重大。在中心省会城市不断扩张的态势下,中心城市的土地稀缺、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凸显,过度追求规模化已使其承载能力迫近极限。群众体育发展所需的场地、空间、环境等基本要素受限,造成较大的障碍和阻力。而相对于一般较小城市,其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相对落后,也无法满足群众体育的基本需求。此时,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出现能摆脱中心城市资源不足的束缚,在空间和资源配备上有较大的优势,不仅能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也能为群众体育的嬗变、成长提供物质基础。特别是面对中心城市公共体育场地被挤占的困境,省域副中心城市公共体育场地供给更为充足。为此,正确应对城市变迁及其转型,充分利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机遇,为群众体育创造有利条件,并且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与策略,将有助于强化群众体育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从而提升居民健身活动的参与率,推动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以省域副中心城市、群众体育、城市体育、城市文化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65篇有关省域副中心城市群众体育发展的文献;同时,通过互联网收集与体育产业、体育场馆、全民健身相关的数据资料46条,并查阅相关书籍5本,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借鉴。

1.2专家访谈法 为更好地了解当前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群众体育发展现状,以及确定未来发展的路径,通过电话或面谈的形式访谈了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省体育局、辽宁师范大学研究体育社会学和行政学的专家、学者共8位,他们均具有高级职称,其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5位,行政管理人员3位,为本研究的构思及发展对策提供了指导。

2.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与群众体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

体育运动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是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及其地位的提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翻开历史不难发现,体育运动素来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如古罗马、巴格达都因“角斗之城”而闻名。现代社会中,体育运动则成为城市形象打造和品牌确立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划分与设立,在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特别是面临大型城市承载负荷过大,而小城市承载能力又不足的尴尬处境时,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作用和价值就更为凸显。在此背景下,如何借助体育的活力及城市扩大的契机,在推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同时加快群众体育的发展,这个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2.1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设立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关于什么是省域副中心城市,最早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秦尊文在2001年《关于宜昌市发展战略定位的建议》中提出。2003年8月,国务院批准宜昌、襄樊作为湖北的副中心城市。之后,其他地区也纷纷借鉴、使用这一概念。通常说,省域副中心城市是指在一个省域范围内,经济实力较周边地市强大,经济辐射力超出自身管辖的行政区范围,拥有独特的优势资源或产业,且与主中心城市有—定距离、未来能够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城市发展规模、体量、结构、文化等指标基本接近甚至超过省会城市,但本身又不是省会城市。截止到2014年12月,全国已有48个城市被确定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壮大数量逐渐增多,对区域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例如,辽宁省大连市、福建省厦门市、浙江省宁波市、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和佳木斯市、安徽省巢湖市、陕西省宝鸡市等。

国运兴,则体育盛。体育强大与否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国家竞技核心文化对内传承与对外输出的主流形态。群众体育作为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素,在城市现代化发展和民生体育建设中,不仅是衡量居民幸福指数及城市文明的重要指标,也是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的主要途径,还是政府惠及民生与普及体育知识的重要举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省域中心城市与副中心城市在作用、地位及影响力上的交互和融合,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社会化功能及城市负荷分流价值更为重要,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及条件。

1)缓解中心城市由于城市化进程过快引发的人口密集膨胀、交通严重堵塞、环境污染及闲暇时间缩短等结构性矛盾,特别是城市过度建设侵占公共体育场地导致的人均体育场地供给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群众体育的发展。

2)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发展可以带动周边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较快地提高居民经济收入和消费能力,进而也能促进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和意愿,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有助于优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体育产业的资源配置与整合功能。相应地,体育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反哺群众体育的多样化诉求,例如,完善体育场馆设置、开展群众体育活动、聘请社会指导员等需要的经费支持与人才保障。

2.2群众体育的发展提升了城市软实力和居民幸福指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打破了原来中心城市和一般城市组成的二元结构,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以副中心城市为纽带,进而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三位一体模式”。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是连接中心城市与一般城市的桥梁,加强了城市之间的互动;同时,能有效地整合周边城市的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体育作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一张名片,特别是群众体育的发展又是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使得体育运动的发展在城市建设中意义十分重要。体育是一项倡导公平竞争,追求积极、健康的社会活动。公平竞争是现代体育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这种精神有利于形成公平、公正、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为“幸福指数”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一个保障。张凤珍等认为,体育运动对提升国民幸福指数的作用显著,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提升民众的富裕感;从培养人的社会行为的角度来看,提升民众的社会认同感、公平感及规则意识;从体育美学的角度来看,提升民众的愉悦感;从政治功能的角度来看,提升民众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从人的身心发展的角度来看,提升民众的健康指数。换言之,只有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城市名片和知名度才能远播,城市建设才能和谐发展。被誉为“民办体育之都”的墨尔本、“奥运之都”的洛杉矶以及提出“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三大理念的北京,都借助了体育运动打造城市形象和知名度。

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在人类历史演进过程中所产生的综合冲击,已被世人所公认。体育运动充满了生生不息的动力和蓬勃向上的活力,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性格和迎接挑战、不畏艰辛的品质。体育运动作为文化传播、政府宣传以及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为政府公共服务的增强、居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城市文化的构建提供了内核要素和载体。与此同时,群众性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犹如一道外墙风景线,映像着城市文化、内涵、品味以及个性特质。更重要的是,群众体育活动反映出城市竞技体育水平与实力。例如,福建省厦门市群众体育以其多样、灵活、开放的形式积极主动开展,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同时也折射出厦门的城市魅力和城市体育的发展实力。因此,省域副中心城市群众体育的快速发展将会使城市精神更为饱满、丰富,从而有助于形成特色的城市品牌形象,扩大城市影响力和聚合力,不断提升城市的幸福指数。

3.省域副中心城市群众体育发展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省域副中心城市”概念的提出至今已有10余年,城市发展规模和速度令人惊叹,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明显进步。2014年群众体育健身活动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的1年里,我国20~69岁城乡居民有50.5%的人参加过体育健身活动,比去年增长了1.3个百分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城乡居民比例为31.2%;达到每周1次及以上的比例为39.8%。其中,被调查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城乡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比例为58.7%,高于全国城乡平均水平,群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