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四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说课稿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1 22:57: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四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说课稿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高中历史选修四第四单元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本课的设计理念是:依据现代教学理论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在设计时始终坚持把学生放在首位,使之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仅仅是组织者,引导者和解惑者,更多地在于引导学生善于从现实中挖掘历史,培养历史思维的想象力和洞察力,更多地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学习的真谛:为现实服务,为人类自身的发展服务。接下来我将从六个方面具体阐述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第一:教材分析;第二:教学目标;第三:重点难点;第四:教法学法;第五:教学过程;第六: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选修四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的第一课。所谓“亚洲觉醒”不仅指亚洲人民掀起反帝反封建斗争,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更是指亚洲资产阶级从改良走上革命,走上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中国的孙中山、印度的甘地和土耳其的凯末尔。而作为亚洲觉醒先驱的第一课,是同学们所熟知的孙中山,可引导学生充分把握孙中山基本活动的基础上,恰当分析和评价其在领导国家民族民主运动中的影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学习后两课,最终可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中理解“亚洲觉醒”的真正含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概述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 。 过程与方法:评价孙中山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认识孙中山的政治理念,感受其百折不挠、追寻救国之路的探索精神和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 三、重点难点

基于对“课标”的解读,教材、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1) 重点:概述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

(2) 难点:感受中山精神;评价孙中山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3)教材处理:

本课分五目,第一目弃医从政图谋救国,第二目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第三目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第四目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第五目促成国共合作。 依据化繁为简、突出主干的原则.本课一些基础知识如孙中山的为中国的民主共和斗争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通过学生预习解决. 将教材整合为孙中山的主要事迹和评价两大问题. 突出重点难点的分析。 四、教学与学法

1.学情分析:

(1)本课面对的是高二学生,学生经过高一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高中历史学习的一般方法,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2)通过对选修4第一专题的学习,学生对于评说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具备了评价孙中山的方法基础。

(3)通过必修1和必修3的学习对孙中山的有关史实已有一定的认知,具备了孙中山的知识基础。 (4)对于高二文科生来讲,需要重点培养学生提炼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为,目前高考试题情景新,阅读量大,在限定时间内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它分析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来讲难度较大。 2. 拟用教法:

(1)情境创设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优点,补充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合作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史料,加强合作探究,以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法指导:

(1)自主阅读归纳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阅读归纳、概括本课的历史脉络,特别是本课的基本线索,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

1 / 4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四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说课稿

(2)合作探究学习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现实导入,开始新课

2011年适逢辛亥革命100周年,孙中山领导下的辛亥革命是中国20世纪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在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同时,我们也应深切缅怀这场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先生。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现实的敏锐力,历史思维的洞察力和想象力,意在培养学生从现实中挖掘历史知识的能力,因为近年来高考试题频繁考查时政热点,因为现实就是历史的积淀和延续,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

第二环节:设景激趣,掌握基础——孙中山的重大事迹

设计情境:为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孙中山博物馆特举办了一场名为《孙中山先生图文展》的活动。如果你是孙中山博物馆的解说员,请从下列前5个阶段向游客解说孙中山先生的重大事迹。(要求:能抓住孙中山先生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语言简洁、流畅,声音响亮)附:

1、弃医从政,走向共和篇 2、创立政党,构想共和篇 3、领导革命,建立共和篇 4、继续斗争,捍卫共和篇 5、晚年绝唱,国共合作篇 6、扶病北上,谋求统一篇

关于孙中山先生的重大事迹,教材用了7页来讲述,如何让学生能迅速有效地提炼本课的基础知识,并理清其发展线索呢?我将孙中山先生的重大事件分为6个阶段,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自行整理归纳。在此过程中,教师只需点拨引导,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

设计意图:历史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究学习方式的养成,该设计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和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淡化教师和学生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直接依赖,变原有的“教教材”为“用教材”,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我们理清孙中山一生的重大事迹后,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孙中山先生的政治理念。请看

第三环节:历史“穿越”,深化认识——孙中山的政治理念及评价

1、首先播放视频《孙中山的政治理念》,然后引导学生提取出视频中的有效信息:孙中山的政治理念(关注民主、民生、法治)和三民主义思想等。

在了解孙中山的政治理念之后,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孙中山的政治理念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探究一:有游客认为:中山先生去世太早,享年不到六十。如果他像毛、邓或蒋一样长寿,中国的现代历史将完全不同。中山先生的壮年辞世,这与其说是他的不幸,毋宁说是中国人的不幸。试就上述观点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关于这一问题的处理,只需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即可。 3、历史“穿越”,对话孙中山————探究孙中山先生的政治理念能否最终实现。

设计意图: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常出现开放性试题,它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发散思维能力。这一设计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孙中山的政治理念,通过探究活动和历史“穿越”与孙中山对话,探究孙中山先生的政治理念能否最终实现。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孙中山先生的政治理念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又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在学生掌握了孙中山的政治理念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之后,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其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四环节:以史为鉴,感悟现实——孙中山政治理念的现实意义

探究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在走向国富民强的道路上不断探索,1978年以来,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辉煌。在民主、民生、法治等词汇越来越受关注的时代,当温总在2010年年初声言要让人民生活得幸福和有尊严时,我希望我们能从中山先生那里获得更多启示。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教师进行总结性阐述:

2 / 4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四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说课稿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不仅在20世纪初代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而且孙中山先生注重民主、民生、法治等建设,对今天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仍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设计意图:历史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发挥史鉴功能。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不能只关注课本,还要关注社会;不能只看到历史课本知识,还应该看到历史对现实的价值。应教会学生关注和审视现实,带着思辨的眼睛和思想的大脑去学习和感悟历史,在学史中观察社会,生成智慧,服务现实.

最后由教师总结,孙中山的政治理念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大现实意义,其高尚的精神品质更值得我们学习。

第五环节:情感升华,拓展延伸——孙中山精神的内涵及启示。

探究三: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是什么精神在支撑他,使他“愈挫愈勇”?体现了他的哪些精神品质?从中山精神中你认为应如何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探究何为中山精神,并思考中山精神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哪些启示?通过学习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反思和领悟功能,变教师“言传”为学生自己“意会”, 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能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提供精神和动力支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全面了解孙中山一生的重大事迹及其政治理念,深刻感受到中山精神的伟大,那么我们如何评价孙中山呢?请看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巩固强化——科学评价孙中山

1、孙中山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2、他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促成国共合作,对中国和世界革命产生深远影响。

3、孙中山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领导中国人民结束旧时代,开拓新时代,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亚洲觉醒的先驱,是中国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

4、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不可避免的有其软弱性、妥协性。 学以致用,接下来请同学们看第四个问题,让我们来自我检测一下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 第七环节:论从史出, 发散思维——课堂练习

探究四:材料一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中国革命纪录》

材料二 今日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吾民生主义尚未著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些事。

(1) 据材料概括孙中山辞职的原因。对袁抱有幻想,认为革命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重心转向解决民

生问题。

(2)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孙中山的辞职作何评价?

观点一:大局为重,不恋权位,光明磊落;观点二:对袁的政治面目认识不清,给民主共和造成损失,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国内外形势所迫,他只能选择辞职,不必苛求。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将用这样的板书设计,提炼出重要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便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六、板书设计

1、弃医从政,走向共和篇 2、创立政党,构想共和篇 3、领导革命,建立共和篇 4、继续斗争,捍卫共和篇 5、晚年绝唱,国共合作篇 6、扶病北上,谋求统一篇

课外探究:探究四:请结合史实探究孙中山一生完成了哪四次重大转变?试分析其转变的原因。 温馨提示: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