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思维训练课题研究方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2:33: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思维训练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小学数学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在于获取知识过程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数学素质其核心就是数学思维能力,它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认识世界、表达思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才能掌握数学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抓思维训练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理解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抓思维训练的要点和关键。在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概念的要点和关键性的字词,并用红笔加上着重符号,以强化注意。

3、抓思维训练的实例和反例。对学生不容易弄清的那些内容,教师要先指导学生分析一些有代表性的实例和反例,再让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正确的规律。

4、抓思维训练实例的区别和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对一些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归类,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本质区别,使概念系统化、规律化。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传统教学仅仅把数学教学看成是“传授知识”或“落实双基”,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只是使学生听得懂、能接受。因此,与之相应的教法就是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把知识嚼烂了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或是让学生模仿例题反复练习,这样就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排斥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之外,或者即使认识到要重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但不知道应有机结合数学知识来进行。事实上,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数学知识教学是同步进行的,数学知识是数学思维活动的产物。在教学的每一步,不估计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水平、思维的发展、概念的形成和掌握的质量,就不能进行有效地教学。在数学教学改革中,应该把数学概念的教学和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应确立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教学的观念,提高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自觉性,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四、课题的界定和研究依据

“小学数学课堂思维训练”,就是要突破旧的教学模式,构建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创新为核心,深入探索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优良的思维品质、较强的思维能力,促使思维能力的超常发挥;以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人脑+电脑+网络)为基础,改变以现成书本知识为基础的状况;以学生主体和谐发展为目的,改变单纯以分数为评价标准的状况;

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观察视野,改变以在校表现为观察视野的状况。 新课程理念表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数学能力是从事数学活动时所必需的各种能力的综合,而数学思维能力是其核心。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在生活中、操作中、探究中学习数学,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研究目标

以理论为指导,遵循学生数学思维特点,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注重情感培养,落实数学双基,开展思维训练,发展提升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层次,萌发培植直觉思维,优化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六、研究内容

重点探究课堂思维训练的六种方法:

(1)表述法。就是指学生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把思维过程表述出来,讲清思维过程,写清思维步骤,使内部思维外显化。并促进思维过程条理化、具体化、明确化。

(2)图表法。就是指导学生将思维过程用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如应用题的线段图、分析图,工作问题表格式分析等(此法对学生的思维水平要求较高,适用于高年级)。

(3)操作法。就是指导学生将想的过程通过学具、电教媒体等形式展示出来,以内部思维指导外部操作,将内部思维转化为外部动作。(适用于低年级与几何图形类知识的教学)

(4)渗透法。就是把思维的方法、思维策略等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立足课堂,以典型的知识内容为媒体,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思维过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5)专项训练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精选相关内容,进行专项训练,如各种类型应用题的题组训练,根据具体题型,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过程等。

(6)互学法。就是指导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思维过程以及解题时思维方法、思维策略等,从而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由于学生之间的思维能力、知识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相当接近,所以他们的互学更能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

七、研究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10.9—2009.11) (1)界定课题、开题论证阶段。

(2)收集有关理论,学习国内外有关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资料和成功经验。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4)召开研讨会,对课题方案进行修正。

(5)培训实验教师,组织教师学理论,学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10.11—2011.5) (1)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2)要求课题组成员每两周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每学期写一篇课题教学论文。

(3)课题组成员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理论学习与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思维训练的教学策略。

(4)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整,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5)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5—2011.9)

(1)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有效性分析和反思性评价,撰写研究报告。 (2)展示研究成果。

(3)召开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八、课题研究方法的设计

1、操作演示。思维始于操作,操作促进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开展些直观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形成和巩固。

2、反馈举例。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概念,而且还要求学生在表述概念的同时,举例加以说明,促使学生认知水平向较高层次发展,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3、推理判断。由于学生缺乏科学判断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在认识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容易被概念的非本质属性所诱惑,造成认识上的偏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开展对比、辨析、推理、判断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肯定或否定的思维训练中,建立准确、清晰的数学概念。

4、尝试错误。所谓尝试错误,即学生从正面接触知识,建立概念后,教师从概念的反面有针对性地创设一种错误的情景,引导学生深入到这种特定的情景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错因,尝试矫正.

5、变换叙述。学生认识某一数学知识后,变换概念的叙述形式,可以让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地认识概念,同时能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达到巩固的目的。

九、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端正教育思想,加强理论学习

认真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学习报刊上有关文章,每位教师有一定数量的学习笔记,定期交流。用理论指导实验,保证实验的方向性和科学性。 2、深入钻研教材,合理确定训练要点。

要形成“教研组——备课组——实验教师”的实验网络,组织教师“讲五课”活动,即备课、说课、讲课、评课、写课。

3、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结合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指导学生有目的、有程序地训练。 十、预期研究成果

1、论文: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系列论文的形式参加市区教学论文评比,争取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

2、课例:举行教学观摩课,编印教学设计和案例。

3、实验报告:实验结束时,提交《小学数学课堂思维训练研究》5000字左右解题报告。 4、教师培养:实验教师总结实验经验,向市、省级推广,推荐优秀者参加省、市组织的观摩会上研究课、示范课、优质课,把他们的经验论文向省、市参加评选。 通过本轮实验,使每位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有较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