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人员岗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22:07: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作业人员岗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一、总 则

1.为了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规范工程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文明施工准则,以控制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健康,特制订本规程。

2.本规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发布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国家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并遵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行安全技术规程及相关施工机械设备运行、保养规程的要求进行编制。

3.本规程规定了参加工程施工作业人员安全、文明施工的行为规范。

4.本规程适用于工程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安全技术管理,安全防护与安全文明施工。 5.参加工程施工的作业人员应熟悉掌握本专业工程的安全技术要求,严格遵守本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并应熟悉、掌握和遵守配合本工种作业的相关工程的安全操作规程。

6. 班组(队)长,每日上班前,必须召集所辖班组(队)全体人员,针对当天任务,结合安全技术措施内容和作业环境、设施、设备安全状况及本班组(队)人员技术素质、安全知识、自我保护意识以及思想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班前活动,提出具体注意事项,跟踪落实,并做好活动记录。

7.班组(队)长和班组(队)专(兼)职安全员必须每日上班前对作业环境、设施、设备进行认真检查,发现不安全隐患,立即解决;重大隐患,报告领导进行认真检查,发现不安全隐患,立即解决;重大隐患,报告领导解决,严禁冒险作业。作业过程中应巡视检查,随时纠正违章行为,解决新的不安全隐患;下班前进行确认检查,机电设备是否拉闸、断电、门上锁,用火是否熄灭,施工垃圾自产自清,日产日清,活完料净场地清,确认无误,方可离开现场。

8.新近参加工程施工的作业人员,作业前,应对本规程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现场作业。

9.坚持定期培训教育制度,施工作业人员应每年进行一次本专业安全技术和本标准的学习、培训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能上岗。

10.施工现场的各种安全设施、设备和警告、安全标志等未经领导和主管安全管理人员同意不得任意拆除和随意挪动。

11.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工,不得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工作。

二、基本规定

1.凡从事土建施工及机电设备安装、运行、维修、金属加工、电气作业、起重运输等工种应遵守相关行业的安全技术规程。各专业工种应熟悉本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及相关工程安全技术规程。

2.作业人员应执行党和国家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的政策,法令和规定。

3.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不准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工作中不准说笑打闹,不准做与工作无关的事,上班前严禁喝酒。

4.未经领导许可,不得将自己的工作交给别人,更不得随意操作别人的机械设备。 5.工作前应按规定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工作时严禁赤膊,赤脚,穿拖鞋,凉鞋,高跟鞋,敞衣,戴头巾,围巾,穿背心等。

6.不要靠在机器的栏杆,防护罩上,以及在皮带机上休息。施工现场行走要注意安全,不得攀登脚手架、井字架、龙门架、外用电梯。禁止乘坐非乘人的垂直运输设备上。

7.上下班应按规定的道路行走,注意各种危险标志和信号,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8.禁止进入正在运行的挖土机,起重机或吊索等起重设备旋转半径的下方,严禁在

吊物下通过和停留。

9.易燃,易爆等危险场所严禁吸烟和明火作业。不得在有毒,粉尘生产场所进餐,饮水。

10.禁止一切人员在坑内,洞口,陡坡下等危险处休息。在沟、槽、坑内作业必须经常检查沟、槽、坑壁的稳定状况,上下沟、槽、坑必须走坡道或梯子。

11.严禁在同一断面或其附近,进行上下双层作业。若无法避免时,应有可靠的安全措施。

12..洞内作业前,应检查和排除一切有害气体后,方可进行工作。

13. 施工现场所有材料,应安指定地点堆放;进行拆除工作,拆下的材料应随拆随清,不能妨碍交通。

14.检查,修理机械,电气设备时,应停电挂标志牌,标志牌应谁挂谁取。合闸前应检查确认无人后方可合闸。禁止机械在运转时加油,拭擦或修理工作。

15.工作前应认真检查所使用的各种设备,附件,工具等,发现不安全因素时,应立即进行检修或向有关领导报告,严禁使用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设备和工具。

16.各种机电设备上的信号装置,防护装置,保险装置应经常检查其灵敏性,保持齐全有效。

17.使用电钻等手持电动工具,除有良好的接地保护等安全措施外,还应戴绝缘手套。

18.非电气人员不准操作电气设备。严禁在电线上挂晒衣服及其他物品。

19.机械的运转部分及导轨面上等部位严禁放置各种工器具,夹刀具等物品,设备运转中严禁调整安全防护装置及给转动部位加润滑油,操作者离开岗位时,应停机,停电。

20.按设备维修,保养制度规定,认真做好设备维修保养工作,使设备经常保持整洁,润滑良好,保证设备安全运转,同时做好交接班工作。

21.搞好文明生产,工作地点及通道应保持整洁畅通,物件堆放应整齐,稳固。行车道,厂区重要通道严禁堆放杂物,并按规定保持一定距离。

22.严格执行消防制度,各种消防工具,器材要经常保持良好,不准乱用,乱迁。 23.变配电室、煤空压机站、发电机房、锅炉房、油库、危险品库等要害部位,非本岗位人员未经批准严禁入内。

24. 施工现场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学徒工必须办理学习证,在监护人的指导下操作,严禁无证作业。非特种设备操作人员,严禁安装,维修和动用特种设备。

25.发生重大事故或恶性未遂事故时,要及时抢救,并要保护好现场,及时报告。

三、施工供风、供水、用电 (一)空压机工

1.作业人员应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取得上岗资格证书并掌握本操作规程后,方可上岗作业。

2.作业人员应严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岗,严禁酒后操作。

3.空压机房应保持清洁和干燥。防止空压机的电动机受潮或吸入尘土。

4.不得将汽油,油棉纱等易燃易爆物品存放在机房内和储气罐附近,并定期检查消防设施。

5.储气罐存放处应通风良好。距储气罐15m以内不得进行焊接或热加工作业。 6.空压机在运行过程中不得对其进行维护保养及检修工作。

7.安装或检修后的空压机,应进行试运转,确认性能可靠后方可带负荷运行。 8.操作高压开关柜,必须站在绝缘胶皮垫上,并戴上绝缘手套。

9.严禁使用汽油或煤油清洗空压机的空气滤清器,气缸和其它压缩空气管路等零

件。不得用燃烧方法清除管道油污。

10.用压缩空气吹洗零件时,严禁将管口对着人体或其它设备。

11.内燃机冷却水温过高需要打开水箱盖时,应戴手套或用厚布衬垫,人的面部应避开水箱口。

12.加油时严禁吸烟和接近明火源。 13.移动式油动空压机

13.1启动前的检查与准备:

13.1.1各连接部分应紧固可靠,各运转部分和阀门应动作灵活,加满冷却水;检查并 添加燃油,润滑油;检查各油,水,气管道有无渗漏。 13.1.2应确认柴油机减压杆放在启动位置。 13.1.3应确认燃油调整杆放在低速位置。 13.1.4应确认主离合器处于分离状态。

13.1.5各防护装置齐全良好,储气罐内无存水。 13.2启动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13.2.1分离起动机离合器,打开汽油箱油阀。 13.2.2接通点火线路,将化油器风门关闭。

13.2.3套上起动手轮,缓慢转动至感觉手轮的阻力较大时,急速转动2~3次后,打开化油器风门,再转动手轮,直到发动为止。

13.3启动柴油机应遵守下列规定:

13.3.1起动机运转预热后,方可将变速箱手柄搬到高速位置。

13.3.2将接合机手柄向后拉,使起动机小齿轮与柴油机飞轮齿圈啮合。若啮合不顺,可短暂接合起动机离合器。

13.3.3松开调速器弯杆,将离合器手柄后拉,平稳地接合起动机离合器。

13.3.4起动机以正常转速带动柴油机,将减压杆手柄推向预热位置,待柴油机运转加热后,把燃油调整杆放在中间位置,再将减压杆推向工作位置。

13.3.5应密切注视机油压力。

13.3.6柴油机发动后,及时将起动机离合器分离,关闭汽油箱油阀,待汽缸内汽油烧完后切断点火线路,停止起动机,起动机连续运转时间不得超过15 min。

13.3.7柴油机启动后,必须分别用低速,中速,额定转速进行加热运转,同时注意各仪表读数是否正常,水温升至55℃以上后,方可带负荷运转。

13.4运转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13.4.1注意柴油机仪表读数,倾听机械运转声音是否正常。如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机检查。

13.4.2空压机的排气温度不得超过160℃,润滑油温度为50℃~85℃,润滑油压力应为98kpa~294kpa,但不得低于98kpa。

13.4.3储气罐内最大压力不许超过铭牌规定的压力。 13.4.4所有连接部分不得有漏气,漏油或松动现象。

13.4.5每工作2h~4h,应开启中间冷却器和储气罐的冷凝油水排放门1~2次。 13.4.6搞好机器的清洁工作。空压机长时间连续运转后,禁止用冷水冲洗。 13.5停机应遵守下列规定:

13.5.1停机时须逐渐开启储气罐的排气阀,使气压逐渐降低,并相应地降低柴油机转速,使空压机在无负荷,转速在550r/min~600r/min情况下运转5min~10 min。

13.5.2脱开主离合器,空压机停止运转。

13.5.3将柴油机转速降至500r/min~550r/min,继续运转5 min,然后停止供油,使柴油机停止运转。

13.5.4关闭柴油机出油阀。

13.5.5冬季温度低于+5℃时,停机后应立即放尽未加防冻液的冷却水。 13.5.6其它机型起动,运转,停机等操作按其说明书执行。 14.固定式电动空压机

14.1启动前的准备和检查:

14.1.1清除机体和电动机附近的工具和杂物,并清扫干净。 14.1.2曲轴箱中的油质和油量应符合要求。

14.1.3压气管路各阀门开闭应灵活,并处于开机前的位置。

14.1.4长期停机后,应向齿轮油泵内注满机油,摇动齿轮油泵使油压升到100Kpa以上。

14.1.5各联接部位无松动现象,安全防护装置应齐全可靠,电动机及电气设备应正常,并应保证电器设备的外壳有良好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大于4Ω;起动设备动作灵活,操作把手应置于零位,油断路器在断开位置,可控硅励磁装置所有开关均处于停机位置。

14.1.6中间冷却器如有气压,应进行排放;调节卸荷器,使空压机处于无负荷状态。 14.1.7打开冷却器进水阀,并调至适宜流量;向注油器内注入清洁的压缩机油至规定高度,摇动注油器手柄,向汽缸内注油,并确认油已进入气缸。

14.2运转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14.2.1各仪表指示,各部油位,油温,油压,水温,排气温度及气压等应符合要求: 14.2.2电动机及机械部分应无异常响声和震动,电气各部运行正常无过热现象,电流表,电压表的指示应在规定范围内。

14.2.3注油器工作应正常。

14.2.4中间冷却器及各管路等部位无漏水,漏气等现象。

14.2.5冷却水流量应均匀,不得有间歇性的排气及冒气泡等现象。 14.2.6卸荷器和安全阀压力调定后不得变动。

14.2.7中间冷却器及储气罐内积水和油每班应排放2~3次。 14.2.8各部螺丝,销子无松动现象。

14.3空压机运行中发现下列情况之一时,作业人员应停机检查: 14.3.1压缩机发生严重漏气或漏水;冷却水突然中断。

14.3.2润滑油压力降到100Kpa以下或突然中断;润滑油温度过高。 14.3.3中间压力,二级排气压力或排气温度超过允许范围。 14.3.4电流表,压力表,温度表指示值突然超过规定。

14.3.5压缩机或电动机有不正常声响。电动机的滑环和电刷间,有严重跳火现象。 14.4作业人员在停机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14.4.1应逐渐关闭减荷阀门,使空压机空载运转。

14.4.2应先关小冷却水的进水阀门,15min后全部关闭。 14.4.3排放冷却水须待水温降到60℃以下后进行。

14.4.4空压机日常维护保养及检修的废弃物(含油料)应集中保管处理,不应乱扔乱倒。

(二)柴油发电机工

1.作业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熟悉掌握发电机的性能,构造,原理及维护保养方法,并经考试合格方准独立操作。

2.不得将燃油或其它易燃物品存放在发电机附近,并熟悉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如发生火警时,应迅速切断电源。

3.飞轮及发电机部分应围有防护栏杆,发动机的排气管应装有消声器,并接至室外。

4.机房内严禁燃烧木柴或油料取暖。若采用电炉等保暖时,炉子应远离燃油箱,并应有防范措施。

5.发电机在起动前,应检查各部整洁情况,接头联接和绝缘情况,配电器和操纵设备是否正常,电刷有否卡住,各部螺丝是否紧固,整流子或滑环应用布擦净。

6.起动前应检查柴油发动机的储气瓶压力,机油油位,燃油箱油位。

7.检查一切连接发电机与线路的开关,励磁机磁场变阻器应在电阻最大位置,发电机及有关设备应完好,临时短路线应拆除。

8.发电机周围无障碍物及遗留工具,机内无异物,\盘车\时转动应灵活,可动部分与固定部分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各部润滑系统正常,油杯完好无缺。

9.发电机在运行时,即使未加励磁,亦应认为带有电压,禁止在线路上工作和用手接触高压线或进行清扫工作。

10.电气设备上的标示牌,未经工作负责人同意,不得随意移动。 11.发电机组和配电屏装设的安全保护装置,不得任意拆除。

12.发电机组不得带病工作和超负荷运转,发现不正常情况,应停机检查。 13.发电机运行时,严禁人体接触带电部分。带电作业时,应有绝缘防护措施。 14.发电机运行中,操作人员不得离开机械,应经常倾听机械各部声响,留心观察仪表,并触摸轴承等转动部分有无过热现象。发现不正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机检查,找出原因排除故障后方可继续工作。

15.发电机在运行中,禁止任何保养,修理和调整工作。

16.发电机在运行中检查整流子和滑环时,操作工人应穿绝缘胶鞋,戴胶手套,并在靠近励磁机和转子滑环的地板上加铺胶皮垫。

17.发电机检修后开始运行前,应检查转子与定子间有无工具或其它材料遗留在内,以免运转时损坏发电机。

18.发电机带电部分,即使绝缘良好,亦不准用手触摸;试验是否带电时,须用试电笔或查看仪表。

19.发电机运行时升高的温度不得超过制造厂规定数值,如发现温度过高时,应停机慢慢冷却(不准用水灌浇)并查明原因后予以消除。

20.长期停用的发电机,励磁机应定期测量电机及操作回路的绝缘电阻,其值应不小于1MΩ/Kv。

21.不得在柴油发动机运行过程中擦拭机组。

22.其它有关并列与解列,不正常运行与主要故障处理,停机,日常保养,交接班规则等应遵照《施工机械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有关规定执行。

(三)外线电工

1.作业人员必须经专业安全技术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书后,方可上岗操作。非电工严禁进行电气作业。

2.作业人员应符合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标准的规定,并应掌握触电急救的基本知识。

3.外线电工应有两人以上共同作业,其中由一人进行监护,严禁独自一人带电作业。 4.登杆人员在登杆前,应对杆上情况和上杆后的工作顺序,了解清楚,做好准备。 5.登杆前,应检查所用的工器具,如踩板或脚扣,绳索,滑轮,紧线器,工具袋等是否紧固适用。安全带是否完好可靠。

6.外线电工应穿长袖长裤工作服,登杆前应将衣袖裤腿扣好扎紧。 7.电杆根部腐朽或未夯埋牢固,电杆倾斜,拉线不妥时禁止登杆。

8.五级以上大风,大雪,雷雨,大雾及体力不佳,精神恍惚者禁止登杆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