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康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7 20:56: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康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

开 题 报 告

安农九义校《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康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注重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教育

发展的需要,是现实生活的需要。可以说,关注和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已经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经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都涌向沿海城市就业务工,留下孩子给爷爷奶奶们带,于是大量的留守学生应运而生,据调查统计,我校的留守学生比例高达60%以上,加上电脑的普及、各种网络信息的冲击,学生的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隔代管理,孩子的行为越来越偏激,教师的教育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导致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康健康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那么面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康健康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就成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值得研究的新的重大课题。于是,经过我校老师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我们提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康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课题,并于2010年12月经安岳县教育局2010年度普教科研组同意安农九义校《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康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科研课题小组立项县级课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康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并展开研究。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将推进和深化我县的普教科研工作,有利于解决农村学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达到以下目的:

1.加深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危害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引起教师对解决这种心理健康问题对策的研究,更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有助于引起教师对解决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的研究,切实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懂得感恩;拥有爱心;乐于助人;行为不再偏激;学习方式合理化;学习过程轻松快乐;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2. 找到解决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有助于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

①安农九义校《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康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课题组成员:刘建君、王志刚、王昌贵、周欣函、肖庆,报告执笔:刘建君

—1—

通过研究,有利于找到解决“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有助于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提高我校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进而,推动我校基础教育方法的研究、教师研究队伍的建设,提高学校课题管理与开发研究的能力。

(二)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目前,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约1.3亿人。根据200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200万人。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其家庭问题、学习问题、安全问题、心理问题和品行问题日渐突出。2005年2月27日,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环境不稳定,缺乏父母亲的关爱,部分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出现了一些需要关注、值得关爱的情况。”同时我们注意到,留守儿童特殊的成长环境也衍生出了一些特定的心理发展障碍。我们开展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研究,正是旨在提取我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信息,找到心理问题成因并寻求有效工作措施,做到有针对性施加心理辅导和干预,并为接受学生心理咨询提供参考资讯,以帮助留守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力求规避和消除其特定成长环境所带来的身心发展障碍和风险。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关注儿童面对家庭环境变化适应的过程和更广泛的情景性因素,对于深入、真实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针对性强、有效的建议和对策,将十分有用。

2.找出主要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为以后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等工作奠定基础。

3.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我校“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梳理、分类、总结,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摆脱心理障碍,调节自我。

4.特别关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业成绩差异程度。通过比较,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以便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5.通过课题研究,给农村教师开展留守学生教育提供一些借鉴,使其更好的为以后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因国情的差异性,国外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几年才有的。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把《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作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重

—2—

点课题,成立了强大的研究队伍阵容,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国一些省市县区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大多数课题正处在研究过程中。所不同的,他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歌剧院副院长张礼慧指出,留守学生就近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没有问题,但是他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却令人担心。特别是这些“孤儿”的人格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重庆市政协委员,刘明华指出:“留守孩子因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培养,往往容易患上种种心理病症,如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气,进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喜欢在逃学中找乐趣,有些孩子成为日不进校,夜不归宿的流浪汉。当长辈和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时,他们往往用出走、自杀等过激行为方式来回应,有的甚至拉帮结派干违法乱纪的事。”他提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制。

福建省农调队对3725名“留守孩子”进行的调查发现,与普通孩子相比,这些缺少父母关爱和管束的孩子,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长此以往,他们会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为任性、暴躁等极端的性格。

为加强对留守孩子教育,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安徽安庆市决定从2005年起,在全市启动“留守孩子关爱工程”,出台了六项主要措施。一是建立留首学生档案。二是建设100所寄宿制学校。三是建立关爱帮扶制度。四是设置“亲情电话”。五是铺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六是开展人文关爱活动。

江西省推出“留守孩子关爱工程”,通过各乡镇、各学校建立“三知,三多,三沟通”的新机制。“三知”,即知留守孩子的基本情况,知代管人的基本情况,知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及联系电话;“三多”,即多与留守孩子谈心交心,多开展一些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孩子家里家访;“三沟通”,即教师定期与留守孩子的父母沟通,定期与留守孩子的代管人沟通,定期与校外义务辅导员沟通。

他人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目前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有: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冷漠等特征,由此产生叛逆、厌世等情绪。

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有很多,但这些研究主要是从他们的思想道德养成教育入手,对于其他方面的深入研究不是很多。特别是对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的研究,更是少见。我们的研究问题是:“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到底怎样?存在哪些常见问题?家长和学校应如何面对他们成长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针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现状,学校、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进行干预、矫正?等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