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用户风险感知因素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7 12:27: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微信用户风险感知因素研究

作者:杨瑞仙 张梦君

来源:《现代情报》2016年第05期

〔摘要〕随着微信的快速发展,微信使用者日益增多,但多数用户沉浸于享受微信服务,忽略了微信的各种风险。用户对微信风险的感知程度影响着用户的使用状态以及微信未来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感知风险理论为基础,从身体风险、时间风险、心理风险、社会风险、隐私风险和财务风险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模型构建与假设分析,检验每个风险与用户感知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

〔关键词〕微信用户;感知风险理论;问卷调查;身体风险;时间风险;心理风险;社会风险;隐私风险;财务风险;因素;模型构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通信平台也逐渐精益求精。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微信网络平台仅仅789天,用户数量就突破3亿[1]。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微信凭借着独特的服务特色和不断完善的功能,一直吸引着大众的眼球。该平台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给用户的交流带来了很大便捷,但不可否认,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2013年,张娟就提出了“莫让微信成危信”的观点[2],可见微信的风险也不容小视。对微信用户风险感知因素的深入研究,是对微信网络平台的深层认识,有利于用户更加合理有效地使用该平台,也利于微信更好地服务用户。

本文以郑州大学学生为例,研究微信使用对用户身体、时间、心理、隐私、财产等方面的风险及其与用户感知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微信的方便、快捷会促进用户的使用,风险会限制用户的使用,因此,用户对风险的感知有助于用户更加理智地使用该网络平台。 1相关研究分析 1相关研究综述

2012年,学者开始关注微信的优势、竞争力和发展等问题;2013年,对微信用户行为的调查研究也日益增多。例如,Noah EFriendkin对微信的“强关系链”沟通网络和现实的社交圈,满足个人使用者社会整合的需要,加强与家人、朋友联系的研究[3]。李晨、黄灿等人根据CPAlderfer提出的ERG理论构建模型,验证了普遍化趋势、便捷生活和依赖习惯对微信用户信息分享行为动机有正向影响[4]。陈攀验证了传统的感知有用性并不能很好的解释用户的使用意向,社会影响、使用动机和隐私关注是影响用户使用微信的3个重要因素[5]。郑磊基于TAM框架增加了网络外部性、感知趣味性、感知风险、信任和主观规范等变量,构建模型,对影响微信用户采纳的因素进行研究[6]。可以看出,现有研究多是关注微信的发展、竞争力、用户结构特征、用户持续使用的原因等,对微信的综合研究居多,特定方向研究较少;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微信的便利、用户采纳行为研究居多,风险隐患研究较少。因此,对微信风险与用户风险感知的具体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2感知风险理论的应用研究

感知风险的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的Bauer在1960年从心理学延伸得出的。他认为消费者的任何购买行为都可能无法确切地知道购买的预期结果,而某些结果可能令消费者不愉快[7]。Cox在Bauer的研究基础上更加详细地说明了感知风险的概念[8]。后来,Rosehius、Gronhaung等学者对感知风险的概念进一步进行修正和完善[9]。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不确定性,感知风险一直倍受重视,除沿用经济学感知风险的功能风险、身体风险、时间风险、社会风险、心理风险及财务风险6个维度外,还提出两个新维度——隐私风险和来源风险[1]。根据本研究主题,以感知风险理论为基础的风险因素是影响用户对微信风险感知程度的关键因素。研究者从感知风险的8个维度里选取身体风险、时间风险、心理风险、社会风险、隐私风险和财务风险6个维度来检测用户对微信风险的感知程度。根据数据分析各个风险与用户感知程度间的相关性,验证影响用户风险感知的因素。 感知模型构建与理论假设 2模型构建

综合以上模型与理论,笔者提出了微信用户风险感知程度模型(如图1所示)。 2理论假设

2身体、时间、心理风险

微信内容丰富、使用方便,受到很多用户青睐。部分用户由于微信上发布的新奇内容或与他人联系的便捷,将大量时间用于微信使用,以至于自己户外活动、课外学习等时间越来越少。用户长时间使用微信,就会对其产生依赖性,心理依赖一旦形成,对微信的使用就更加没有限制,形成恶性循环。微信的使用以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为寄托,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对身体是百害而无一利。若用户感知到这3方面风险,就会有限制地使用微信。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2社会风险

微信的社会风险是指用户由于使用微信而造成的盗窃、抢劫等危险事件,以及当今社会的“低头族”等现象。若用户感知到微信带来的社会安全隐患,就会谨慎地使用微信。因此提出假设:

2隐私风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用户在使用微信时,需要注册账号,登记个人信息;在使用过程中,若安全意识薄弱,可能会将个人姓名、手机号、住址等真实信息暴露给他人。若用户感知到微信存在的隐私风险,就会更加理智地使用微信。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5(H5):用户对风险的感知程度与隐私风险正相关。 4财务风险

用户将个人银行卡与微信绑定时需将个人真实信息(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录入该网络平台,这就增加了个人财产的不安全性。微商的盛行,也会增加用户一些不必要的开支。若用户感知到微信存在的财务隐患,就会更加谨慎地使用。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6(H6):用户对风险的感知程度与财务风险正相关。 3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3调查问卷的设计

根据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由图1可知共有7个变量可通过问卷题项测量。本次问卷以感知风险理论为基础,运用定类测量的方法进行问题设计。正式调查之前在研究者的授课班级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进行了1次小样本(20人)的预调查和访谈,在吸取大家反馈意见的基础上对问卷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问卷内容包括3部分:微信用户的基本信息(性别、学历等)、微信的风险以及用户对微信风险的感知程度。问卷的题目类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和矩阵量表题,没有设计开放性题目。其中所有矩阵量表题目均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量表,以1~5表示频率程度,其频率从1到5依次增加,1表示几乎没有,5表示经常。

2问卷调查的投放、回收情况

正式问卷的发布主要通过问卷星进行在线调研,然后,通过各大移动网络平台如QQ、电子邮件和微信对话框等方式投放问卷。问卷调查投放时间持续两周,总共回收问卷599份,为保证回收问卷的质量,剔除所选答案全部相同等不合理问卷,得到有效问卷550份,占问卷总数的9182%。为确保收集数据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对问卷进行信度效度分析。问卷回收后,研究者利用SPSS21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在有效问卷中,调查对象的性别、学历、学科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表1性别、学历、学科结构分析

题目选项数量占比(%)性别男2103818女3406182学历本科生4568291研究生941709学科文科2354273理科1172 27工科12122医学7714 33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