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5 13:10: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换一个角度 另一片天地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走近《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心灵如同洗礼,有了触动,有了思考,下面来谈谈自己粗读过后的一点感受。
王荣生教授认为,主张从教学内容入手,“有利于反映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更妥帖地解释语文教学实践”。因为“教学方法本身的合理与否”和“教学方法使用的合理与否”主是针对教学内容来讲的,也即是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而非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内容。主张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意味着“语文教学研究关注点的转移”。这一观点给我们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课堂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以前我们对语文课堂表面的把握和对课堂教学肤浅的评价
首先,王教授给我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备课标准。
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备课,我们的一线绝大部分老师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将书上讲的教学方法、方式对号入座,尤其是准备公开课时,为了剧场效应,难免会生搬硬套,有时还会为自己教学方法的多样感到窃喜。但往往精彩的预设到了课堂上总不像预想的那样出彩,甚至会莫名其妙地别扭。读了王教授的书,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教学应立足于内容,课堂教学上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合适与否,终而导致能否生成有效课堂的关键。王教授指的内容,有不仅仅是教材,它比教材更宽泛,是根植于学生语文发展的基本取向。因此,教师也未必一定站在既定教材的框框里,应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确定教材的详略、增删,备课者应先将教材读透钻深,因为教师走的多远,才能带着学生走多远。教材只是个依托,要给学生什么,包括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等这些问题教者应着眼于学生当前,
了然于胸。有了这些教师对内容的深刻认识与准确把握,用什么方式去呈现就显得相对自然,学生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徜徉在温厚、精深的语文乐园里,也自然有不吐不快的激情,更不在乎课堂表面的热热闹闹,也疲惫于教师看是多样的蜻蜓点水。此时,平实的教学方法也会显得厚实、经典,一如一本观点新鲜、内容丰富、语言精湛的好书,读者是不太计较封面是否华丽、包装是否精致。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必将走向深处,而非仅仅徘徊在用什么方法去教的浅表。
有了这些认识,我突然感悟到身为教师须“剑气共修”,王教授向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一直在练“剑法招式”,却荒于“修身练气 ”,对教学内容的深透把握、自如利用都须教师先“内练一口气”,多读书,读好书、读透书,那么“外练筋骨皮”,则会水到渠成。
教学内容少而精,本来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也是语文课‘好课’的底线之一。王教授的观点,也就是要我们的语文课多一点夯实,少一些浮华。多一点创新,少一些平庸。
其次,王教授为我们诠释了一种全新的评课观念。
综观长期以来的我们听课评课活动,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评课者包括本人都尊崇于习俗角度,点眼于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以个体直观感受判断是非,最终都归于授课者个人教学艺术,以至于授课者习惯于此种传统做法。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学理的思考,听课者、授课者,评课者都在潜意识里觉察到活动的低效甚至无效,可叹的是众人又都说不出所以然来。
“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也就是审视,反思这堂课教师教了什么,进而探询,考察学生所驻留的学习经验,并考察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联及关联程度。”也就是观课评教要以教学内容为抓手,考察课堂上教师实际教了什么,教师所教
的内容与学生所获得的体验是否一致,与课程目标的是否在一定程度上相符。
事实上,对于评判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得当,是基于能否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而教学目标的达成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两个侧重,观课评教既可从“怎么教”的角度去考察也可从“教什么”的角度去审视。
也将促使“好课”的形态发生重大改变,新课程所标榜的“教师参与课程”“教师成为研究者”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落实。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从学理的层面提出了语文课教学评价的专业准入制度,必将有助于语文教学研究水平的提升,进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与此同时,他还建议我们语文教师重点关注两个关联:第一,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的关联。第二,教了什么与学生实际学了什么的关联。
总而言之,也就是要我们语文老师换一个角度,要思考把知识点如何真正的渗透进孩子们的心中;而不是在考虑如何使课堂形式多样,如何来“取悦”孩子们。从语文教学的内容入手,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合适、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否落实来衡量有效课堂,我们的语文教学定会有另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