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年心理学卷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9/7 2:13: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09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个现象在社会心理称为 ( B ) A从众 B.社会懈怠作用 C.模仿 D.社会促进作用

2.有一种动机理论认为,动机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的价值与现实目标的可能性两个因素的乘积,这种动机理论被称为( C )

A自我实现理论 B.归因理论 C.期望理论 D.成就动机理论 3.心理学中首创两难故事法研究人的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A ) A科尔伯格 B.皮亚杰 C.斯金纳 D.巴普洛夫

4.将没有意义的材料人为地赋予一定的意义,一促进记忆效果的提高,这在记忆心理学中被称为( A ) A记忆术 B.联想 C.替换 D.系统化

5个人的自我感受,自尊,自爱,自卑,自信,内疚,优越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等,属于自我意识中的( C ) A自我认识 B.自我调节 C.自我体验 D.自我控制 6.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D )

A教师的教学 B.教师的教育 C.学生的学习 D.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 7.教育心理学创始人桑代克咋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 A )

A尝试错误说 B.社会学习理论 C.发现学习理论 D.掌握学习理论 8.一个人在心理活动的强度、灵活性、稳定性等动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称为 ( C ) A意志 B.动机 C.气质 D.能力

9.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它方面的功能,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这种现象称为( D )

A定势作用 B.迁移 C.变式 D.功能固着

10.先于所要学习的新材料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是对新学习材料的简化与概括,在新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观念之间起认知桥梁作用,这种学习内容的组织技术或教学策略叫( B ) A比较性组织者 B.先行组织者 C.认知结构 D.固定点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及其结果)的认知,称为__元认知___。(P99)

2. 个体自我意识从某内容上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__心理自我__等方面。(P184) 3. “韦克斯勒智力测验量表”是目前影响较大、运用较广的智力测验量表,它由操作量表和_言语量表__两个分量表构成。(P264)

4. 知识的学习过程一般经历知识学习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理解、保持、迁移和_应用__等几个阶段。(P68)

5.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通常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___技能和熟练___的学习、能力的学习和道德品质或行为规范的学习四大类。(P29)

6.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促进作用称为_正迁移__。

7. 解题过程一般包括_审题_、课题归类、重新有关知识和解题(求解)等几个基本环节。

1

8. 奥苏泊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由_认知的内驱力__、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三个方面构成。

9. 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___马斯洛___。(P61)

10. 学习者为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与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被称为__学习策略__。

三、判断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从活动的调节看,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表现为视觉控制的增强和动觉控制的减弱。 ( × ) 2.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经过记忆实验所绘制出的“遗忘曲线”,也叫“保持曲线”,表明遗忘进程的基本趋势是“先快后慢”。 ( √ )

3.成就动机倾向于避免失败者,在目标或任务确定时,往往会选择过易或过难的学习内容。 ( √ )

4.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学习动机水平越强,学习效率越高。 ( × )

5.学习进行的心理健教育就是指针对学生已经发生的心理疾患而进行的教育。 ( × ) 6.区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时间标志是30秒。 (1分钟) ( × )

7.人们在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相符行为的现象叫从众,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现象。 ( × )

8.有人在场或多人一起学习或工作,既可以提供个人活动的效率,出现增质或增量,也可以降低个人活动效率,出现减质或减量。 ( √ )

9.一般说来,智力水平高的人,创造力就高;而创造力水平低的人,智力水平也低。 ( × ) 10.定势是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之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续的活动即可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能会有消极的干扰作用。 ( √ )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简述教师教学的三种水平。(P17)

(1)尝试式教学—没经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没有学习教育理论,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规律,是盲目的尝试或经验的积累而进行的教学。知道该“教什么”而不知道“如何教”;

(2)因循式教学—学过教育理论,受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懂得教育的基本常识,知道“如何教”,但针对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够。知道“教什么”、“如何教”,但不知道如何有效的教。 (3)策略式教学—不仅知道“教什么”、“如何教”,还可以根据主客观的不同,有效的教。是优秀的教学水平。

2、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P129)

(1)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改进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 (4)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3、简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矛盾。(P231)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2)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 (3)强烈的成才意识与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 (4)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

(5)群集友谊与争强好胜的矛盾 (6)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

2

4、简述学生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P170-173)

(1)态度定势的形成 (2)道德观念的确立 (3)道德情感的培养 (4)道德信念的形成 (5)道德意志的锻炼 (6)道德行为的养成 5、简述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P27-28)

(1) 学习内容上的特点:1)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 学习方式上的特点: 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6、简述性格结构的特征。(P276)

(1)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一个人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及对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态度特征。这是性格中最重要的部分,具有道德评价意义。(2)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活动时在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4)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自己行为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 7、简述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72)

(1) 强度律: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学生清晰地感知到。 (2) 差异律:被感知的对象必须与它的背景之间有所差别。 (3) 活动律:活动对象更容易被我们所感知。

(4) 组合律:空间接近、时间连续、形态相似、颜色一致的事物,都容易被感知为一组对象。 (5) 对比律:在性质或强度上有对比关系的刺激物,当他们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感觉器官时,能使学生对他们的差异感知更清晰,从而提供感知效果。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试论述教师威信对学生发展与教育效果的影响。(P13) (1)威信效应: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

(2)名片效应:“名片”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一致的观点。若教育者在论述自己的基本观点前,先亮出这种“名片”,会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启示是揣摩学生心理,以投其所好吸引学生,达到教学目的。

(3) “自己人”效应: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若干相似之处,则会使受教育者把教育者当作“自己人”,由“自己人”所论述的观点,较易接受。

(4) 好感效应:如果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好感,他们会更容易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反之亦然。所以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好感,但是不等于无条件迁就学生。 启示:

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和道德修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威信,形成好感,同时注意与学生交心,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2.试述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教育意义。(P263)

(1) 逻辑数理智力(数学):是解答复杂数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2) 言语智力(语文):擅长语言文学的学习与运用,善于准确表达内心思想感情;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