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限时集训3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9:13:3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考 文科

通史限时集训(三)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皖南八校”联考)唐玄宗时规定,“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中央)官”;宋代有一条规定:“举非州县之职,则毋以台谏选焉。”由此可知,当时的高官选拔( )

A.强调对中央政令的服从 C.以官员的德和才为标准

B.注重出身和门第 D.注重基层实践经验

D [题干没有提及高官对中央政令的态度问题,故A项错误;对于高官的出身和门第问题,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题干论述的是高官的选拔标准,但不是以德和才为标准,故C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唐玄宗时期的高官必须有州县官的经历,在宋代,高官必须从“州县之职”中产生,说明在唐朝和宋朝,中央高层的官吏必须有基层经历,故D项正确。]

2.(2019·惠州调研)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 )

A.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 B.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 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

D [材料“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表明了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主要体现在由复合性体系到单一性体系的演变,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故选D项。]

3.(2019·德阳一模)

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

时间 公元960年 公元979年 州 111 297 县 638 1 860 (据《宋史·地理志》整理)

根据表中的信息,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宋初( ) A.科举改革成效显著 C.经济重心南移加快

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 D.地方机构日渐臃肿

B [题干中979年与960年相比,州、县数量增多,表明地方被分化,中央权力增大,

高考 文科

故选B项;题干中州县数量变化与科举制关系不大,故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州县的分化,未涉及经济问题,故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州县的分化,反映不出地方机构情况,故排除D项。]

4.(2019·德州一模)北宋初年对外戚、宗室皆授以各类官爵领取俸禄,规定外戚只能担任武官,宗室不准出任差遣担任实际职务。其目的是( )

A.强化皇族特权地位 C.防止权贵专权乱政

B.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完善政务决策机制

C [根据材料“北宋初年对外戚、宗室皆授以各类官爵领取俸禄,规定外戚只能担任武官,宗室不准出任差遣担任实际职务”可知武官地位比较低,外戚只能担任武官就不会乱政,宗室不担任实际职务就不能专权,其目的是防止权贵专权乱政,故选C项;“强化皇族特权地位”与材料中“宗室不准出任差遣担任实际职务”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北宋初年削弱外戚、宗室权力,未涉及分工明确、简化手续、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北宋初年削弱外戚、宗室权力,未涉及完善中枢权力机构为主的政务决策机制,故排除D项。]

5.(2019·永州一模)据统计,镇守云南的将官在《元史》有传者共有100人,其中蒙古31人,色目(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32人,汉人及其他民族37人。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共有79传、100人之多,占《元史》列传的七分之一。这表明元朝时( )

A.科举制度稳定发展 B.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C.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 D.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变革

C [元朝设置了大量镇守云南与仕宦云南的官吏,说明元朝重视对云南边疆的管理,故选C项;元朝初年曾废除科举制,因而元朝科举制度并未稳定发展,且材料中未对出任镇守云南与仕宦云南的官吏的选拔方式进行说明,故排除A项;材料中第一层出任镇守云南的将官中有蒙古人、色目人,也有汉人及其他民族,这会加深民族融合,但材料第二层仅体现仕宦云南的官吏较多,没有体现民族交融,因而B项仅适合第一层材料,故排除;材料仅体现元朝设置了大量镇守云南与仕宦云南的官吏,没有涉及地方行政体制的内容,故排除D项。]

6.(2019·北京朝阳区一模)观察下图可知,我国( )

陕西三原县·唐·李寿墓壁画

A.开始进入铁器牛耕时代 B.游牧民族转向农业生产

高考 文科

C.南北土地制度差异较大 D.农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D [由材料中唐朝壁画图可知,唐朝时盛行二牛一人犁耕法,说明农耕技术由之前二牛三人犁耕法发展为二牛一人犁耕法,说明农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故选D项。]

7.(2019·齐齐哈尔一模)唐玄宗曾下诏:“马牛驴皆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先有处分,不令宰杀”,并派出御史专门“纠察”。这反映了唐代( )

A.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强化 B.对地方事务管理相当严格 C.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 D.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

D [材料反映的是唐代不允许民间随意宰杀马牛驴,主要原因是利用马牛驴辅助农业生产,体现了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对牲畜的管理,没有体现重视农业轻视商业,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牲畜的管理,没有涉及地方事务管理严格,故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对民间宰杀牲畜的纠察,不能反映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故排除C项。]

8.(2019·惠州调研)据检索,“绵”字在汉代以来的典籍中是常见字,意为丝绵。南宋始见“棉”字,与“绵”混用,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据此可知( )

A.汉字简化是必然的趋势 B.丝织业地位在不断下降 C.民众衣被原料发生改变 D.经济发展推动文化认同

C [材料的主旨是古代纺织业发展变迁,故A项错误;棉纺织业的进步,不能表明丝织业的地位下降,故B项错误;“‘绵’字在汉代以来的典籍中是常见字……南宋始见‘棉’字……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表明棉纺织业进步,被大众所接受,可知民众衣料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所述为个例,不能说明是普遍结论,故D项错误。]

9.(2019·龙岩质检)下表为北宋都城夜市的记载。 种类 固定型店铺 半固定型摊贩 流动型摊贩 由此可知,北宋( ) A.社会崇尚奢靡之风

概况 酒楼、茶肆、金银首饰店、药铺等,其中大部分属个体私营 装饰品、迷信品、日用杂货、各类小吃 各类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