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5 21:55: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四年级语文上册
课内阅读
姓名:
第一课 《 观潮》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 拉长 ),( 变粗),( 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 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 齐头并进 ),( 浩浩荡荡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段话是按照( )顺序来写的。
2、这段话从( )、( )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3、这段中分别把浪潮比作( )、( )和( )。 4、画横线的句子写得好吗?为什么?
答: 5、《观潮》这篇课文描写了的( )、( )和( )景象,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 )、( )和( )。
第三课 《鸟的天堂》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起来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1、选出该段中的一对反义词( )-----( )
2、这段话中描写鸟的形态的词有( )、( ),描写鸟的颜色的词有( )、( ),描写鸟的动作的词有( )、( )、( )。三个“有的”构成了排比句写出了鸟的各种( ),让我们感受到了鸟的天堂里鸟的生活的( ),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 )和( )之情。
3、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知道了鸟的( )多、( )多,还能感受到它们在这里生活得( )。 4、仿写“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5、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例:树林里的鸟儿真多,看清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句中有两个“鸟的天堂”,第一个是 第二个是指 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 的赞美之情。
阅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回答问题。
1、这棵榕树的特点是( )。
2、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是( ) 3、“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写出了树叶的( )。 4、为什么说“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答:
5、“颤动”一词可换成“涌动”“跳动”或“颤抖”吗?为什么?
答:
第四课《火烧云》
仿写“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稻田里的稻子从这边一直熟到那边,黄灿灿的,好像是稻田里铺满了黄金。 柳树上的柳絮从这边一直飘到那边,白茫茫的,好像是天空中在下雪。
第五课 《古诗两首》
1、《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 )时题在( )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分别从( )、( )、( )、( )、( )、( )这几个角度观察了庐山。苏轼,( )朝人。
2、《题西林壁》中“题”的解释:( ) 3、山穷水复疑无路中的“疑”的解释:( )
4、《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让人想起一句俗语( )。
5、《游山西村》的作者是( )代的( ),诗人以( )字贯穿全诗,诗中( )字写出了农家款待客人用尽其所有的盛情。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诗句是“ ”,诗句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
第六课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 )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根据选文写出“嫩”的意思 嫩红: 嫩叶: 2、爬山虎的叶子有哪些特点?
答: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答:① ;②
爬山虎的脚 触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变 成小圆片, 巴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拉 一把,使它紧 贴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1、用横线画出第二句的动词。 2、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答: 的修辞方法)
第七课 《蟋蟀的住宅》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