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单元测试(一)++Word版含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5 17:56: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8-2019学年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

赏》第一单元训练卷

号位语 文 (一)

封座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 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密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 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号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不场考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订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装 号证①近代以来,西风东渐。“五四”以后,西风狂飙。随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进考准一步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中国的传统礼教自然成了众矢之的。礼教从古代文化 只 价值体系的高处跌落下来,变成抬不起头的概念。时至今日,一提到“礼教”,似 乎就意味着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是束缚人、摧残人的坏东西,唯恐避之不 及;但说起“礼仪”,人们却并不反感。

卷 ②“礼仪”源自典籍《仪礼》——儒家十三经之一,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 名姓“礼教”,其原义就是礼仪的教育。然而,在今天的汉语语义场中,礼仪仍是一个 此 正面、光辉的词语,而礼教则成了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礼教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造成了今天国人在传承古代礼仪教育时的尴尬。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 顺则事不成。”以礼乐教化人心本来是礼教的核心内容,自现代以来,却长期无法 级名正言顺。 班

③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这里的小学教育,其主要内容就是礼教,也就是学习在家里和社会的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仪,比如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

④清代秀才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编写了一本浅易的韵文读物——《弟子规》。这本久已不闻的小册子,近几年重新兴起,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与此同时,它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

⑤斥之者以为它所宣扬的是愚忠愚孝的腐朽礼教,这泛起的沉渣必将毒害儿童的健康成长。比如,从“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里只有子女单方面对父母的义务,没有父母对子女的责任。这太不公平!

⑥看来,反对者们恐怕存在一个很重要的误解。在古代,中国人一般都是把人纳入到一个“关系网络”中来考量的。因此,一个男子的身份可以同时是儿子、父亲、丈夫、领导、下属和朋友。若强调这位男子作为儿子的义务,并不涉及什么平等不平等的问题。另外,就“父慈子孝”的伦理要求而言,对成人的要求其实比小孩子高得多。

⑦很多人都认为,受传统礼教的影响,中国孩子至今仍接受着既多又严的规矩和纪律的教育,丧失了自由之个性;西方则没有礼教,孩子们没有束缚,比较自由任性。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阶层相对固化的西方,“礼不下庶人”,贫民阶层在礼仪和规则的教育上确实比较随意;但精英阶层的孩子都必须接受非常正规而严格的训练。无论是在知识能力的学习上,还是在礼仪规范的训练上,英美那些优质私立中小学的要求都远远高于贫民区的公立中小学。为培养出懂礼仪、有修养的绅士或淑女,英国的不少私立中小学甚至现在仍保留着传统的体罚制度。

⑧今天,我们重新重视传统的礼教,当然不是要复古几千年前的礼仪规范。“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礼的具体内容,总是要与时俱进,跟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但是,礼所蕴涵的精神实质——“对他人的尊重”,则是普遍和永恒的。

(节选自2016年08月06日《光明日报》钱翰的文章,略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五四”以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进一步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中国的传统礼教因此广受批判。

B.“礼教”的本义就是礼仪的教育,其核心内容是以礼乐教化人心,但近现代以来,却逐渐被国人误解,成了束缚人、摧残人的坏东西。

C.今天国人在传承古代礼仪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礼教早已成为人们避之不及的“沉渣”。

D.作者认为,朱熹所说的小学教育,其主要内容就是礼教,即教会学生在家里和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基本礼仪。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礼仪”源自儒家十三经之一的《仪礼》,与“礼教”的境遇大不相同,至今仍是一个正面、光辉的词语,毫无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等令人反感的因素。 B.《弟子规》是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编写出来的一本韵文读物。

C.近几年,《弟子规》重新兴起,但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有人认为此书宣扬愚忠愚孝,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害。

D.在中国,古人一般会把人纳入到一个“关系网络”中来考量,当强调某人作为某一身份的义务时,并不涉及什么平等不平等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礼教”不应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作者有为“礼教”正名之意。名正言顺,有利于今天的国人更好地传承我国古代的礼仪教育。

B.实际上,西方精英阶层十分重视礼仪和规则方面的教育,他们的孩子必须得接受非常正规而严格的训练,但贫民阶层对礼仪和规则的教育却显得比较随意。 C.虽然礼的具体内容在不同时代和社会里会有所不同,但是礼的精神实质——对他人的尊重——是一致的。

D.今天,我们重新重视传统的礼教,不是要复古几千年前的礼仪规范,但礼教的内容应以传统经典为凭借,并兼顾中西。 二、古代诗文阅读(6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言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

从事中郎。 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沉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据案醉眠。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

,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选自《晋书·列传十九》,有删改)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 )

A.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B.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

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C.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D.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5.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阮瑀,“建安七子”之一,代表作有《驾出北郭门行》,子阮籍、孙阮咸为“竹林七贤”之一。

B.大将军,古代武官名。始于战国 ,三国至南北朝 ,战事频繁,当朝大臣多兼大将军官号。

C.九锡,古代天子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是一种最高礼遇。后以九锡为权臣篡位先声。

D.箕踞,一种表示礼节的坐的姿态。即张开两腿坐着,形似簸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阮籍出生于宦门,生性孤傲不羁,不管什么事都绝不表现在神态上,人们难以理解他,说他是痴呆。

B. 阮籍嗜酒如命,有时喝得酩酊大醉,但醉里却能清醒,即使是写作也不会出差错,甚至写出来的文章让世人叹服。

C. 阮籍是一个不拘礼教的人,对于那些固守礼教者往往给以白眼,也因此受到他们的痛恨;而对于不拘礼教者给以青眼,表示尊重和欢迎。

D. 阮籍十分孝顺,当听到母亲噩耗时,虽然继续下棋饮酒,却痛苦地大吐鲜血,以致病得差点丢了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5分) (2)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36分)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2分)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诗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赏析。(6分)

(2)杜诗的不同凡俗之处,在其诗境之阔大和情感的低回起伏。“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自”一“空”,兴尽悲来,便有推不开的沉重,可谓平中见奇,一波三折。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自”和“空”二字表现力的理解。(6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2分)

浣花女 陆游

江头女儿双髻丫,常随阿母供桑麻。 当户夜织声咿哑,地炉豆秸煎土茶。 长成嫁与东西家,柴门相对不上车。 青裙竹笥何所嗟,插髻烨烨牵牛花。 城中妖姝脸如霞,争嫁官人慕高华。 青骊一出天之涯,年年伤春抱琵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 ) A.这首诗歌通过农村少女与爱慕虚荣的城市女子的对比,歌咏了农家少女勤劳、愉快的生活。全诗着墨素淡,语言平浅,是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画。

B.诗歌的前四句是对浣花女子的侧面描写,表现浣花女小时在家的生活片段;“双髻丫”一句,写浣花女子质朴单纯,不事铅华,有一种真淳自然的风致。 C.夜阑人寂,浣花女子正对着窗门摆弄着织机;机旁不远处,豆秸燃烧,炉上的土茶散发出阵阵清香。这幅画面,突出形貌,静态展示出安然自得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