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视角下危机的社会工作介入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0 20:30: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公共管理视角下危机的社会工作介入

摘要:危机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是政府综合能力的体现。公共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 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的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的方法。近年来,我国对公共危机的预防与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转变传统公共危机管理模式推行危机治理过程中逐步加强社会工作介入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很多方面仍有不足需要改善加强。

关键词:社会工作 公共危机 管理

引言:“所谓危机,是这样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它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对应着。”在现实世界中,危机是各种各样的,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我国现阶段面临的危机主要有四大类型: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因传染性和流行性疾病多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各行各业在生产和建设过程中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以及因诸多原因导致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在现实社会中,政府面临以及需要回应的是多种多样的。有效的危机管理需要政府管理政府整合各级政府、各种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力量。

社会工作的定义有很多种,虽然每种定义的着重点不同但他们之间都有一些共通之处:1、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专业的科学的助人活动;2、社会工作是具有实务性、科学性、价值相关性;3、社会工作是以特定的文化传统与社会制度为背景,是特定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的一个重要执行者是社会福利的发送体系。中央人才工作小组在二〇〇七年三月对社会工作的概念性解释:社会工作师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坚持助人自助宗旨,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在社会服务与管理等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又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在我国社会工作的范围大致可以分为社会服务领域和社会管理领域。社会服务领域包括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减灾救灾慈善事业等其他服务;社会管理领域包括宏观社会管理和微观社会管理。所以,充分利用社会工作发挥其优势,加强社会工作在公共危机的介入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社会工作介入公共危机的作用 1.1社会工作介入公共危机治理的积极意义

社会工作起源于19世纪末的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社会工作的社会安全阀和社会稳压器作用在危机治理中能够得到中分得体现。在国际社会工作专业领域,对于公共危机中社会工作的讨论不断增加,如何提高社会工作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在为即的不同阶段发挥其不同的优势,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西方发达国家危机发生后社会工作队伍都会迅速行动采取措施帮助公众走出困境,在德国的国家危机管理体系中有1000多个受过紧急救助特殊培训的社会工作组织;在瑞士,社会工作组织的代表参与危机规划和预防阶段,与政府开展合作;在我国,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阶段,社会工作介入救灾、生计、教育和社区不同领域,发挥了社会工作服务灾区的功能,这也是社会工作开始更进一步介入公共危机的发展。国际经验证明社会组织介入灾后重建,具有热情高,动力足专业水准优等等各方面的优势,可以有效的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和制约,从而整体上提高救灾工作的效率、质量和水平。

1.2在公共危机的不同阶段社会介入会带来不同的影响

对于公共危机治理来说,最重要的是事前预测,预警和预防,通过事前的防范,避免危机的发生或者将危机的破坏性降到最低,是公共危机治理的重要的目标和任务。社会工作在公共危机预防阶段可以加强社会公众应对危机的能力。一方面加强公众的危机意识,对加强危机进行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应对危机的能力,还可以实施专业培训增强其他社会组织的应对危机的能力;另一方面,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都是弱势群体,在危机发生的时候可以针对性的对弱势群体的帮助。

在公共危机发生过程中有多方力量的参与,不仅需要政府提供物资救助,还有需要其他的服务,例如汶川地震发生后,相关学者调查了茂县灾区在仿真棚内坚持工作的县政府机关干部64人,发现ptsd阳性率达到23.43%,地震发生一年后,北川县2318名干部心理体检的结果表明25.7%的干部有ptsd症状,这些基层干部虽然手中聚集了大量的救助资源,身处“强势”,但由于受到多重打击在加上繁重的救灾任务,以“助人自助”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受灾公众以及受灾地区的基层管理者走出困境,结合个案工作方法,针对相关群众提供个案辅导和帮助。

在危机发生后的恢复阶段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利益主体、不同阶段的利益诉求和资源状况,灵活的使用技术组合来回应不同层面和取向的危机重建问题。利用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的方法为相关公众建立小团体整合资源,帮助在危机中受到伤害的公众得到正

式支持。在社会工作的介入下,受到危机伤害的工作可以获得物资救助和专业的治疗,使得心理生理逐步恢复正常。

(二)当前社会工作介入公共危机管理的问题

2.1我国社会工作介入危机管理起步较晚,缺乏经验,同时社会工作的社会认知度不高。 我国社会工作发展时间比较短,1988年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才在中国正式恢复,近年来,深圳等沿海城市政府推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前,社会上基本没有社会工作的岗位,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是我国内地社会工作首次介入特大地震灾害服务,而且此前社会工作的教育者也很少在社会中开展社会工作的公共教育,向其他人介绍社会工作。由于这些原因当时在开展灾后的服务过程中,大部分民众好政府官员都不了解社会服务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甚至对拒绝接受这些服务不让社会组织进入灾区。2008年的灾后救援工作开展为以后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2014年鲁甸地震时,民政部牵头形成社会工作对口支援制度,从社会工作发展较快并且有灾害社会工作经验的一些省市调集社会工作队伍对鲁甸灾区进行支援。虽然社会工作有介入危机的治理,但目前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认识仍然是不够的,社会工作者的在应对危机时的经验也是不够的。

2.2社会工作的危机介入缺乏政府层面的统一规划和完整的制度安排,与政府在危机中应对不能形成很好的合作。在汶川地震过后,有相关研究对灾区服务的社会组织进行了全面的调查,2009年调查的149个社会组织中,属于事业单位(包括高校)的组织占26.2%;民政注册组织占26。8%;没有注册的志愿者组织占25.2%;境外的社会服务组织占13.4%;工商注册的组织和其他性质的组织只占4.0%。2010年11月仍在灾区开展谁会工作服务的12家社会工作机构,大多数也都是依托于高校或完全的非盈利组织,完全由政府派出的机构或政府出资购买的社会工作服务较少。这些数据表明政府并没有把社会组织纳入救灾,也没有主动与社会工作专业机构进行合作。目前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被我国引入已经有一段时间并取得了很大成效然而次尝试还是处于探索阶段,。

2.3社会工作自身的问题

社会工作自身的发展不够完善,在危机介入中也有一定的问题。首先,社会工作机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伦理而言,我国的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不够完善,职业监督机制也不够完善,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水平和职业素养良莠不齐;其次,社会工作强调助人自助,注重预防与恢复,服务周期比较长,见效慢。政府掌握的资金主要投入到基础设施、学校等硬件建设上,投入到社会组织中的资金比较少,许多专业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没有办法获得社会捐款支持,即使一些机构获得经费支持,但办公经费和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