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画派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9 3:55: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太湖画派”名实辨

陈瑞农

最早提出“太湖画派”这一概念的,应该是无锡籍画家董欣宾先生。他生前与郑奇先生一起,主张以无锡历代三位重要的画家:顾恺之、倪瓒和董欣宾为代表人物,构成无锡绘画史的三大主体,从而将无锡地区近两千年的绘画实践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太湖画派”。很显然,他们所说的这个“太湖画派”有两层含义:首先,它涵盖的是所有无锡籍的画家;其次,它跨越了从东晋至当代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个提法虽然被一些论者赞为“气象雄大”、“识见宏远”,但终究因跨度太广、范围太大而显得过于笼统和所指含糊。同时,由于该画派仅仅是作为一个设想提出,既未进行严格的正名,亦未涉及内涵的梳理,因此概念边缘不清,破绽也比较多。

尽管如此,无锡籍画家中是否存在画派?假定存在,那么此画派有何特征?

这些问题始终为当代研究者所探求。根据他们各自的思考与研究,诸如“无锡画派”、“梁溪画派”这样一些概念也被陆续地提到了我们的面前。李亮之先生在《无锡美术百年沧桑》一书中,提出了“无锡画派”和“新梁溪画派”的说法,以指称二十世纪的无锡籍画家。赵启斌先生与庄天明先生一致认为,可以用“无锡画派”和“新无锡画派”这两个概念指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及之后无锡地区的绘画创作。赵启斌先生更进一步指出,需考虑画派中各位画家的师承关系与绘画理念,使“无锡画派”的所指更为明确。这些提法各有其合理之处,但由于名目众多,且各称谓所涵盖的内容虽有交替之处,总概之却不免含混与模糊。因此,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作相应整合,确立画派的名称,并对其涵义作深入的梳理,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认为,以“太湖画派”这一概念来指代二十世纪以来的无锡籍画家不无

可行之处。本文试图对此画派产生的时代要求、画派的时空定位及成员构成、其画学思想及历史传承、其主要艺术特点等方面一一做出阐述,以辨其名实。

一、时代要求

太湖沿岸景致秀美,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因此历来是人文荟萃、精英辈出

之地。中国绘画史上,东晋顾恺之,南朝陆探微、张僧繇,南唐董、巨,南宋李、刘、马、夏,元代赵孟頫、元四家,皆生于此。至明清两代,太湖地区的绘画更显其盛。据徐沁《明画录》记载,苏州、松江、常熟、太仓、江宁、无锡、常州等地的画家占了江苏全省画家的五分之四左右。再加上浙江省集中在太湖沿岸地区的画家,两省便占据了全国画家总数的四分之三。太湖沿岸不仅画家数量众多,而且其中不乏画史上赫赫有名的重量级人物,如吴门四家、董其昌、四王吴恽等。同时,各种绘画流派也是异彩纷呈,如“吴门画派”、“松江画派”、“虞山派”、“娄东派”等。

历来认为,在太湖沿岸的广阔地区中,以苏州为文化艺术的中心。“吴门画

派”被称为是画史上最大的一个画派,对它的研究也相当充分,数百年来评论者之多、研究成果之富,无有出其右者。无锡与苏州紧邻,但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却远不如苏州。这里当然有客观的原因,无锡市博物馆所编辑的《无锡历代书画名家集》,包括卷末名录在内,共收入书画名家八百余人;而苏州画家,据《吴门画史》记载,仅有明一代,便超出八百。但这是否意味着对无锡绘画研究的缺失的合理性?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无锡这个傍太湖之滨、拥有六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与太湖沿岸的其他地区一样,经济富庶且文化底蕴深厚,其书画风气之盛是不容低估的。早在中国绘画尚不发达的六朝,无锡籍画家顾恺之即以其高超的用笔技巧和“以形写神”、“传神阿堵”的绘画理论,推动了中国绘画艺术走向成熟。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自古论画者,以顾生之迹,天然绝伦,评者不敢一二。”这验证了顾恺之在画坛的画圣地位,顾恺之也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无锡乃至江苏画坛的开山之人。此后,在无锡生长与生活的书画名家相继出现,建构了一段光辉灿烂的无锡绘画史。元代倪云林掀起了文人山水画的高潮,倪氏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简远淡逸的审美趣味,成为明清乃至近现代中国文人山水画难以逾越的最高境界。在当时,以倪云林为核心的一大批画家在无锡地区频繁地活动,如常熟的黄公望,侨居无锡的周砥、王逢,经常往来于吴门与无锡之间的书画家张雨、杨维桢、陈惟允兄弟、陈植等。由于他们都与倪云林交往密切,倪家的“清閟阁”成为当时太湖地区最为有名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而这无疑也更有力地推动了无锡地区书画艺术的发展。接着,无锡进入了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明代。有明一代,无锡历朝中举的进士有216名之多,其中,仅崇祯十

六年(1643)一榜,就得10名进士,足见当时无锡文化的兴旺。受当地风气的影响,这些读书人大多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艺术视野开阔,文化素质高,其中大部分都是能诗文善书画之人。因此,明代无锡着实出了几位绘画大家。明初王绂,被董其昌誉为“先辈之典则”。嘉靖年间的进士王问,擅画草木华滋、秋意朦胧的湖光山色,画风潇洒雄浑、苍古精妙,与当时所盛行的吴门画风相异,表现出令人敬佩的勇气与艺术才华。其子王鉴为嘉靖末年的进士,善白描人物,有李公麟遗意。万历年间的邹迪光和他的两个儿子,以及安绍芳、安广誉父子,也皆能画。到了清代,有花鸟名家邹显吉、邹显臣兄弟及花鸟大家邹一桂,山水名家秦仪、秦祖永、秦炳文。近现代的无锡画坛更是群星璀璨,出了很多大师级的人物。吴观岱、丁宝书、王芸轩、胡汀鹭、诸建秋、徐悲鸿、钱松喦、贺天健、钱瘦铁、秦古柳、吴冠中,名家之多令人数不胜数,并且无一不是名垂青史的佼佼者。无锡画坛的这种繁荣局面,直至今日仍不显衰势。

既然如此,为什么无锡在画史上的地位,不仅远远低于苏州,甚至连太仓、

常熟、松江等地都不如呢?原因当然有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无疑与本埠的书画研究中始终没能建立一个成熟的画派观密切相关。在相同的地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画家,他们是否会呈现相似的审美趣味?答案显然是肯定的,这不仅在书画艺术方面可以得到印证,在文学等艺术的其它门类中也是不言自明的。“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某种关于世界的意识形态观念。”[1]一个画家不可能完全摆脱他所处其中的地域文化,无论他自己是否自觉意识到,事实就是如此。但在研究实际中,数百年来无锡的各大绘画名家犹如一盘散沙,虽个个光彩夺目,但因缺乏系统的研究与归纳,或作为一个个个案,到底难与其他派别匹敌;或成为其他流派的中坚力量,徒然为他人做嫁衣,因此,整体看来反显黯淡无光了。这表现出无锡历代绘画创作与绘画理论研究之间的严重脱节。在我们看来,对于生长和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受同样文化底蕴与绘画理念的熏陶、在创作上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无锡籍画家们来说,将其视为一个个完全独立的个体显然是不妥当和不科学的,也不符合艺术的发展规律。“艺术品价值的生产者不是艺术家,而是作为信仰的空间的生产场,信仰的空间通过生产对艺术家创造能力的信仰,来生产作为偶像的艺术品的价值。”[2]如果我们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和分析他们的成就和特征,我们就不能更好地实现艺术传承。为无锡籍画家开宗立派,在研究其个人风

格的基础上,整体性地把握无锡绘画的发展状况和艺术风格,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对无锡画史作更深入地研究,对无锡籍画家作更全面的评价,更为我们研究江苏乃至全国的绘画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新的课题,对改变目前的画坛格局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下,创建无锡文化名城的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为无锡籍画家开宗立派之举,适逢其时,成为最能体现城市人文特征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个特定的时代条件下,基于对无锡绘画成就的自信,我们提出“太湖画派”这一概念。

二、时空定位及成员构成

建立画派观这样一种整体性观念毫无疑问是必要的,但何以是“太湖画派”?

有两个围绕“太湖画派”的问题必须要首先回答:一是,选取“太湖画派”这个称谓为无锡籍画家立派是否妥当?一是,该画派所涵盖的画家究竟有哪些,是包括历代所有的无锡籍画家呢,还是仅指称某一历史阶段的无锡籍画家?前一条要解决的是“太湖画派”的空间定位问题,后一条要解决的则是该画派的时间定位问题。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以前,我们应该先统一认识:到底何为“画派”。画派,

即绘画流派,它是绘画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成熟的绘画风格与绘画理论相继出现之后的产物。通常我们将作品风格和艺术观点相近的一批画家视为一个画派,以区别于其他画家。王伯敏先生在《中国绘画史》中总结画派的必备要素时说:“根据明清画家、鉴赏家的说法,‘画派’之称,主要条件是:一有关画家思想,二有关师承关系,三有关笔墨风格。至于‘地域’,可论可不论也。” [3]周积寅先生在论及一个画派产生的必备条件时,认为:“其一,必须有一批风格相近的画家组成的画家群(自觉的或不自觉的);其二,必须有共同的思想情感及创作主张,或由于气质上的接近,或由于取材范围的一致,或由于表现方法、艺术技巧方面的类似而与另一批风格相近的画家群相区别。其三,必须有画派的开派人物,是一个具有延续性并有师承关系的画家群。”[4]虽然说法不同,其内涵是一致的,即认为一个画派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相近的笔墨风格与画学思想,二是有创派人及画家之间的师承关系。这也是本文立论的理论出发点。

关于画派的命名,有好几种形式。有以地区命名的,如“浙江画派”、“吴门

画派”、“松江画派”、“扬州画派”等等。也有以某个画家名字命名的,则此人通

常是该画派的创始人,如“仇派”、“波臣派”、“恽派”等。此外常见的命名方式还有以艺术特点的不同命名的,如“钩花点叶派”、“没骨派”、“写意派”等;以美学思想的差异命名的,如“文人画派”、“院体画派”、“南宗”、“北宗”等。上面所列举的这些画派虽然命名方式各不相同,但从画派的本质内涵来看,无一不是遵循了上述的两个必备条件。值得一提的是,画史上还常有将几位画家并称的情况,如“元四家”、“吴门四家”、“四王”、“四僧”、“金陵八家”、“扬州八怪”等等,其划分往往并无特定的标准,有的是因为这些画家画风相近,有的是因为他们生活在同时同地,有的则仅仅因为他们在某一历史阶段有同样显著的声誉。这种并称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说法,对于归纳历史上纷繁复杂的绘画现象也有一定的帮助,但它显然并不属于我们所说的“画派”,因为它不具备创立画派所必须的两个条件。由于地域是促成这两个必要条件的重要原因,因此,历代以地区命名的画派最为常见。“太湖画派”从字面上理解,首先是一个以地区命名的画派。

这就必然会带来一个疑问,太湖流域范围何其广阔,苏南浙北,多少名家大

师生活于此,多少重要画派创立于此,我们如何能以一个所指模糊宽泛的称谓来界定无锡一地的画家呢?这就涉及到一个画派与地域的关系问题。上文已经谈到,画派形成的两个必备条件一有关画风,二有关师承,都不涉及地域。王伯敏先生更明确指出,“至于‘地域’,可论可不论也”。这表明地域决非形成一个绘画流派的必要因素。历史上之所以存在很多以地区命名的画派,只是由于相同的地域有利于画家们形成相近风格、并以一定的师承关系相连系。但即使是以地区命名的画派,也不能过于局限于地域的范围。以最为典型的“吴门画派”为例,《明画录》中记载“吴门画派”的三百余人中,有一半都不是苏州人。比如“吴门画派”前期的重要人物王绂,不但出生在无锡,而且从史实来看,也并没有曾在苏州长期居住过的迹象。反言之,虽然是吴门画家,但如果风格及师承与“吴门画派”有异,也不能算入该派。如赫赫有名的“吴门四家”中就有唐寅和仇英两位均不属于“吴门画派”。由此可见,以地区命名一个画派时,该地名只能被视为一种代表性的符号,不可过于较真其字面意思。如果说,是“太湖画派”就必须涵盖太湖地区的所有画家,而不管他们的艺术风格是否相近,师承关系是否有渊源,那么,“吴门画派”就得指称所有的苏州籍画家,这样的立派方法既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