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4 4:02: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识字教学渗透汉字文化
作者:陈婷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2年第12期
【摘要】针对教学中存在识字重量不重质的现象,本文提出“字音”、“字形”和“字义”三者相结合的维度来衡量识字的标准,走出识字教学的误区。从汉字历史、造字结构中来探究中国汉字文化,从字音、字形和字义三方面阐述识字教学方法,提升识字教学效果的同时,给学生以汉字文化的滋养。
【关键词】识字;汉字;字音;字形;字义
自2011版本课程标准出台后,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同时社会媒体更是将关注点聚焦到小学生识字量减少的问题上来。面对这样的质问,语文课标研制专家组给出了正面的回答,识字量的调整是从儿童的生理、心理需求出发,提高识字的科学性与效率。事实上对识字量的要求与之前相比存在很大的弹性空间,并不是片面地绝对地将识字量减少。同时,对广大教育者也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如何提高识字的科学性与效率? 一、识字误区
以中年段语文识字教学为例,进入三四年级后识字量相对于低年段有所增加,并对字词的理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识字方面存在以下误区:
第一,汉语拼音基础差,随着时间的推移,发音规则不但没有得到强化反而出现一种倒退现象,给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增加难度。当出现生字新词时,不会拼音,或是只读半边字,造成在识字的第一层次——读音上发生错误。
第二,记忆字形缺乏科学的规律。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字形的记忆存在“图画式”的死记硬背现象,只是个别比划的拼凑而不遵循一定的构字法则去记忆,造成识字效率低下。最容易出错的生字类型有,同音字、形近字、独体字,甚至字形结构倒错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例如“稼”写成“家禾”。
第三,追求词义而忽略字的本义。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学生在解释词语时会用上很多方法,诸如拆字法、猜测法、偏旁部首法、近反义词法、组词法等等,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解释。然而,在字义的精准方面却存在很多偏差,误以为词义就是字义,造成学生在阅读时遇到新词时无法理解的现象,妨碍阅读。
第四,重量不重质。在识字方面,强调识字量的多而忽视了学字的精准,例如不追求字的来源,不讲授字的构字结构与规则,而是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造成学生识字的负担,不但在量上受到影响,同时也无形地在质上给学生设置了屏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识字教学渗透汉字文化
针对以上误区,我们在识字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训练。 第一,对于“字音”温故而知新。
小学一年级最先接触的语言是抽象的汉语拼音,为我们的汉字添加“音”的外衣。儿童在未认识汉字之前,与人交流,认识事物最先使用的工具便是口头语言。因此,识字的基础是“读音”,而中国的汉字本没有所谓“音标”,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交流通畅而将以北方口音为准的方言定为标准普通话,将汉字注音拉丁化,这才有了我们的汉语拼音。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将中国汉字与拼音的渊源阐述清楚,这样学生自然从根源上明白,“音”只是口语的一种发音,没有任何意义。
拼音在小学低年段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学生阅读的工具,同时是学生识字,认识世界的有效抓手,它的工具性显露无疑。但到了中年段后对拼音的要求有所下降,教学中更注重字形与字义的把握,因此,学生的拼音法则在不断遗忘,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学生,他们在新的汉字海洋里茫然前行而一无所获。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醒与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并攻破个别学生的拼音障碍,以致在音准方面扫除障碍。以利于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朗诵水平的提升。 第二,对于“字形”,归类寻源。
《说文解字》将字的构造分为六种,分别为:象形、指事(独体字造法)、形声、会意(合体字造法)、转注和假借。而在小学中低年段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是象形字、形声字和会意字,这符合儿童形象思维与直观思维的基本特点,有利于对汉字的识别与记忆。
因此,在小学中低年段加强字形归类的教学显得至关重要。以象形文字为例,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好似一弯明月,“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马”字则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一点,宛如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见之形态。由于象形文字的直观性,特别吸引低年段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可以将一系列象形字以归类的方式呈现,学生不但能同时学到很多生字,而且能自然地将其归入象形文字一类,当出现行的象形文字时,学生会用已知的经验来判断字形的构造,提高识字效率。
将字形归类过程中,学生对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等结构类型已经非常了解,但在识字时却不能自觉主动地进行归类学习,将已有经验废弃在头脑的荒滩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时刻提醒学生进行归类学习。
识字方式多元化,游戏化。可以编制口诀,编写字谜。例如“王先生白先生坐在石头上”则为“碧”;“心字头上一把刀”则为“忍”等。一方面能激发学生主动编口诀和字谜的兴趣,另一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面在编纂的过程中也识字了字形结构与写法。儿童的天性就是游戏,何不让我们的识字教学也充满游戏色彩呢?
追根寻源,渗透汉字文化。中国汉字经过千百年的演化,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需要教师有善于钻研的精神,将蕴藏着的精神食粮挖掘出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例如教学“染”字,这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字,古时的染料,是由植物的汁液萃取而成,因而“木”为底;染色时必须加入水进行调和做成染料,因而必有“水”;而古时传统的染坊做工需要九道工序,因而有“九”,这才成了现在所写的“染”字。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吸引学生听历史听来历的兴趣,而且了解了染坊文化,同时也将染字的写法深刻地印刻在头脑中。
第三,对于“字义”,追根溯源,多元解读。低年段更多关注的是字形是否写正确,通常只要求学生掌握字的最常用含义,而忽略了字根字源的教学以及引申义的演变,因此,学生在遇到陌生词语的时候不能有效转化,没有多元的提升,学生对“字”的理解也就停留在第二层面,并未真正理解字的含义,从字、形、义三者相协调的标准来看,学生并为真正地“识字”。 以会意字为例,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表达汉字的本义;“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这些都是很容易为中低年段的学生所掌握的汉字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词汇,才能更多地理解字义。组词的丰富性则带来字义的不断延伸。例如“屈”,做“屈折”时意为“使弯曲,与伸相对”。做“屈服”时,意为“低头,降服”;做“冤屈”时,意为“冤枉,叫人不痛快”。扩词的同时不断扩充延伸字的含义,学生在多元的解释中丰富字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掌握方法,举一反三。组词法、近反义词法、偏旁法等来解释字义。以形声字为例,形声字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虽然它的出现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之后,却是儿童易于掌握的一种构字法则。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显著特征易于让学生记住读音,字形和意义,可谓一箭三雕。例如在教学“衷”时,此字的机构特征不如左右结构的字形明显,学生在学习时会觉得比较抽象,“中”表音,“衣”表意,因而“衷”的本义则是贴身的内衣,后进而引申为内心。这样学生就能够将这个抽象的字形形象化,并且能深刻地理解字的本义。再“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这种简单地归类识别字义的方法易于让学生掌握,并迁移到自主学习过程中。
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教授归类方法,仔细观察字形,发挥丰富想象,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汉字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让学生的脑中充盈文化的精髓,让识字历程充满艺术,让质与量共生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