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6 2:55: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9成人高考《教育理论》教育学备考讲义(7)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二节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马克思是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因而对人的全面发展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水平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此外,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个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沦依据。它的内容主要要有以下几点:
(二)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考察发现,是第一次大分工,即城市和农村的分离,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因为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加剧,人的片面发展日益加深,人的身心发展更加畸形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达到顶点。它使一部分人的体力发展基础遭到破坏,使另一部分人的智力发展基础受到摧残。所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是人的片面发展的主要特征。
(三)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的发展和巨大的提升。这种机器大工业生产能够缩短劳动时间,减轻劳动强度,为劳动者全面发展提供了时间条件、精神条件和可能,使劳动者有时问、
有精力从事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学习和研究,从事多方面的活动有了可能。
机器大工业生产向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和社会需要。马克思认为,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组织持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样,它持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持续地把大量资本和大批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投到另一个生产部门。所以,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也就是说,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技术基础要求工人持续流动,持续改变职能,适合劳动的持续变换,也要求工人必须多方面地发展。不但熟悉特殊的工业技术,还要掌握普遍的原理;不但要知道个别机器操作原理,还要懂得一般原理。还要求工人必须把实践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会发明创造,革新技术。所以,机器大工业生产客观上要求工人全面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生产者,从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四)礼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 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能完全实现。其主要原因是资水主义社会存有着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个不可克服的矛盾。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逐步实现。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方法。他在《资本论》中说过;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仪是提升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 二、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社会生产方式是确立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首先,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什么水平,对培养的人及其要求就提到什么水准。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充当生产斗争的工具。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
的主要形态是以自然经济和手工生产为主,在这种生产力水平下,劳动力并不需要极大的文化素质,所以,培养劳动力不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因为机器大工业生产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所以对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这时,培养劳动力和科技人才就成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是知识经济,所以,培养人的知识创新水平、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就自然成为学校教育目的的重要内容。
其次,教育口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制度、政治设施的制约。教育的另一个基本职能是充肖政治斗争的工具,为一定的社会集团服务。生产关系的形态,以所有制为根据,能够分为两种: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在前一种生产关系中,教育是为劳动人民服务和培养人才;在后一种生产关系中,学校教育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和培养人才。
三、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教育为社会服务,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一个个具体的人是教育的对象。每个人有不同的禀赋,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特殊才能。我们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把学生当做一种能够任意塑造的材料,不考虑他的具体特点,只考虑社会的统一要求,就很容易把学生培养成为没有个性的“标准件”,就会埋没大量的可造之才。教育家孔子重视“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不同的培养方向。所以,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我们在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中,根据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提出“培养个性特长”的要求。 四、相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在确立教育目的的问题上,教育有两种理论,即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一)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沦认为,确立教育日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需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而不足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代表性人物是卢梭。他认为,人生下来是好的,不过一到了人的手中就变坏了。他看到了当时社会反动、恶的一面,实际上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其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二)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沦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因为个人生括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的门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教育质量和效果能够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代表性人物有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等。
在西方教育,因为对个人与社会这个对关系有不同看法,有的更加重视个人的作用与地位,有的更加重视社会的作用与地位,他们往往把二者的关系看做是完全对立的关系,因而在确立教育目的时,就出现了对立的观点。也有的学者试图调和二者的关系(比如怀特),但并没有真正解决此问题。我们认为,个人和社会既有相瓦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又有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所以,确立教育目的时应该考虑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