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7 15:57: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新媒体时代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也是解放无产阶级甚至全人类的学说,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也其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指出,理论大众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理论只有大众化掌握了群众,才能改变成物质力量。党的十八大也明确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掌握和实践,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中蕴含的强大的物质力量。总之必须通过不断的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让广大人民可以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最终认同和信仰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人民群众思想和行动的纲领。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一种深奥的理论想要被大众所接受实现大众化,不仅取决于理论本身的吸引力和魅力,还取决于传播的载体。书籍、杂志、报纸、电视、电台等都曾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传统媒体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普及方面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媒体的宣传路径逐渐被各种层出不穷的新媒体路径取代,这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提出了挑战。当然挑战也伴随着机遇,新媒体也代表着更加丰富有效的传播手段,这些手段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更多的可用选择。如何在新媒体时代采用更为先进的传播手段来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目前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选题意义
理论意义:首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得高深难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变得通俗易懂,可以使普通人明白哲学就在他们的生活之中,是他们也能掌握的一门知识,并且对现实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受众从极少数人转换成大众,可以帮助马克思主义哲学突破自身的局限性,从理论神坛重新回到关注实践的生活中来。其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虽然并不是一个全新的
研究课题,但是却是一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发展过程中,始终代表其中心价值观的重要研究内容。其四,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本文的分析,希望能够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行路径,从而帮助增加普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取向的理解和认同。
实践意义:其一,中国现状普遍表现为没有信仰,这在全球的文化现象中都是很少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帮助大众找到自身的信仰或者是重新拾回自己对于信仰的坚持;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来源于现实的,有很多理论对现实生活都是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帮助普通大众切实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本文的分析,通过新媒体的路径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然后让大众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问题,解决日常生活中,面临的一些困难的选择、决定。总而言之,在本文的分析中,在充分认识和利用新媒体的情况下,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的传播,从而加强传播社会正能量,进而重新体现中国在国际间的正面形象的作用。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主要是涉及五个方面,一是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含义;二是讨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代中国具有的意义;三是探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与途径;四是在新媒体的环境下,面对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找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的意义、途径和方法。其中国外的研究主要是在关于新媒体的研究主要是新媒体的界定和新媒体的传播方面,还有少量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传播和新媒体之前各种关系的研究,主要的研究范围还是在国内学者。现在就目前国内外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关理论研究做一些简要的梳理: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涵义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带到了中国,为中国共产党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并且最后能够获得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李雅兴、陈建华(2010)《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的历史贡献》指出毛泽东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于实践,也善于在马克思的辩证法里融入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他还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表达和宣传上的大众化,这些举措都推
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左伟清,刘尚明(2008)则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众”是质,“大”是量。徐国民的看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解读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客观趋势,又是当代中国“大众”的实际需要。
黄俊(2008)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可以被理解为三个过程的辩证统一: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范围来看,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由党内普及走向社会普及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的表现形式来看,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由高深理论走向通俗理论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的维系力量来看,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由制度维系走向群众自觉的过程。邵军则从客体角度解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大众,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俗化。
而朱哲,曾庆勇(2008)分析了大众化与化大众的辩证关系,深刻揭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高耀志从过程论视野中来解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涵义,认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过程。它是大众化理论的形成过程;是理论大众化的普及过程;也是人民大众的践行过程。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重大研究课题,它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丰富的研究内容和相当的研究难度。这是完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课题研究的重要前提也是党中央明确提出的政治任务,党中央为什么要提出大众化的任务。学者们提出他们的看法:
王其炫(2010)《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境遇》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非常重要的,在当下的环境下我们要利用过去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内涵,发展社会主义,增长我国的综合实力。
胡丰顺(2010)认为要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求当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