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商人__戏剧鉴赏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9/24 15:28: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鉴赏与分析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喜剧,写于1597年。在这部喜剧中,体现了莎士比亚喜剧创作的两大特色:

第一,喜剧与讽刺紧密结合。莎士比亚继承和发扬了希腊罗马讽刺喜剧的传统:嘲笑一切丑恶、庸俗的事物,抨击生活中不合理的现象。《威尼斯商人》一剧,包含着对金钱的揭露和批判,对资产阶级贪得无厌的批判,对封建的陈规陋习的批判。

第二,喜剧和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相结合。忠诚的爱情和友谊的主题仍然是《威尼斯商人》赞美的中心。但这种爱情和友谊是建筑在人文主义的道德原则基础上的。恩格斯说,在文艺复兴时代“恋爱结婚曾被宣布为一种人权,并且不只是一种男权,而且——在例外的情况下——也是一种女权”。在莎上比亚的喜剧中,男女是以平等的身份出现的,并着重歌颂了女性的聪明才智。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先进的思想。 同时,作家还以人道主义精神,歌颂了民族平等和友爱的思想。 《威尼斯商人》的艺术技巧,可分作以下两方面来谈:

一、情节结构的巧妙安排。剧本由两条平行线索、两大场景组成。从情节上说,商人安东尼奥与高利贷商人夏洛克之间“割一磅肉”的纠纷是作品的主线,爱情为次要线索。在爱情线索中,又以巴萨尼奥和鲍西娅的爱情为主线。他的朋友葛莱西安诺与鲍西娅的使女尼莉莎的爱情为次要线索,青年罗兰佐和夏洛克女儿杰西卡的爱情为更加次要的线索。

从情节线索上,我们可以看到三种关系:一是层递的关系。作家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二是映衬的关系。葛莱西安诺与尼莉莎的爱情对巴萨尼奥和鲍西娅的爱情起衬托作用;罗兰佐和杰西卡的爱情对巴萨尼奥和鲍西娅的爱情起对照作用。三是因果的关系。四条线索都关系到一个核心人物——夏洛克,核心问题——金钱。因为巴萨尼奥求婚需要钱,才导致安东尼奥向夏洛克借钱,签订了“割一磅肉”的协定。又由于夏洛克在儿女婚事上的偏见和固执,才引起杰西卡和情人的私奔。 法庭审判是情节发展的高潮,也是各条线索的交汇点。

剧本中交递地出现了两大场景:威尼斯和贝尔蒙特。作家把纯朴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贝尔蒙特和邪恶的、充满敲诈勒索的威尼斯作了鲜明的对比。剧本中一切纠纷和争执都出现在威尼斯,美好甜蜜的爱情则出现在贝尔蒙特。威尼斯充满紧张和烦恼的情绪,贝尔蒙特则充满抒情和欢乐的气氛。巴萨尼奥是连结两个地点的桥梁。罗兰佐和杰西卡在威尼斯得不到自由的爱情,出逃后到了贝尔蒙特。因此,场景对比,成为剧本结构的第一个特色。结构的第二个特色是围绕中心人物而展开矛盾冲突。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与巴萨尼奥有矛盾,与威尼斯商业界有矛盾,与法庭有矛盾,与基督徒有矛盾,与自己的女儿和仆人也有矛盾。在剧本中形成了一个所有的人都反对夏洛克的局面。“割一磅肉”的问题,是所有矛盾最集中的体现,并构成了剧本的基本冲突。随着基本冲突的解决,其余的矛盾也迎刃而解。连缀是结构上的第三个特色。通常戏剧在高潮出现之后,情节很快结束了。《威尼斯商人》并不是这样。它还有一幕多的抒情、误会、逗趣和欢乐的场面。这便是连缀。事情发生在鲍西娅主仆大功告成,回到贝尔蒙特家里之后。但它并不使人感到多余和累赘,相反地,它充实了主题,更加丰富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

在这部分戏里,喜剧性误会场面占首要的位置。鲍西娅主仆在向自己的丈夫取讨结婚戒指时,表现了她们聪明活泼的性格,以及巴萨尼奥、葛莱西安诺的淳厚和知恩图报的品德。这场喜剧性的争吵是大浪后的余波,给人余音袅袅,兴味无穷的感觉。

在连缀部分,抒情色彩也很浓。当鲍西娅从威尼斯回到贝尔蒙特时,月亮是那样皎洁。最初是罗兰佐和杰西卡对柔和寂静的夜色的赞美,然后是鲍西娅对月色和音乐的赞美。这一递一和,平添了许多诗情画意。罗兰佐命令乐工们吹奏起来的音乐,又像是在欢迎鲍西娅的凯旋。这种欢乐情调更加衬托了剧本“有情人皆成眷属”的圆满结尾。

二、典型塑造的特色。首先,莎士比亚按人文主义的道德原则塑造人物,并使之形成对照。作品中有两组人物构成对比:安东尼奥与夏洛克,鲍西娅与夏洛克。在前一组对比中,剧作家着重赞美了慷慨无私的人道精神,批判了重利盘剥的缺德行为。

安东尼奥是商人的正面典型,他正直善良。在他身上存在着古代罗马的仗义疏财的品德。他和高利贷者夏洛克相反,借钱给人不取利息。他憎恶残酷的剥削行为,夏洛克则把它当作“体面的利润”。安东尼奥把友谊和信义看得比金钱还重;夏洛克则唯钱是图,冷酷自私。安东尼奥见人危难,立即伸出援助的手;夏洛克见人危难,落井下石,幸灾乐祸。安东尼奥口快心直,对夏洛克贪婪行为,当面批评、斥责;夏洛克则阴险狡猾,当面谦恭卑让,背后则处心积虑图谋报复。安东尼奥为了玉成朋友的美满姻缘,将要被逼割去一磅心头肉,却视死如归,毫无怨言;夏洛克为报嫌隙小怨,不顾良心道德,倒行逆施。通过这一对比,人物谁善谁恶,谁优谁劣,便跃然纸上。第二组人物对比中,通过鲍西娅和夏洛克两人,表现了人文主义的仁爱精神与封建的残忍行为的斗争。

鲍西娅是莎士比亚喜剧创作中光辉的女性形象之一。她不仅温柔美丽,而且机智勇敢。她对传统的习俗有反叛的思想,不为门第显赫和金钱而择偶,她看重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

鲍西娅感情真挚,并有一副慈悲心肠。正如罗兰佐对她说的:“您的确有一颗高贵真诚、不同凡俗的仁爱的心;尤其像这次敦促尊夫就道,宁愿割舍儿女的私情,这一种精神毅力,真令人万分钦佩。”在法庭上,她以慈悲的道理去说服夏洛克,要他放弃割肉的决定。然而,夏洛克冥顽不化,磨刀霍霍。于是她才以契约上的漏洞,寻找法律的根据,一举打败了夏洛克。鲍西娅和夏洛克的斗争,也是一场智慧勇敢和邪恶不义的斗争。

莎士比亚通过以上两组人物的对立,一褒一贬,从而积极肯定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原则。但我们还必须看到剧作家对夏洛克除了讽刺和谴责外,还有同情的一面。夏洛克和哈姆莱特、福尔斯泰夫,被公认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三大典型之一。他是个比较复杂的人物。 夏洛克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他是个高利贷者,一个残酷剥削别人的人,他追求的是“像母羊生小羊一样地快快生利息”;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受歧视的犹太人。他和安东尼奥的矛盾不光是商业上的原因。他认为安东尼奥侮辱了他的民族。他理直气壮地说:

“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也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吗?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的吗?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的吗?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

仇吗?”

这段话可以说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种族发出的悲愤的呼声。莎士比亚主张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一律平等。他反对民族歧视与压迫。正如他在《奥赛罗》中谴责了对摩尔人的歧视一样,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辉。其次,通过一悲一喜,悲喜结合的场面,把握人物的情绪,展现人物的性格。剧本在刻画夏洛克的形象时,描写了两个生动的场面。一是夏洛克派去寻找女儿的朋友杜伯尔跑来向他报告两件新闻:安东尼奥的商船沉没了,逃跑的杰西卡在热那亚挥金如土(后来证明这两件新闻不确实)。夏洛克把它当真了,当时他是一副什么样子的心情呢?剧本作了生动的刻画;

杜伯尔有一艘从特里坡利斯来的大船,在途中触礁。 夏洛克谢谢上帝!谢谢上帝!是真的吗?是真的吗? 杜伯尔我曾经跟几个从那船上脱险的水手谈过话。

夏洛克谢谢你,好杜伯尔。好消息,好消息!哈哈!什么地方?在热那亚吗? 杜伯尔听说你的女儿在热那亚一个晚上花去八十块钱。

夏洛克你把一把刀戳进我心里!我再也瞧不见我的银子啦!一下子就是八十块钱!八十块钱! 杜伯尔有几个安东尼奥的债主跟我同路到威尼斯来,他们肯定地说他这次一定要破产。

夏洛克我很高兴。我要摆布摆布他;我要叫他知道些厉害。我很高兴。杜伯尔有一个人给我看一个指环,说是你女儿拿它向他买了一头猴子。

夏洛克该死该死!杜伯尔,你提起这事,真叫我心里难过;那是我的绿玉指环,是我的妻子莉娅在我们还没有结婚的时候送给我的;即使人家把一大群猴子来向我交换,我也不愿把它给人。

这段对话很好地揭示了夏洛克的烦恼和幸灾乐祸的心理,他的悲喜情绪交递出现。表现了他的两副心肠、两种思想。

法庭上的一场则表现了夏洛克先喜后悲的情绪变化。开始时,他磨刀霍霍,气焰十分嚣张。他自以为把安东尼奥捏在手心,今天非置之死地不可,他称赞鲍西娅是贤明法官但尼尔再世。可是当鲍西娅指出契约上的漏洞,他犯了陷害罪,并要没收他的财产时,他整个儿软瘫了。他叫唤道:“不,把我的生命连着财产一起拿了去吧,我不要你们的宽恕。你们拿掉了支撑房子的柱子,就是拆了我的房子;你们夺去了我的养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这样人物在同一时间里,经历了两种情绪变化,遭受到两种命运。作为高利贷者夏洛克的命运是喜剧性的,而作为犹太人又是悲剧性的。如果说夏洛克在法庭上是先喜后悲,那么安东尼奥则是先悲后喜了。同样,他在这悲喜交错的转变中,充分展现了他的性格。当危难来临时,他并不低声下气,而是毫无怨言,视死如归。当他得救时,并不趾高气扬,加害于人。他想到的仍然是别人,把划归给他的财产退还夏洛克。表现了他的慷慨和大度的品行。这种在关键时刻,把握人物情绪变化,来展现人物性格是莎士比亚剧作的一大成就。

《威尼斯商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肯定了安东尼奥、鲍西娅等资产阶级新人的新品质,用以反对封建主义,有其时代进步的意义。但他们本身是富商巨贾和阔小姐。他们的生活和友谊也离不开金钱,离不开剥削。莎士比亚在积极肯定他的正面形象时,掩盖了一些本质的东西,这点我们应当看到。