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8 15:46: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是教学语言最为主要的载体之一,日本著名教育家斋滕喜博甚至认为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因此,做到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当是每个教师的追求。

对课堂有效性的衡量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角度不一,标准也就不同,但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中,课堂行为者——师生的活动效果应当是最主要的参照尺度,如果从师生活动效果来看,课堂提问有效性标准应当从以下两个角度五个方面加以衡量。

对课堂提问效度的衡量 (一)学生学习效果

1.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和探求欲; 2.促进了学生的思考,提高了思维水平;

3.就某问题的相关内容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后,知识得以丰富,技能得以提高;

4.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乐于参与交流,提高了信息交流效益。

以上5个方面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具体体现为知识的丰富、智能的提高、情意的陶冶和人际的和谐,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发展的主体,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这些方面得以完成,课堂提问也就达到了教学的效率和效益的双提高。 (二)教师教学效果

1.能及时了解学情,相机调整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 2.能掌握预设目标的完成情况,引导生成目标的完成; 3.增进了学生的参与度,体现出教学的公平公正; 4.课堂教学能力得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得以提高。

以上4个方面是以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主要参照的,任何时期任何理念指导下的一堂课都不可能回避教学任务这一问题,尽管教学任务完成的多少有别,预设目标实现的程度有异,但一堂好课都需先“胸有成竹”,然后才会“势如破竹”,毫无目的,随波逐流的课堂是无效的。同时,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促进师生交流,教学相长,教师的授课能力得以提高,也是课堂提问有效的应有之义。

按照课堂提问程序,课堂提问应包括问题设计、提问、候答、叫答、理答五个环节,下面,分别从这五个环节来探讨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建议 (一)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策略 1.明确问题的类型与层次

在设计问题时,必须根据想要获得答案的性质和学生的思维水平来考虑问题的类型与层次。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类型和层次,若按问题的性质划分,可分为启发性的问题和灌输性的问题,形式性的问题和实质性的问题,有意义的问题和无意义的问题,引导性的问题和控制性的问题;若按问题的内容划分,可分为实事性问题,即要求学生陈述某一个实事,解释说明性问题,即要求学生对某一事物作出说明或阐释,规范性问题,即该问题可能和学生的学习内容无关,但可以规范学生的言行,维护课堂纪律。我们认为,问题的设计主要是用来促进学生思考的,因此,从思维的角度来明确问题的类型和层次是更科学的。

从要求学生达到何种程度的思维水平来看,可分为低层次问题和高层次问题。低层次问题要求学生使用理解性知识来回答,学生可以使用现存知识,回忆并重述已有知识经验、重组认知结构等形式来回答;高层次问题则要求学生在已有认知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与评价,具有更加复杂和原创的思考。

根据学生回答答案时的思维方式,可将问题分为聚合式问题与发散式问题。聚合式问题多是有一个或一组比较明确的答案,如“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等问题都属于聚合式的问题,这类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强化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发散式问题则要求思维从一个明确的信息转向各不相同但却合理的答案,这类问题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根据思维在问题中所占的比重,可分为内容性问题和加工性问题。内容性问题是指直接关注所学知识和处理所学的信息,这些知识和信息都可以从文本中找到,而且通常教师脑海中已有了正确的答案,它常与低层次的认知过程相关,由于强调学习内容,所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加工性问题不太强调答案的正确性,更多的是关注于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创造性或以复杂的方式来思考,这类问题与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关联度相对低一些,但它们却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考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也多是一些高层次的和发散式的问题。

2.增强问题设计的针对性

教师在授课时,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类型层次的问题,并注意将所提问问题的类型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有效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依赖低层次、聚合型、内容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即使设计再巧妙,也无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这也是很多课堂提问无效或低效的原因之一。实际上,当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较简单时,用低层次的问题就可以了,当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时,就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高层次、发散型、加工性的问题,这样才会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进而培养了其思维力及对学习内容的深度加工。 (二)提问的有效性策略

1.表述清晰、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