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21:55: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基于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价值分析
作者:刘荣花 等
来源:《价值工程》2012年第24期
摘要: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理论探索发展基础等进行了回顾和探讨,旨在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和谐与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Abstract: Using the literature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paper reviewed and discussed theory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foundation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which is designed for the harmonious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关键词: 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Key words: mass sports;competitive sports;coordinate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4-0320-02 0 引言
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我国运动健儿在竞技体育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其中,金牌51块,银牌21块,铜牌28块,我们居金牌榜第一名、奖牌榜第二名,这是我国奥运史的光辉顶点。然而在此骄人的成绩背后,以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审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的关系,是否应该理性的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竞技体育的成绩能否说明我国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是否协调发展?在“后奥运时代”如何构建两者之间的合理关系,是现时我国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1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关系理论探索回顾
近十几年来,学界关于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关系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大致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普及与提高说”观点。这首先认为体育事业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提高和普及,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此理论,就是搞好了“群众体育”就能搞好“竞技运动”,而抓好了竞技体育,群众体育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是有局限性的。二是“相对独立说”。这认为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本质上是增强体质的教育。而“竞技体育”是一种身体活动,它有一定的规则,有挑战性,并能达到娱乐的目的,这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实践中只能重一方面而轻另一方面[2]。这种观点过分突出和强调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二元对立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而否认了两者融合的可能性。三是“互补关系学说”。这一说法认为体育的高度分化出现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他们之间本质相同、形态不同,二者相互依存、在功能上互为补充。互补关系强调的是二者的联系。某种程度上让人们对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3]。四是“相互取予说”。认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是整个体育系统的相异的两个子系统,在各自规律的指引下运行和发展是二者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我们不得不承认二者不是完全相同的,但是也要肯定他们之间是有可能融合的,这取决于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身体活动的相同点以及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子系统的开放性[4]。 2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
2.1 制度保障 回顾建国至今60周年的体育事业发展历史,党和国家对体育事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制度保障上为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时体现群众体育综合指导性政策的主要有《全民健身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文件”,中央8号文件指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而竞技体育主要有“奥运争光计划”,《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我国竞技体育的水平,使我国竞技体育水平跻身于世界前列,这主要得益于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
2.2 经济水平 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GDP值越来越大,人们收入越来越多,这些都为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伟大前途打下了物质基础,国家给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提供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随着中国逐步进入“小康”社会,人民生活越来越好,恩格尔系数越来越低,就越来越重视体育事业。而在这种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下,我国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体育事业将向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的方向转变和发展,不仅要实施《奥运争光计划》,还要不断鼓励全民健身,用尽可能多的方式促进、协调与指导群众体育,使国民素质越来越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之策略
3.1 以科学发展观的视角重新审视体育 “发展要依靠人,发展是为了人”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6]。只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推进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分析和思考我国的体育现象,体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体育,而不是以人之外的精神或物质为本的体育。从体育成为人的基本权利角度出发,以人为本的体育应当是全体人民共享的体育,而不是一部分人或小圈子的体育[7]。因此,群众体育的发展作为体育事业的一块短板,政府应在体育政策、资源配置、社会化管理等方面有所作为,从而推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使体育成为人们自觉自主的实践活动和文明的生活方式。
3.2 转变体育的发展理念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这必然离不开体育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全民的体质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硬实力建设,直接反映国民素质基础水平和军队战斗力。当体育被看成文化现象时,不断推广体育事业,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则直接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建设;体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公益性事业,能享受体育发展带来的好处的人不断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加,本身就表现出了国力的增强和社会的进步。为此,要更好地发展我国体育事业,一方面要保持现有的奥运竞技优势,让我们参加的项目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要更多的开展体育健身活动,让国民普遍享受体育带来的好处,开创新的实力增长点。如果保持前者不能使我们更好地完成后者,我们宁可放缓前者,把体育工作的重点真正转移到实现公益性、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之上。体育与每个人的根本利益都息息相关,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发展理念,使体育的健身、娱乐、教育、经济等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使全体人民共创共享体育发展的成果。
3.3 完善“举国体制” 我国竞技体育实行的是“举国体制”。这一体制体现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举国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高速发展的制胜法宝和成功关键。即使今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达到了小康水平,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可以肯定我们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这一体制在世界体育的竞技场上保持和争取更大的成绩。[8]但自从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后,特别是在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后,这一体制暴露了不少的缺点,存在较多的问题,有学者建议取消竞技体育的“举国体育”,笔者认为应对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提高“举国体制”的效率,而不是完全取消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
3.4 调整体育资源的配置 我国的群众体育是在一个没有其所赖于生存传统的社会环境兴起的,并且是在整个社会的转型时期启动的,这就决定了中国群众体育开展的艰难性。群众体育在中国兴起至今的近十几年当中,各级政府也对群众体育进行了一定的投资,但各种资源的注入明显以竞技体育为主,导致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发展极不平衡。以高度集中的“举国体制”为基础上,竞技体育不断取得进步,由于我国对竞技体育投入的力度非常大,群众体育发展不快,以至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不能协调发展,这给我国的体育强国战略提出了难题。发展竞技体育要高度重视群众体育,这是关系到全国人民健康的根本问题,为此我们要把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结合起来,促进二者协调发展,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不管牺牲哪个都将阻碍体育的整体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国家在进行体育资源配置在现时应优先考虑群众体育的开展。 4 结束语
要看一个国家是不是体育强国,只看竞技体育的金牌是不够的,还要看全民健身运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是随着我国社会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人们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而逐步形成的。因此,改变以往单纯注重竞技体育的弊端,认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相互依靠、相互渗透的关系,重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是体育运动自身发展的规律,也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2][4]裴立新.从“普及提高”到“相对独立”再到“相互取予”——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关系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8,29(1):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